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正文内容

二战时期的陆惠革命根据地

陆丰政协网: www.lfszx.gov.cn 发布时间:2017-01-19 发布者: 字体: | |

林之光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陆惠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东江特委领导下的重要组成部份。它地处海陆紫、潮普惠两块根据地的中枢。在反“围剿”的斗争中,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党在陆丰、惠来的反动统治,有效地牵制了敌方正规军两个团的兵力,支援了边邻根据地和中央苏区,为党和人民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无产阶级革命家古大存,在这块根据地任过县委书记。东江特委和军委机关①,曾在反“围剿”中,转移到这块根据地的湖、甲苏区,歼敌一个连。因此,在革命根据地史上有其重要的地位。

根据地的形成

陆惠革命根据地位于陆(丰)、惠(来)、普(宁)、揭(阳)四县的边邻,地域范围包括陆丰县的南塘、博美、金厢、碣石、甲子和惠来县西北一个区,即现在的普宁市南洋山区。地形狭长,境内多山,主峰有南阳山区的峨眉嶂980米,陆丰的罗硁嶂970米,山嶂相联,地势崎岖,层峦叠嶂,山高林密。陆丰的东南丘陵起伏。沿海有甲子、碣石、金厢,与香港隔海毗邻。全境面积约一千五百平方公里,海岸线长六十八公里,人口十六多万。

彭湃同志领导的海陆丰苏维埃政权,在优势敌人的进攻遭挫折后,红军主力转移到惠来县大南山。国民党军阀陈济棠、张瑞贵等利用当地土豪劣绅组织民团,对年轻的苏维埃进行了残酷的“三光”政策。地方反动民团头子杨作梅、罗一东、陈子和,盘据于陆丰的八万、北湖一带,与占据惠来梅林的伪区党部委员吴建奄、统治大棚周围的钟晓东互相勾结,狼狈为奸,残酷压迫和剥削陆惠人民。一九二九年出版的文献《海陆丰农民的生活和斗争》一文中写道:“海陆丰东南方面,因无高山,敌人来搜时就为所欲为,他们对农民要杀就杀,要打就打,要监禁就监禁,农民一切均不得自由,生命毫无保障。而且经济之剥削极为利害,地主债主要迫还旧债旧租,一切苛捐更多,闻所未闻:民团捐每人三毛、门牌捐每户一毛(说是保护费)、田(么)捐每斗种三毛。这些捐款都是月捐计,每人每月约八毛。此外还有反动派通缉革命领袖的花红,有些几千元的,至少也有一百元。哪一个乡村的革命领袖被敌人抓着了,他的花红就要哪一个乡村出钱。所以旧陆丰东南部的农民不死于敌人刀枪之下,也要死于敌人经济剥削之中。农民一直是敢怒而不敢言,他们每一天都在盼望——恢复苏维埃政权及农会。”

一九二九年五月十二日,陆丰地下县委从西北区转移到陆丰的东南山区(深坑、内洋一带)②。县委黄超如、陈允厘,县苏陈荫南、魏炳遴,财政黄依浓,区委陈德明、魏瑞瑜,区苏许国良、郑开云、刘元、刘廷光、林红如等活动于陆惠交界的山区,秘密组建了党支部十三个,发展党员一百一十多名。同年十一月十四日,东江革命委员会成立。不久,惠来县委在麻竹埔乡召开代表大会,选举方光庆为县苏维埃主席。十二月间,惠来县委移到陆丰所属③。这时陆惠两县并肩战斗更加密切了,为陆惠革命根据地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九三O年十月底,南方局李富春等到大南山,召开闽粤赣边区第一次代表会议。会后,成立闽粤赣边特委,东江分为西北西南分委,陆、惠、普隶属西南分委领导。十二月,分委为加强潮普惠和海陆紫两块根据地的联系,把陆丰的东南三个区和惠来的一个区,划为陆惠革命根据地。

根据地在反“围剿”中逐步巩固

陆惠革命根据地成立初期,陆丰县委黄超如曾在此指导工作,后是陈醒光任县委书记。一九三一年十一月陈醒光犯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被开除党籍④,古大存接任县委书记。一九三二年八月古大存上调,任红军第一路总指挥,书记一职由特委黄超如兼任。后特委秘书卢世光兼任陆惠县委书记。

县委管辖四个区,四十七个乡。即陆丰的金(厢)碣(石)区、湖(东)甲(子)区、南(塘)博(美)区、惠来的船埔区。全盛时划为七个区,发展至五十二个乡⑤。各级苏维埃通过不断的斗争,特别是土地革命运动后,基层政权更加巩固。

根据地的军事力量发展壮大

陆惠革命根据地的军事力量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逐渐发展壮大。一九二八年夏,在强大敌人进攻下,仅一支二十多人的武装,掩蔽在罗硁嶂山上。一九二九年军阀混战,敌顾不及边远山区,我军四十九团在棉輋尖峰山雷公嶂,挖起前八一起义军在此埋下的枪支,成立了第八连⑥(副连长曾海滨——碣石新布乡人)。区、乡苏成立了赤卫队、游击队。古大存任县委书记后,扩建了红军一团一连、二团三连、军校特务连。全盛期我军总数约六百多人枪。

为提高红军的素质,东江特委军委办事处在陆惠县委所在地邻村的金竹陂,举办了少年军事训练班,经常调训武装骨干,输送骨干到大南山军校学习。后勤方面,各区、乡苏组织了响导、救护、运输、通讯,建了小型军械厂,制造土炸炮,建立了流动诊所,组织妇女学习护理知识等等,为红军提供后勤保障。

根据地开展的土地革命

一九三一年春夏间,按照党中央“六大”有关土地问题的政策规定和《东江土地法令》,进行土地革命运动。各区、乡苏成立了执委,贯彻“调整耕地、按人分配、多退少补”的原则,进仃土地分配。

各乡苏分配土地的数量有所不同,如靠山的内洋乡,每人五升种,平洋(原)的三岭每人一斗半。山林也分配给了农民。农民得到土地、山林,免交租、还债,从而提高了反“围剿”斗争的积极性。如船埔的大里湖村,全村十五户,土地革命前,每年要付给地主温启钦租谷一百多担,土地革命后,一粒谷也免交了,怎不叫农民高兴呢?

但是在分配山林过程中,出现粗枝大叶的做法。如田仔、石盘坑等乡,把山林估价后才分配,富农与贫农取得一样价值,经过东江特委指出⑦,进行了补课,纠正偏差,从而团结了广大贫雇农。

为保障土地革命运动的顺利开展,红军组成精锐小分队,不断袭击敌人据点,攻打沿海金厢的敌伪势力,奔袭碣石玄武山的守敌等。使土地革命胜利完成。

反“AB”团的斗争

一九三一年夏秋间,陆惠县委按照中央政治局确定江西富田事件为“AB”团领导的反革命暴动性质,并认为已成为苏区的普遍精神,开展了反“AB”团的斗争。由于在肃反中犯了扩大化错误,错杀、错伤了一大批干部、群众。据不完全统计“陆惠破获反动组织不下百人”⑧。被错杀的有县委常委陈允厘、马作仁,区苏秘书魏云灿,主要干部陈汉英、陈开熏,文书科的陈继明,区苏许国良、陈德朋、黄乃新等。

由于执行了比李立三更左的王明路线,肃反中进行逼、供、讯,致使苏区风声鹤唳、人心惶惶、人人自危,给革命造成了极其惨重的损失。幸得中央、省委及时发现、纠正,内乱局势有所控制。特别是古大存担任县委书记后,经过纠偏,苏区又出现了巩固与发展的局面。

反“围剿”的斗争

一九三二年三月,国民党陈济棠辖下第三军独立二师师长张瑞贵以两个团的兵力配合地方警卫队,疯狂进攻陆惠根据地。敌兵力分布于:金碣区大塘乡两个连,甲子镇、碣石镇各驻一个连,内洋乡驻三个连,陂沟圩一个连,陆丰县城一个营,船埔一个营。并有地方警卫队,总计兵力三千多人枪。敌人采用军事进攻和经济封锁相结合的手段,妄图消灭我苏区。

陆惠县委在东江特委领导下,发动根据地军民,与敌人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一九三二年四月十五日,张部分兵五路进攻我苏区,我军集中一、二团五百多人枪,常备赤卫队一百五十多人枪,占据门前山制高点,古大存亲自指挥,激战一天,击伤敌一连长,战斗至黄昏敌自退去。七月十八日敌二千多人枪,进攻我樟树仔大湖里村苏区,我军二团团长古宜权、政委卢笃茂率九连与赤卫队,利用地形奋力激战五小时,击毙敌十多人,又一次挫败了敌人的进攻。在强大敌人进攻的局势下,我军则采用避其锋芒,从山区转移到平洋,伺机扰敌,从而取得辉煌战果。红军二团三连、一团一连突袭碣石城,击毙敌十多人,缴枪十多支。九月十日,红军一个班、湖甲区苏游击队十多人、军校政治班十二人,在南塘洲仔村鳌江河边伏击葵潭来收月费的联防队,歼敌三十余名。敌人有的跳江淹死,敌队长黄日、乡长林醉陶当场毙命。敌人见屡攻不下,又采用“集中包剿、分区搜索”。我军则采用分散游击中集结兵力,歼其薄弱的一部,迫使敌首尾不顾。五个月时间内,我军四次袭击沿海的湖东镇,迫使敌人包围山区的兵力调回城镇。十月五日的一次突袭湖东镇战斗中,全歼敌警卫队十多人,活捉十一人,缴枪二十余支。特巡官陈深化装逃窜,不几日,逃至后林村,为我军校短枪队员当场击毙。强大的敌人则集中优势兵力进攻大南山东江特委驻地。特委为避其锋芒,一九三二年十二月十一日晚,组织一团一连、二团三连、军校,从大南山经葵潭溪南路抵达陆惠的湖甲苏区,在区苏所在地坑村居住,指挥了一场反围剿的歼灭战(后人称:闻名陆丰东南区的十五乡肉搏战)。敌连长黄海一个连几乎全部被歼灭,我军大胜。东江特委在陆惠驻了十五天,完成了引敌深入的战略转移,又辗转回到大南山。

根据地的挫折

陆惠根据地在强大敌人进攻中坚持斗争。在极端困难的时刻,特委黄超如又回到陆惠扭转局面,发展了一些新赤区⑩。但是,由于军阀混战已结束,敌人增调更多兵力到陆惠,实行军事、政治、经济三管齐下的“围剿”计划,疯狂地摧残我苏区。敌人所到之处,推行“三光”政策,强令地主联防队、民团,悬花红捕捉区苏干部。被烧毁乡村四十余村,被捕干部、群众四百多人,其中惨遭杀害者一百多人,被抢劫的耕牛、农具、粮食、衣物等不计其数。仅南塘居住坑衬,被烧毁房屋九十六间、甘蔗七十多亩,干部谢庆、薛妈想被当场杀害,惨不忍睹。

敌人为断绝红军的给养,对我苏区实行严密封锁。在路口要隘处设置关卡、派兵把守,规定上圩群众每人只准买二斗米,违者当场枪毙。但是,群众还是冒着生命危险,到白区买米支援红军。田仔乡老油坑村有一位群众,到陂沟圩买米超过规定数量,被当场枪杀。以后群众转到河口圩或大坪圩或八万圩,尽力买到粮食支援红军。

尽管敌人不断的进攻,红军一团凭借险要地势与敌周旋。一九三三年三月,突袭大坪圩,没收了土豪一些布匹,之后,转移到海陆紫⑾。

一九三三年底,敌人残酷的“围剿”,使许多党政骨干、战士牺牲了,乡苏暂时被瓦解了。特委黄超如经金厢去香港向省委汇报,去后不见任何消息。一九三四年一月十六日,陆惠最后一批武装骨干郑来春等十一人,在碣石湾乘船往香港。

至此,陆惠革命根据地的斗争暂告结束。

编后语

陆惠革命根据地自始至终,在党的领导下,苏区军民团结战斗,在三年多的反“围剿”斗争中,牵制了敌人两个团的正规军,歼灭了敌人许多有生力量,狠狠地打击了地方的敌伪势力,有力地支援了毗邻兄弟根据地和中央苏区,立下很大的功绩,积累汲取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如对“左”倾路线带来危害的认识;对于内部肃反扩大化后果的认识;对如何运用游击战争的认识等等。陆惠革命根据地虽然暂时失败了,但是革命的火种没有被扑灭,革命的人民并没有被征服。各种形式的斗争也未停止。抗日战争爆发后,原来在陆惠战斗过的党员和战士们又从南洋、香港秘密回到陆丰,参加抗日救亡工作。曾在陆惠任区苏的刘廷光、朱荣等同志,回到陆丰后,以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名义,秘密寻找老同志,发展党员,恢复党的组织,成立了中共陆丰县工委,重新燃起熊熊的革命烈火。

注释:

①中共东江特委给广委的报告(1932年11月3日)。

②中共海陆紫给省委报告(1929年5月12日)。

③中共海陆惠紫给省委报告(1929年12月6日)。

④中共东江特委关于醒光同志的错误决议(1931年11月21日)。

⑤中共海陆惠紫给省委报告(1929年12月6日)。

⑥中共东江特委给中央的报告(1933年1月17日)。

⑦中共东江特委给两广省委、中央的报告(1932年1月10日)。

⑧中共东江特委给省委、中央的报告(1932年3月10日)。

⑨中共东江特委给中央信(1932年10月8日)。

⑩中共东江特委给省委的报告(1932年11月3日)。

11中共东江特委给中央的报告(1933年l月17日)。

QR:扫一扫手机浏览

扫一扫分享该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