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正文内容

古港风光待渡山

陆丰政协网: www.lfszx.gov.cn 发布时间:2017-01-19 发布者: 字体: | |

叶良方

待渡山,古名腹石山,又称大胆山。位于陆丰市甲子镇瀛江出海口。山麓巨岩耸峙,怪石嵯峨,古榕参天,海风习习。是当地群众悠闲散步的风景区,也是一座蕴含丰富人文景观的名山。有甲秀楼进食亭、甲石吞潮、瀛洲石、头帆石、二帆石等名胜,以及苔藓斑驳的摩崖石刻,见证着待渡山千百年来的沧桑。

人们登上山顶甲秀塔纵目远眺,山下古港风光尽收眼底:近海处,湾峡逶迤,礁石沉浮,激浪喷雪;远洋上,商轮鸣笛,波涛翻涌,茫茫无际。入夜,渔灯隐约,涛声阵阵,渔歌唱晚;白天,鸥声帆影,波光闪烁,十分壮观!因此自古以来,游人如织,到此来领略渔乡风情和追寻历史遗迹,并借咏古迹而浇胸中块垒。如清初岭南学者屈大均等名士就曾经慕名远道而来,使待渡山又增添了一道浓厚的人文色彩。

甲秀塔,当地称甲秀楼。始建于清嘉庆十年(1805年)。楼高两层11米,径圆20米,占地面积20平方米。塔身呈六角形莲瓣,塔尖用壳灰土筑成葫芦状,塔基以花岗岩石砌成。上下二层均朝南设门,门额“甲秀楼”三字,是清光绪庚子科举人张兆禧所书写,其父清道光丙午科举人张光栋题撰门联曰:“书云大笔手,障海小神山渔船在公海上,就可望见此塔。甲秀塔因而成为渔船由外洋进入甲子港的重要标志。清末陆丰《竹枝词》云:“楼高昼永海风清,潮水来时两岸平。最好月斜潮去后,蟹灯渔火闹三更。”颇能写出甲秀楼登高览胜之神韵。

待渡山南麓原有进食亭,是明万历年间碣石卫参将张万纪、守备胡文恒(胡美)为悼念范良臣进食及宋室灭亡而建。著名学者屈大均在《广东新语》记曰:“宋承奉郎范良臣常刻‘登瀛’二字于石,取十八学士之义。宋景炎元年(1276年)冬,端宗(帝罡)航海而至,良臣给军食三日,留帝像登瀛石上。今石中像端然临者,帝也;跪而进食者,良臣也。予铭其上云:‘天留一石,以作天家。君臣遗影,苔蚀如霞。芜蒌之饭,化作琼沙。衔珠青鸟,以瘗重华。”屈大均著有《登瀛太子亭记》载其事,并勒刻于石亭上,内容与此基本一致。屈大均(1630一1696年),字翁山,号菜圃。广州番禺茭塘人,是明末清初著名的史学家,也是一位颇具民族气节的诗人。清康熙八年(1669年)秋,他刚从西北边疆归粤不久,又不顾车马劳顿,千里迢迢来到海防重地的甲子港。在朋友的陪同下,他游览了待渡山各处名胜,写下《登瀛太子亭记》,借以抒发他反清复明的爱国主义情绪。亭中石柱有对联三副。分别为:“饷食矢孤忠,苔藓祗今余碧血;维舟留旧迹,山亭终古挹芳型。”“江亭旧勒端临像;山月长明忠耿心。”“瀛石由来存古迹;芜蒌以后见斯亭。”使旅游者读后顿生怀古悠悠之情。清乾隆十五年八月十四日夜,飓风大作,进食亭倾倒。原屹立在山麓东侧的头帆、二帆石亦在这次狂风中倒塌。至1967年“文革”时期,进食亭这座具有400多年历史的古亭被炸毁。

站在待渡山上,还可以观赏到陆丰著名的古八景之一“甲石吞潮”景观。甲子港门内外分布着港心石、峡石、小屿石、莉石、叠石、锣鼓石、亚妈礁、许公礁、大甘礁、鸡屎礁、网尾礁、黄礁、赤礁、白礁、乌礁、东礁、金狮凹、旗石凹、太平凹、滴水凹、草屿、羊牯屿等奇礁怪石。故《陆丰县志》云:“石立港口,应六十甲子之数,每当潮水潆洄,有若吞若吐之胜。”清乾隆初两广运使朱介圭游览后赋诗云:“粼粼潮际石,磊石可合支干。引胜罗青屿,含虚漱碧湍。月光吹浪冷,星影漾波寒。不尽临流兴,持竿忆钓。”

“登瀛”摩崖石刻,是待渡山又一处著名景观。“登瀛”二个大字镌刻在巨岩石壁上,呈篆隶书体结构,古朴端严,相传是宋庆定十年丁丑科进士范良臣于南宋嘉定十七年(1224年)所刻,历经779年风雨侵蚀至今犹存,待渡山虽然地处海角,但历来旅游者接踵而来,留下不少名人诗作和文章。如明代梁安、彭举、卢锻、胡美和清代张凤锵、沈展才、彭嘉恂、梁国任、张兆禧、张光栋等文人雅上、官宦的题咏。其中当地举人张光栋《登待渡山》一诗,极其出色地描绘了古港风光和游览时的乐趣。录之以飨读者:

登临绝顶信清幽,四面风光一望收。

足迹斜阳绕曲径,木声夜月答波涛。

当年帝罡今安在,故国山川日益优。

信是瀛江好景致,前人曾渡我来游。

QR:扫一扫手机浏览

扫一扫分享该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