当前位置:首页>>>>正文内容

读史参考

陆丰政协网: www.lfszx.gov.cn 发布时间:2017-01-19 发布者: 字体: | |

凌弘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自有文字以来,可谓上下五千年,我们在读史书和古诗文,时常看到一些地名、省市、城乡、人文、事物、时间等的简称、美称,还有封建王朝的皇族、官署、官员品级、科制度等等与当今时尚的文字表达不同的词句。故此,搜集一些历史村料,整理成二十三则,供读者在读史书和古诗文时参考。

一、中国的别称

九州、赤县神州、赤县、神州、海内、华夏、中夏、函夏、九牧、九区、九域。

二、省、市的简称

上海市 — 沪、申                          山东省 — 鲁

山西省 — 晋                              河北省 — 冀

河南省 — 豫                              湖北省 — 鄂

湖南省 — 湘                              安微省 — 皖

江苏省 — 苏                              浙江省 — 浙

福建省 — 闽                              江西省 — 赣

广东省 — 粤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桂

台湾地区 — 夷州(古称)                    陕西省 — 秦

甘肃省 — 陇                              四川省 — 蜀

贵州省 — 黔                              云南省 — 滇

三、城市的美称

拉萨 — 日光城                            西宁 — 西堡城

南京 — 石头城                            旅大 — 足球城

桂林 — 文化城                            济南 — 泉城

广州 — 羊城                              福州 — 榕城

昆明 — 春城                              哈尔滨 — 冰城

内江 — 甜城                              武汉 — 江城

贵阳 — 花城                              伊春 — 林城

呼和浩特 — 青城                          自贡 — 盐城

抚顺 — 煤都                              云南个旧 — 锡都

重庆 — 雾都                              基隆 — 雨都

景德镇 — 瓷都                            宜兴 — 陶都

张家口 — 皮都

四、省乡的美称

四川省 — 天府之国                        台湾地区 — 蝴蝶之国

山西省 — 煤铁之乡                        河北省吴桥 — 杂技之乡

江苏省沛县 — 武术之乡                    广东省东莞 — 游泳之乡

江苏省常熟 — 花边之乡                    山东省烟台 — 绒绣之乡

安微省肖县 — 国画之乡                    吉林省扶松 — 人参之乡

山东省涝山 — 矿泉之乡                    江苏省宜兴 — 陶器之乡

山东省菏泽 — 牡丹之乡                    湖北省咸宁 — 桂花之乡

山东省平阴 — 玫瑰之乡                    小兴安岭 — 红松之乡

浙江省安吉 — 毛竹之乡                    新疆库车县 — 歌舞之乡

浙江省绍兴 — 酒乡                        浙江省黄岩 — 桔乡

五、太阳的雅号和别称

古诗文中常用:春晖、骄阳、彩阳、夕阳、夕照、残阳、斜阳、朱明、红轮、火轮、红镜、金轮、朱辉、太阳宗、阳景、阳宗、太明、曙光、朱雀、白驹、金虎、晷景、赤金盘。

六、月亮的雅号和美称

古诗文中常用:太阴、月娥、婵娟、月宫、白兔、玉兔、金兔、蟾兔、兔魄、兔轮、蟾蜍、蟾宫、清蟾、明蟾、玉蟾、丰蟾、桂月、桂宫、桂轮、桂魄、月桂、月魄、月轮、宝镜、金镜、玉镜、水镜、冰镜、飞镜、玉盘、玉环、玉轮、玉钩、玉羊、玉弓、玉鉴、冰鉴、冰轮、素娥、银钩、琼钩、碧华、圆景。

七、年、月、日的代称

年一岁、载、春、秋、霜、稔、春秋。

一月 — 子                                二月 — 丑

三月 — 寅                                四月 — 卯

五月 — 辰                                六月 — 已

七月 — 午                                八月 — 未

九月 — 申                                十月 — 酉

十一月 — 戌                              十二月 — 亥

一日 — 东、先、董、送、屋           二日 — 冬、萧、肿、宋、沃

三日 — 江、肴、讲、绛、觉           四日 — 支、豪、纸、寘、质

五日 — 微、歌、尾、未、物           六日 — 鱼、麻、语、御、月

七日 — 虞、阳、麌、遇、曷           八日 — 齐、庚、荠、霁、黠

九日 — 佳、蒸、贿、卦、药           十一日 — 真、尤、轸、队、陌

十二日 — 文、侵、吻、震、锡         十三日 — 元、覃、阮、问、职

十四日 — 寒、盐、旱、愿、缉         十五日 — 删、咸、潜、翰、合

十六日 — 铣、谏、叶                 十七日 — 條、霰、洽

十八日 一 巧、啸                     十九日 — 皓、效

二十日 — 哿、号                     二十一日 — 马、個

二十二日 — 养、祃                   二十三日 — 梗、漾

二十四日 — 迥、敬                   二十五日 — 有、径

二十六日 — 寝、宥                   二十七日 — 感、沁

二十八日 — 俭、勘                   二十九日 — 豏、艳

三十日 — 陷                         三十一日 — 世、引

八、四季的别称

春季 — 三春、青阳、韶节、苍灵、阳节、九春、艳阳、淑节、芳春、阳春、青春。

夏季 — 三夏、朱明、清夏、炎夏、盛夏、炎亭、九夏、朱夏、朱律、炎节、长羸。

秋季 — 三秋、初秋、素商、凄辰、金秋、九秋、高秋、高商、商节、素节、日藏、金天。

冬季 — 三冬、严节、元冬、隆冬、玄冬、岁余、九冬、青冬、安宁、冬辰、元序。

九、古代皇族

皇帝 — 秦五羸政统一六国之后,自以为“德兼三皇,功高五帝”,称“始皇帝”“秦始皇”,此后,历代封建君王称皇帝。

皇后 — 皇帝的正妻。

太上皇 — 皇帝的父亲。

皇太后 — 皇帝的母亲。

昭仪、贵嫔、才人、贵人、贵妃 — 均为皇帝妃嫔的称号。

皇太子、太子 — 皇帝所指定的继承人。

公主 — 皇帝之女。

良姊 — 太子妃妾的称号。

太孙 — 皇帝的长孙。

驸马 — 魏晋以后,皇帝的女婿称号,清代“额附”。

十、古代中央官署

古代中央官署,历代多设“六官六卿”,隋唐以后设六部,以丞相、相国、相邦、宰相辅助皇帝掌握军政大权。但也有大同小异的变化。以清代为例:

阁 — 内阁,是皇帝之下的中央最高机构。大学士八阁办事,掌握军政大权,等于宰相地位。清雍正时设军机处,掌握军政大权。

分管中央政务的有六部:

(一)吏部 — 主管文官的铨钗,考课、点涉和封授。

(二)户部 — 主管户口、赋税、俸响、铸币等。

(三)兵部 — 主管练兵、武器和武官的政令。

(四)礼部 — 主管国家典礼和教育贡举。

(五)刑部 — 主管国家法律、刑罚。

(六)工部 — 主管土木兴建烽水利等。

光绪后期,增设政务处、外务部、学部等。

在上列各部之外,还有:

(一)理藩院 — 主管外潘一切政令。

(二)都察院 — 是中央的最高监察机关。

(三)翰林院 — 掌管秘书著作,编修国史,记载皇帝言行、向皇帝进进经书,起草册立、封诰之类文章。

(四)大理寺 — 主管人全国刑名和秋审、朝审。

(五)国子监 — 性质有如国立大学。

(六)政通司 — 主管内外章奏和臣民密封申诉文件。

此外,还有差不多专为皇家宫延办事的机构如:宗人府、内务府、太常寺、太仆寺、光禄寺、鸿胪寺、钦天监、銮仪卫、太医院等。

十一、古代外宫和地方官署

古代外宫有“候、州、群、县”。以清代为例:

地方的最高长官是总督和巡抚。

总督 — 一省或两三省设一总督。

巡抚 — 一般每省设一巡抚。

各省设两使:

(一)承宣布政使(通称藩台)主管全省民财两政。

(二)提刑按察使(通称臬台)— 主管全省刑名案件。

两使之下为道员,道员有两种:

(一)分守、分为巡地方道 — 管理划定府、县的政务。

(二)粮储、盐法道、海关道、兵备道 — 管理指定的专职。

道以下设府 — 长官为知府。府的僚属有同知、通判、府经历、府知事、府照磨、府司狱。

府以下为州、县、厅。

十二、古代官员的品级

据经书记载,唐虞时代“建官惟百”,内有“四揆四岳”,外有“州牧候伯”。周朝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其下设卿:如上卿、大夫、丞相等,以冢宰(丞相)“掌邦治,统百官,均四海”还有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等官,所谓“六卿分职”。历代封建王朝,对“设官分职”有大同小异的变动,以清代为例,官阶分九品,每品分正、从、叫做“九品十八级”,九品以外为“未入流”。清代品人、级划分为:

正一品 — (文)太师、太傅、太保、大学士。(武)领待卫内大臣。

从一品 — (文)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各部院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右都御史。(武)将军、都统提督。

正二品 — (文)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省总督,各部院左、右侍郎。(武)副都统、总兵。

从二品 — (文)各省巡抚、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各省布政使。(武)副职。

正三品 — 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右副都御史、通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顺天府府尹、各省按察使。(武)副将。

从三品 — (文)光禄寺卿、太仆寺卿、各省盐运使。(武)游击。

正四品 — (文)通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鸿胪寺卿、太仆寺少卿、各省道员。(武)都司。

从四品 — (文)翰林院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国于监祭酒、内阁侍读学、各省知府。(武)武门领。

正五品 — (文)左右春坊左右庶子,光禄寺少卿,钦天监监正,六科给事中,各部郎中,各府同知、直隶州知州。(武)守备。

从五品 — (文)鸿胪寺少卿,各道监察御史,翰林院侍读、侍讲、各部院员外郎,各省知州。(武)守御所千总。

正六品 — (文)国子监司业、内阁侍读,左右春坊左右中允,各部院主事,京府通判、京县知县、各州通判。(武)门千总,营千总。

从六品 — (文)左右春坊左右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直隶州州同,州同。(武)卫千总。

正七品 — (文)翰林院编修,各部院七品笔贴式,顺天府学教授、训导。京县县丞、外县知县、各府学教授。(武)把总。

从七品 — (文)翰林院检讨,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国子监博士,直隶州州判,州判。(武)盛京游牧副尉。

正八品 — 太医院御医,各部院品笔贴式,外府经历,外县县丞,州正,县教谕。(武)外委千总。

从八品 — (武)翰林院典簿,府、州县训导。

正九品 — 各部院九品笔帖式,县主簿。(武)外委把总。

从九品 — (文)翰林院侍招,刑部司狱,州吏目,巡检。(武)额外外委。

未入流 — (文)京、外县典史、驿丞、河泊所所官。

上述中,太师、太傅、太保和少师、少傅、少保是对大臣的加衔,左、右都御史是对总督和巡抚的加衔,均非实职。

十三、古代对官员的称呼

以清代为例,常见对官员的称呼是:

皇帝 — 陛下、皇上、万岁(皇帝自称:朕)

大学士 — 中堂

吏部尚书 — 天官

礼部尚书 — 大宗伯

户部尚书 — 大司

刑部尚书 — 大司冠

兵部尚书 — 大司马

工部尚书 — 大司空

通政使 — 银台

郞中、员外郎 — 部郎、郎官

主事 — 主政

总督 — 制军、制台、督宪

巡抚 — 中丞、抚军、抚台

学政 — 学台、学宪

布政使 — 藩台、藩司、方伯

按察使 — 臬台、臬司、廉访

盐运使 — 盐司

道员 一 道台、观察

知府 — 太守、太尊、黄堂、五马

同知 — 二府、分府、司马

通判 — 别驾、三府

知州 — 牧,刺史

州同 — 州驾、州司马

州判 — 别驾、州司马

知县 — 明府、大令、邑尊、邑宰、邑令、令尹、大尹、令

学官 — 教官、学老师

县丞 — 左堂、二尹、捕厅

主簿 — 三尹

吏目 — 捕厅、右堂

典史 — 捕厅、廉捕、少尉、少尹、少府

巡检 — 巡政

提督 — 军门、提台

总兵 — 总镇、镇台

副将 — 协镇、协台

一般说,对府、道以上官员称大人。但下级官参见上级官,多称大人,而自称卑职、晚生。

十四、古代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始于隋,以后历代承袭至1904年止,历一千三百年。据史书统计,历代取为状元者上千人,取为进士者约为十万人,而取为举人者约一百万人。科举制度,历代有所变化,而以明清两代比较完善。凡参加科举必学校开始,学校有两种:一为中央的国子监,只有贡生才能入学;二为县、府、州的地方学校。在二等才能参加乡试。乡试及格称举人方能参加会试。会试一般取三百名左右,称贡士,这就是取得殿试资格。殿试成绩分三甲。一甲三名,称赐进士及第;二甲多为十七名,称赐进士出身;其余为三甲,也称赐进士出身。关于科举中的名次称谓有:

状元 — 殿试中第一甲第二名进士。南宋时始称榜眼。

探花 — 殿试中第一甲第三名进士。南宋时始称探花。

抟胪 — 殿试中第二甲第一名进士,明清时称传胪。第三甲第一名进士,也称传胪。

进士 — 殿试中取得一、二、三甲进士的统称。

贡士 — 明清两代三年一次在京城举行会试,考中为贡士。

举人 — 明清两代三年一次在省城举行乡试,考中为举人。

殿元、鼎元 — 北宋以前殿试第一名称殿元或鼎元、状头,即状元。

会元 — 京城会试第一名。

解元 — 省城乡试第一名。

秀才 — 亦称茂才,县试中的第一名明清时均称案首。

案首 — 县、府,院试中的第一名时清时均称案首。

进士的人数,有史料统计的共98643人,其中唐代6606人。五代503人,两宋36804人,辽代2486人,金代130人,元代1105人,明代24618人,清代26391人。此外,历代还有“特赐进士”、“特赐进士出身”,张献忠的大西国和洪秀全的太平天国农民政权设的进士科、太平天国独创的女进士科举等未计入。

十五、父、母亲的别称

(父亲的别称)

对父亲自称:父、家父、严、家严、家尊、家君、家大人。

对己故父亲自称:先严、先父、先考。

称他人父亲:令尊、令严。

(母亲的别称)

对母亲自称:母、家母、家慈、高堂。

对己故母亲自称:先母、先慈、先妣。

称他人母亲:令母、令慈、令堂。

十六、丈夫、妻子的代称

(丈夫的代称)

老公、官人、老爷、先生

(妻子的代称)

小君、细君、内子、室人、发妻、内助、中馈、贱内、贤妻、家里、屋里内掌柜、内当家、荆妻、荆室、拙荆、山荆、娘子、老婆、夫人、太太。

妻殁再娶则称:继室、续髻、续弦。

小老婆称为:妾、姬、小妻、小星、如夫人、侧室、偏房、副妻。

十七、直系亲九族称呼

高祖父母

曾伯叔祖母 曾祖父母 曾伯叔祖父

堂伯叔祖母 伯叔祖母 祖父母 伯叔祖父 堂伯叔祖父

再堂伯叔母 堂伯叔母 伯叔 父母 伯叔父 堂伯叔父 再堂伯叔父

三堂姐妹 二堂姐妹 堂姐妹 胞姐妹 已身 胞兄弟 堂史弟二堂兄弟 三堂兄弟

再堂侄女  堂侄女  胞侄女 子 胞侄男  堂侄男  再堂侄男

堂侄孙女 胞侄孙女 孙 胞侄孙男 堂侄孙男

曾侄孙女 曾孙 曾侄孙田

玄孙

十八、年龄的别称

古时,常根据人的不同年龄的形象特征及某些成语典故方式表示年龄。如:

初度 — 指初生之时,生日。

总角 — 幼年。

龆龀 — 指7-8岁儿童。

垂髻 — 指童年。

舞勺 — 指13少年。

束发 — 指15岁左右的青少年。

成童 — 指15岁男子。

及笄 — 指15岁女子。

破瓜之年 — 指16岁女子。

弱冠 — 指20岁左右男子。

有室之外 — 指男结婚之年。

而立 — 指30岁。

不惑 — 指40岁。

知命 — 指50岁。

花甲、耳顺、耆龙 — 均指60岁。

古稀 — 指70岁。

杖朝之年 — 指80岁。

老耆之年 — 指80-90岁。

皓首、白首 — 泛指老年。

黄发,鲐背 — 泛指长寿老年。

期颐 — 指百岁。

花甲重开 — 指120岁。

古稀双庆 — 指140岁。

十九、结婚周年的美称

一周年 — 纸婚                           二周年 — 棉婚

三周年 — 皮婚                           四周年 — 花果婚

五周年 — 木婚                           六周年 — 糖婚

七周年 — 毛婚                           八周年 — 铜婚

九周年 — 陶婚                           十周年 — 锡婚

十一周年 — 钢婚                         十二周年 — 丝婚

十三周年 — 花边婚                       十四周年 — 象牙婚

十五周年 — 水晶婚                       二十周年 — 磁婚

廿五周年 — 银婚                         三十周年 — 珍珠婚

三十五周年 — 珊瑚婚                     四十周年 — 红宝石婚

四十五周年 — 青玉婚                     五十周年 — 金婚

六十周年 — 金钢钻婚                     七十周年 — 钻石婚

二十、“死”的别称

常见:去世、过世、逝世、长眠、安息。

意外:遇难、丧生。

为国为民:牺牲、捐躯、殉国、殒职。

未成年而亡:夭折。

高龄亡故:登仙。

和尚死:驾崩、从化、示寂、示灭。

帝王死:驾崩、大薨、山陵崩、大行。

仇敌死:见阎王、回老家、断气、完蛋、上西天、一命呜呼。

此外还有:卒、殁、殆、终、作古、迁神、迁化、迁形、解驾、遁化、弃世、幽薨。

廿一、三教九流

三教,指:儒教、道教、佛教。

九流,指: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农家、杂家。在过去的封建社会,人们还有把“九流”分上中下三种的说法,上九流是,一流佛祖二流仙,三流皇帝四流官,五流员外六流客,七烧八当九庄田,其中“客”是客商,“烧”是烧锅,“当”是开当铺的。中九流是,一流举子二流医,三流风鉴四流批,五流丹青六流工,七僧八道九琴棋。其中“风鉴”是看风水的,“批”是批八字。下九流是:一修脚,二剃头,三从四班五抹油,六把七娼八戏九吹手。其中“班”是班头衙役,“抹油”是开饭馆的,“把”是江湖卖艺的人。

廿二、三十六行

随着社会进步,我国各行各业也先后发展起来,人们常说“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行业之说,始于唐代。据史料记载为:米行、肉行、酒行、茶行、纸行、柴行、巫行、海味行、鲜鱼行、酱料行、花果行、汤店行、药肆行、宫粉行、成衣行、珠宝行、首饰行、文房行、用具行、棺木行、针线行、丝绸行、仵作行、驿传行、玉石行、顾绣行、扎作行、皮革行、网罔行、花纱行、杂耍行、鼓乐行、故旧行、新兴行、陶土行、抵押行等共为三十六行。

廿三、行业师爷

我国民间各行业,有把本行业的创造发明者或卓有成就者,敬奉为祖师爷,千百年来逐成习惯。例如:

木匠业 — 鲁  班                       铁匠业 — 李老君

竹匠业 — 秦  山                       造般业 — 孟公、孟姥

酿酒业 — 杜  康                       豆  业 — 牙  毅

制饼业 — 汉宣帝                       造纸业 — 蔡  伦

制笔业 — 蒙  恬                       陶瓷业 — 宁封子

中医业 — 华  陀                       中药业 — 李进珍

茶  业 — 陆  羽                       养蚕业 — 螺  祖

纺织业 — 黄道婆                       染织业 — 葛  洪

裁缝业 — 轩辕氏                       理发业 — 吕洞宾

火腿业 — 宗  泽                       梨  园 — 唐明皇

评  话 — 柳敬亭                       风  水 — 刘伯温

占  卜 — 鬼谷子                       炉火神 — 尉迟恭、太上老君

娼妓神 — 白  眉

QR:扫一扫手机浏览

扫一扫分享该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