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正文内容

陆惠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及其历史地位

陆丰政协网: www.lfszx.gov.cn 发布时间:2017-01-19 发布者: 字体: | |

周国荣

陆惠革命根据地是一九二八年海陆丰人民革命受到挫折之后,于一九二九年东江革命复兴时期先后创建的九块根据地之一。也是一九三二年革命困难时期东江三块根据地之一。她是中国共产党陆丰县委自一九二八年三月敌人占领陆丰各重镇后,领导陆丰人民退出城市,转入山区农村坚持斗争的结果。这块根据地的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进行了六年的英勇斗争,有很多赤胆忠诚的革命战士为革命壮烈牺牲,他们用鲜血谱写了群众斗争的壮丽篇章,为东江以至广东的革命历史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一、陆惠革命根据地的概况

陆惠革命根据地是根据一九三零年十一月中共闽粤赣边区党代会关于建立边区县的决定而成立陆惠县的。当时,海丰、陆丰西北、紫金龙炮区为海陆紫县,陆丰东南部、惠来西北部山区为陆惠县。一九三一年六月,陆惠县委成立。

这块根据地,处在潮普惠与海陆紫两块根据地中间。正式建立陆惠县的范围包括陆丰县东南部之博美、南塘、金厢、碣石、湖东、甲子六个区,惠来县之西北山区(现属普宁)和揭阳的河婆,面积约为一千二百余平方公里,人口近二十万。在南塘、博美两区之北部山区,鹅眉嶂南面二条山脊三条河峪坝子上,有一块狭小的红色根据地,面积东西宽十五余公里,南北长也有十五余公里,内有龙潭坑(原陆丰辖现普宁属),桂坑、田仔、深坑、内洋、芹菜洋四十余个大小不一的红色乡村,成万人口。这就是后来的南(塘)博(美)苏区。在南博苏区的东面有船埠头苏区,东南面有湖甲苏区,西南面金碣苏区,这些都是红色游击区,人口近五万,除船埠头苏区属于惠来西北南阳山区外,其余均分布在陆丰东南沿海平原地区。

陆惠县从建立至一九三四年武装斗争暂时停止,先后历任书记有:黄超如(原陆丰县委书记,一九三一年六月以前主持陆惠工作),陈醒光(一九三一年六月至十一月),马毅友(一九三一年十一月至十二月),古大存(一九三二年一月至八月),卢世光(一九三二年九月至三三年一月)。嗣后的县委书记尚未查考清楚。县苏维埃尚未建立,有革命委员会之组织。行政区域有四个区:即南(塘)博(美)区,金(厢)碣(石)区,湖(东)甲(子)区,环中区。一九三二年冬又将南博区划分为:苏区、六乡、潭头三个区;金碣区划分为:锁城、东南二区。常驻红军有一团一连和二团三连,有战斗兵近二百。

二、陆惠革命根据地创建过程

陆惠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始于一九二八年。她的创建过程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从陆丰苏维埃四个月城市政权失败后,坚持山区农村斗争到发展惠来属特支,这是始创时期。

一九二八年二月廿九日,敌陈济棠、余汉谋部进占陆丰城,陆丰苏维埃政权退入农村,中共陆丰县委东南特委杨少岳、张家骥、曾招钦等一大批共产党员和革命同志,领导陆丰县东南区苏维埃机关干部和赤卫队武装退入内洋、龙潭坑等地山区,配合陆丰工农革命军团部队第三大队,坚持山区农村斗争,并于一九二八年底至一九二九年春,先后在内洋、芹菜洋、深坑、龙潭坑等地“恢复了几十个乡村的支部,”后来又“发展了惠来县属——特支及南塘三支,总共十三个支部,一百一十余党员”,还有二、三十武装,形成了一个小块赤色割据区域。这就是陆惠革命根据地初期的雏形。

第二个时期是一九二九年夏革命复兴到陆惠县的建立。这是陆惠革命斗争全盛时期。

一九二九年五月,形势发生了有利于革命方面的变化,蒋、桂战争和蒋、冯、阎战争相继爆发,陆丰“驻防军完全调离,全县只得五百名陈派警察卫队防守,”敌人内部“发生了客家派与福佬派之争”。中共陆丰县委“故决定整个县委移至东南”,“发展东南工作”。县委书记吴克绵及县委陈允厘、黄超如、陈荫南等先后到达陆惠边之内洋、深坑、龙潭坑、船埠头等地山区根据地。他们根据省委“抓住群众要求的中心问题,推动群众斗争,恢复和发展党与群众的组织”,“扩大和发展武装”的指示,部署了新的斗争。县委书记吴克绵亲自带领一部分区委领导,深入惠来县第六区梅田乡等农村,宣传革命政纲、组织农民协会,建立农民武装,开展抗租抗债、抗捐抗税为内容的夏收斗争。同时钟妈宁、吴祖荣、蔡俊、周郁、彭丰、马作仁、魏炳舜、许国良、刘元、薛鸿儒等领导同志也分头到深坑、田仔、龙潭坑、内洋、芹菜洋、三角岭等乡、以及南(塘)湖(东)甲(子)边的居住坑、金(厢)碣(石)博(美)边的溪碧等地赤色乡村,公开建立区,乡苏维埃政权和少年先锋队、妇女会、赤卫队诸革命团体。一九二九年秋,林其夏、曾海滨又将以前红二、四  师及陆丰东南大队留下的枪,集中起来,在南坑地方建立了一支仅十二人的武装连(后编四十九团第八连),活动于革命根据地的赤色乡村。

一九三零年春,陆丰东南敌人力量空虚,群众斗争情绪高涨,“挑盐工人反抗盐税”,农民“抗租、减租”、“罢缴民团费”、“搔动、武装冲突时有所闻”。海陆惠紫特委认为“陆丰较有群众基础”,决定四十九团向陆丰东南发展。同年一月中旬,攻占新田、河口建立苏维埃,下旬到达陆惠边根据地之内洋、南风坳、石盘坑等地。陆惠边根据地人民在红军的帮助下,编练各乡赤卫队和少年先锋队,斗争勇气倍增,先后配合红军四十九团攻打了博美、陂沟、东港、内湖等地民团、警卫队,打击了敌人,鼓舞了群众。陆丰县委在军事斗争配合下,一九三零年春,在金(厢)、碣(石)、博(美)边恢复了党的组织,建立了一支武装,成立了区苏办事机关。至此,陆惠根据地便先后恢复了南塘、博美两个区委、区苏政府,以及南(塘)湖(东)甲(子)边,金(厢)碣(石)博(美)边等二个边区区委、区苏政权,“船埠头、大坪及惠来四区均为苏维埃区域。”组建于南博、南湖甲、金碣博、海沿队等四支武装近二百人,还有二千余赤卫调动队,创办了一个军械修理所和一个伤兵处(即医疗所)。

一九三零年夏,根据地乡村开始贯彻《东江土地法》,进行土地改革为内容的群众运动,各块根据地乡村都建立了分田委员会,开展打土豪、分田地斗争,没收了公尝、会产、地主的土地,然后按照自报公议,抽多补少,抽肥补瘦办法,分给无地少地的贫、中农耕种。农民再一次得到了土地,免受剥削,获得了政治、经济的彻底翻身。平原游击区主要开展抗租抗税运动,斗争也取得了胜利。一九三一年秋,根据地苏区再次进行分山,深入土地革命。

第三个时期是一九三一年秋开始至一九三四年春武装斗争暂时停止,是革命逐渐走向困难,挫折时期。陆惠革命形势有起有伏,斗争有新的发展。

一九三一年五月间,徐德到东江召开了西南分委所属地区党的干部扩大会议,贯彻了中央六届四中全会新国际路线精神,恢复了东江特委,推行了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在东江开始了全面肃反运动。陆惠县委一成立,就在陆惠苏区内党、政、军、群组织中,开始抓AB团、社会民主党、新共产党分子,长达八个月的肃反,惨杀了无辜的革命干部、群众一百五十余人。使革命元气严重挫伤,这就直接导致了后来在强大敌人包围下革命走向失败的主要因素之一。

同年七月,由于肃反扩大化严重恶果,在敌人进攻中。“船埠头苏区失败,河婆(非苏区)断绝关系了,陆惠(县)只存南塘、博美一些苏区,及金厢、碣石、湖东、甲子等一点工作。”这时陆惠苏区内也是风声鹤唳的状态,不久尖輋乡反动分子领导群众树白旗,与苏维埃对抗,田仔中心乡村群众动摇。中共陆惠县委在此严重处境中,依靠群众,依靠红军,取得了十一月反围剿的胜利。随后,发动沿海平原游击区群众开展秋斗运动,实行全面抗租抗债,并取得更大胜利,如湖甲区十五乡抗租的胜利。使苏区得到巩固,革命重新发展。

一九三二年一月七日,古大存担任陆惠县委书记,三月十二日敌人开始向东江根据地的潮普惠、陆惠和海陆紫等苏区进行分割包围,全面进剿,重点驻剿,采取烧、杀、抢、移民、起联团、筑碉堡等毒辣手段,企图消灭革命势力。在敌人压逼下,许多苏区红色乡村逐步瓦解。但是陆惠革命根据地人民在以古大存为首陆惠县委领导下,配合红军保卫苏区,进行了无数次艰苦卓绝的战斗和深入的群众工作,取得了相当的战果;不但巩固了苏区,而且争取了非苏区群众,扩大了红色区域,创造了新的苏区。从东江特委文件所披露的陆惠人民革命斗争的胜利消息看,一九三二年陆惠县委取得了“湖甲区十五乡的抗租得到胜利,苏区的土地革命也深入不少”;“金碣区所城湾一带农民斗争勇气很好,很坚决的参加红军与敌作战”,“碣石之战……我们胜利。缴步枪十二、三支、击死敌人一、二十人(内有队长一人)”,“金碣区的游击队,在最近一、二个月的游击中,仅就扩大武装一方面,由十三人扩大到八十余人”;“陆惠湖甲区配合驻陆惠红一团一连之一排,将湖东(一个小圩市千余人口,是国民党统治的一个中心……)攻克,该地逆警十余人全部消灭,缴枪二十支”;“陆惠发展了土地革命,创造了一部分新苏区与赤区,使几个赤区更快的可以打成一片”,“在秋收斗争中把十几个非苏区农村创造新的赤色区域,与发展了许多白区工作”,“如陆惠的白区许多白色乡村,现在我们的干部都可以公开去活动,如潭头、乌石一带乡村共四千人口以上,在秋斗以前在豪绅地主领导成立了联团共八十余名,和我们对抗,现在,陆惠的游击队和红军政治班时常都在该带乡村行动,群众表现极拥护,我们的机关也在这些乡村住着办公。附近苏区的中坑角乡,有一千以上的人口,在三个月前,曾在豪绅地主领导下和红军打过激战,现在我们已能到去工作,……对红军、苏维埃表示拥护……”。从这些片言、节语的披露,我们就可以窥见后期陆惠人民革命斗争的一斑。

一九三三年一月以后,敌人从惠州方面增调了敌兵三个团的兵力,加紧对苏区的进攻,在根据地内到处驻军、斗争更趋困难,五月间苏区基本瓦解,唯东南沿海金碣区仍有几十余武装,坚持斗争到一九三四年春停止。这就是陆惠根据地从创建、发展、到失败的过程概况。

三、陆惠革命根据地的地位与作用

陆惠革命根据地,虽然在左倾路线危害、强敌包围进攻中最后失败了。然而它在广东的革命史上,在东江地区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发挥了应有的历史作用。主要表现在:

(一)它是东江后期斗争三块主要根据地之一

陆惠根据地从它一创建起,就是东江一块主要根据地。即使到了后期,它的面积之大,人口之众,党、政、军、群团之多,斗争规模之大,坚持之久,都仅次于潮普惠和海陆紫。这在东江特委大量文件中得到了证实。如一九三二年十一月十二日徐国声给中央的报告,有这样一段话:“这时东江的苏区较大的是潮普惠的南山。南山苏区长约二百里,阔约七十里,乡村约二百余,人口约五万,周围有赤色乡村,人口也五、六万,有红军二团(约二百人,战斗兵百余)及常备赤卫队约二百余。其次是海陆紫的苏区,长也有二百里,阔不上十里,……人口仅成万人,但周围有好多赤色乡村,人口约五、六万,有红军一团二、三两连(约二百余,战斗兵百余)常备赤卫队百余人。再其次是陆惠的苏区,在潮普惠与海陆紫中间,苏区很小,人口仅三千,不过陆惠的金碣,湖甲等区有许多赤色乡村,人口有三、四万人,在陆惠的红军为一团一连(约百人、战斗兵八十余名)及游击队四十名。此外有普潮揭的一部份赤色乡村。”

在同一报告中,关于党的组织,也作了详细的交代。“东江党的组织数量上是不少,但是畸形的,东江有三千多党员,三百多个支部,但海陆紫占了二千,潮普惠占了七百,而西北各县丰梅只有十余同志,饶和埔三十余,潮汀沃七十余,揭阳二十余,陆惠二百余”。“东江特委领导有六个县委(潮普惠、潮普揭、陆惠、海陆紫、潮澄沃、饶和埔)二个特派员(汕头、丰梅)”。

直至一九三二年三月十五日东江特委给中央的报告中谈及东江的党组织时,还说:“特委之下有县委六个:惠阳、惠海、海陆紫、陆惠、潮澄沃、饶和埔,……县工作委员会有三个:潮普惠、潮普揭、揭普惠(过去是县委,因现在潮普揭工作塌台,改工作委员会,潮普惠亦因各区没有区委,只有成十个支部,故改为工作委员会,……)

再如一九三二年六月九日《中共东江特委总结报告》关于三个月的反围剿斗争的战绩,也有这样一段记载:“在敌人进攻前,红军扩大百余人(海陆紫约三十至四十,陆惠三十余,潮普惠六十余),……这次敌人进攻中缴得(枪)共二百余支(海陆紫七十余、陆惠六十余、潮普惠约百余)”

从上述这些引文中,就清楚地表明陆惠革命根据地在东江这块根据地中的历史地位了。

(二)它是潮普惠与海陆紫交通的桥梁

陆惠根据地在潮普惠与海陆紫中间。它的东面与普宁之云落特区及惠来之葵潭区相连,西北面与海陆紫的附大区,两河区毗邻。陆惠根据地的建立及后来的发展,特别湖甲苏区的建立,使之与潮普惠之葵潭溪南路赤色乡村打成一片。从一九三零年春开始,便形成了一条从潮普惠南山苏区,经葵潭区溪南路,到陆惠之湖甲区,再由湖甲苏区到南博苏区,通海陆紫之附大区,至海陆紫县苏所在地激石溪的红色交通线。这条交通线,在东江革命斗争中,在沟通三县情况,传递省委、特委指示,输送调配干部、运输军队给养等方面起了非常重要作用。在四周白色恐怖环境下,这条交通线成为三块根据地生存并立的动脉。一九三三年五月以后陆惠革命根据地不幸丢失了,“南山苏区通往海陆紫陆线交通便完全断绝”,接着海陆紫苏区也瓦解,南山苏区便孤悬敌前。

(三)它是大南山根据地的西面屏障

陆惠革命根据地处于潮普惠的西面,是潮普惠革命根据地反围剿斗争重要侧翼。陆惠人民斗争的每一胜利。都直接地支援了潮普惠南山苏区,特别是一九三二年以后的反围剿斗争,陆惠县委根据省委、特委指示,依靠陆惠革命群众,走出沿海,发动平洋群众斗争,配合苏区群众粉碎敌人围剿,取得了重大胜利,这一年先后在平洋地区发动了打碣石、攻金厢、击湖东等大小战斗十余次,歼灭敌人八十七人,缴枪六十余杆。逼使敌张达部吴俊声团十个连兵力分守在大塘、双塘、碣石、甲子、陂沟及苏区内洋等地,无力应付红军袭击。敌张瑞贵只得分兵一团协同进攻陆惠,配合其主力对南山苏区的分割进剿。这就有力地拖住了敌人二个团的正规军及地方警卫队的兵力,减轻了南山苏区反围剿的军事压力。

一九三二年十月十一日,张瑞贵再一次进攻南山林樟,此时东江特委机关被发现,他们追击,搜捕、烧杀更为厉害,东江特委为甩开敌人,决定连夜跟军委及二团红军到陆惠方面来,并在陆惠逗留了十八天,直至十月二十九日才重返南山。

(四)它是潮普惠与海陆紫军事斗争回旋之地

潮普惠、海陆紫、陆惠根据地,由于地理上的联结,在东江特委领导下,军事活动联成一线,互为犄角,互相支援,为军事斗争提供了比较广阔的回旋余地。

一九三零年四月初,敌毛维寿部,集在潮普、惠三县反动武装二千余众,三面进攻南山苏区。当时南山苏区仅有四十七团三百余战斗兵,敌我力量悬殊很大,形势十分险恶。四十九团奉命速赴南山,四月中旬便组织了陆丰东南群众配合攻打南塘守敌,逼使陆丰东南敌人和葵潭守敌困守重要圩镇,未敢轻举妄动。然后挥师南山,四月二十八日与四十七团,在南山林招竹金山伏击进犯之敌,歼敌百余,俘敌二十三人,缴枪二百余杆,粉碎了敌人三路围剿。五月中旬又回师陆(丰)惠(来)边苏区,及后,四十九团第一、二两营主力返回海陆紫特委所在地,徐图向北发展。

一九三一年七月,陆惠县委成立不久,遭到了敌人的进攻,船埠头苏区失败,尖峰乡树白顽,田仔乡苏维埃动摇,“陆惠苏区内是风声鹤唳状态”,驻陆惠红军一团一连及医院已开始离开陆惠,向南山苏区转移,东江特委得知这一消息后,速派红二团特务连火速奔赴陆惠,与红一团一连重返陆惠苏区,打击进犯之敌,镇压苏区内反动分子,安定、鼓舞了苏区革命群众,使苏区重新恢复与巩固。

一九三二年,广东军阀又集中了张达、张瑞贵、李扬敬等三个师兵力七千余众,围剿东江西南革命根据地。三月中旬开始,重点进攻大南山和陆惠苏区,对陆惠根据地采取两边包抄,四路分围,陆惠军民虽英勇反击,在深坑前门山苦斗三天,终因敌众我寡,无法取胜,为暂时避开敌人锋芒,红一团一连迂回海陆紫之新田碣石溪,驻潮普惠红二团三连及军校学员、政治班、陆惠游击队,则跳出敌人包围圈,挺进陆惠南面平原游击区,打击敌人力量薄弱之据点。在一年多的反围剿战斗中,红军一、二团曾经多次迂回陆惠根据地,声东击西,游击战斗,打击敌人,保卫根据地。军委也曾二度移驻陆惠苏区指挥战斗。

陆惠根据地,由于过去单独形成文件很少,研究的人也不多,所以未被人们所重视。我相信,随着历史资料继续发现,研究将会更深入。它的历史地位也会被更多的历史学者所重视。

注:本文引用资料来自《海陆丰革命史料(二)》及陆丰普宁有关革命斗争情况调查报告。

QR:扫一扫手机浏览

扫一扫分享该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