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正文内容

扑朔迷离话安陆

陆丰政协网: www.lfszx.gov.cn 发布时间:2017-01-19 发布者: 字体: | |

梁水良

分了又合,合了又分。五年的时间,对于一个县的历史来说,实在是太短暂!短暂得如同一出刚刚揭幕即又煞了尾的戏。过程的缺失,注定其不会丰满与完整,而且多半是疑点重重——

“大唐盛世”开演前的花开花落

梦回初唐。

公元622年,唐高祖李渊刚刚坐上金銮殿,面对持续战乱后的满目疮痍,忙于要做的是恢复封建统治秩序,加强对各地的控制。当时的海丰县(陆丰还未分出)地域广阔,山海交错。或许是考虑到分治更便于掌控。于是,唐武德五年,朝廷遂将海丰东部析出,另置安陆县。《惠州府志》载:“唐武德始有安陆。”

在此,不妨先提提有关海陆丰历史上的演变情况:早在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先民们已在海丰东南沿海聚居生息,历夏、商、周至春秋战国为“南蛮”之地,是“百越”族的一部分。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平百越设郡县,海丰属南海郡博罗县辖。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置县,取意于“临海物丰”,称海丰县,属东官郡。隋初属循州。隋大业年间(约公元605年)改循州为龙川郡。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龙川郡复改为循州。同时析出海丰县东部部分地方设置安陆县,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撤销安陆县,并回海丰县,仍属循州。唐武则天天授元年(公元690年),循州改为雷州,海丰属雷州的一县。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雷州为海丰郡,管辖归善(今惠阳、惠东)、博罗、海丰、河源、雷手(今龙川县)、兴宁等县。至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海丰郡复改为循州,海丰又属循州的一县。宋神宗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海丰分设八都,即兴贤都、石塘都、金锡都、杨安都、坊廓都、石帆都、吉康都、龙溪都。元代属惠州路。明代属惠州府。明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析出海丰东部之龙溪都与隋属之惠来都合并设置惠来县。清朝沿用明朝旧制,海丰仍属惠州府,清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再划出东部的吉康、石帆、坊廓三都设置陆丰县。(见同治版《海丰县志》上卷沿革)。

唐武德五年设置的安陆县,县治设在今天的陆丰市大安镇陆军管区环珠寨村。相传当时的县城墙镶嵌着许多五色河卵石,形状似珠,环珠寨的名称即来源于此。置县仅五年,于唐太宗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就被撤销,重又并入海丰县。

安陆县的存废,主要取决于不同时期的政策走向。公元627年,李世民在谋士们的策划下,发动玄武门之变,夺得了皇帝宝座。作为雄才大略的一代贤君,唐太宗李世民对社稷兴亡和治乱变数有着较深的体会,君临天下的他迅速采取有效措施,减轻徭役税赋,精简官吏机构,实行生民养息政策,开始了被后人誉为“贞观之治”的繁华盛世。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安陆县”很快便成了一个“历史名词”。当然,在这之前,李渊的功绩是应予肯定的,他依据隋文帝旧制,重新建立中央及地方行政制度,重建府兵制,为日后的职官、刑律、兵制、土地及课役等制度奠定了基础。

“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海陆丰第二次的分治,则是在距贞观元年安陆县被撤并后的1104年后的事了。

清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清廷析海丰县东部的坊廓(今陆丰之中西部)、石帆(今陆丰之东南部)、吉康(今陆河及揭西县一部分)为新置县,取旧名安陆的“陆”字,和海丰的“丰”字,命名为陆丰县。县治设在坊廓之东海滘,也即是今天的东海镇。首任知县系监生身份的正白旗人黄煌。

另择县治说因由

从唐之安陆到清之陆丰,从环珠寨到东海滘,县治之变,在民间流传着多种版本。

“土质测试”最为民间人士津津乐道:

据说,清雍正九年分治时,当时的清廷派官员到原唐时安陆旧址与备选地的坊廓之东海两地进行“土质比对”。即用同样容量的器皿盛上两地泥土称重量:东海之土重1斤4两,安陆之土重1斤。也有的说是在两地地质相同处按同规格各挖一个深度相同的井,然后将取出之土全部重新回填。结果有了差别:安陆所取之土回填不满原处,东海取土恰好将原地填平。总的来说,两种方式测试都得出相同结论:东海之土层比重较安陆大。土为国之本,也是民生之所系,沃野千里,方能衣食无忧。这在农业文明时代,尤为重要。

清廷官员是否真做过这样的试验?其科学性的成分有多大?姑且存疑。县治重新择址主要是因为螺河水道和清廷国策的改变。

从今陆河境内发端的螺河水,一路逶迤而下,流经陆河境内村落穿过陆丰的大安镇再到东海乌坎出海口,这条被誉为母亲河的螺河,千百年来滋润着沿河两岸的普罗大众。唐时螺河的河床宽且深,江上烟波浩淼,是条黄金水道。大安是这条黄金水道上的天然中转站。螺河未改道前,是从环珠寨前的南门湖弧形穿过,再掠过现在的大安中学、牛地山、安然等村蜿蜒北上。唐时的南门湖,状若弯月,从大安墟堀仔尾、石路头、谢厝前、铺仔墟、军寨、石寨、南溪,沿湖弧线分布着七个大小不一的状似馒头的小山,恰如七颗星星围拱着南门湖这泓弯月,成了七星伴月的风水格局。环珠寨水上交通方便,是一处天然的避风塘。周围地势平坦,背靠横亘陆丰全境的狮仔嶂,环境优美。

在古代,人们在构筑城池、住宅、坟墓等建筑时,对自然环境有着种种讲究。《管子•乘子》曾有如下记述:“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勿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才就地里。……”概括地说,古人建城择地的原则是:一坐北向南西迎阳光;二背依大山和丘陵,左右两侧均有山峰丘陵;三靠近河流和水塘,但忌讳背水而置。此三点与唐之安陆县治环珠寨对照,无论哪一点都是吻合的。

另外,大安属半山区,上承吉康,下接坊廊,是福佬与客话交汇区,在大安设置县治,不但有地理的优越,而且有语言文化方面的优势。

但时间是可以改变一切的,从唐武德五年到清雍正九年,时隔千余年,螺河河道由于地质的变动改道从大安墟南边穿过,昔日唐时湖水浩淼的南门湖到了清时已趋于淤塞,湖上渔艇往来之声昼夜不止的景象不见了。就连螺河上所航行的船要想进入也只能靠人工开凿河沟了。及至新中国成立后,南门湖成了冲积平原而被称为南门町,成了大蒜、水稻种植的基地,又是沧海桑田换了人间。此乃后话。

其实,县治易地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清廷从“海禁”到发展海上贸易这一国策的改变。清廷从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对边海实施海禁,“禁止渔船、商船出海”,目的是想杜绝沿海居民私通和接济当时苟延残喘的南明小朝廷。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四月,海丰县(当时陆丰未析出)奉旨迁界,强迫居民迁入内地,制造沿海无人区。直到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南明小朝廷被剿灭,清廷才宣布“开海禁”,允许渔船、商船自由出入。海上商贸及运输开始得到恢复。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清廷在广东的广州、福建的漳州、浙江的宁波、江苏的云台山设立四个海关,主持对外贸易和征收关税事宜。

海上的商贸运输开始蒸蒸日上,预示着农耕文明向海洋文明的转变。

位于今陆城南面10华里处的乌坎,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它的南面是浩瀚的南海,北面是辽阔的白沙埔,是当时粤海关七总口之一,“坎为海口,巨舰舴艋大小咸集”,是清代中叶繁荣商港。“乌坎归帆”系陆丰的古八景之一。

据《粤海关志》记载:粤海关设关初期,“设置监督,城其主要地也,至今其事,大关、澳门则设防御,其余一大总口,并置委员”。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撤销海关监督,由巡抚兼官,税务交与地方官监收,“于钱粮地方均有裨益”。另,清雍正九年四月初五日部文有“惠州府属海丰一县,山海交错,地方辽阔,民屯混杂……相隔遥远,不能兼顾,请将甲子、捷胜二所裁汰,改设知县一员,查有东海滘寨地处适中,与碣石、甲子二城遥为犄角,且系慰潮通衢,堪设县治”等语。

总的来说,乌坎总口的设立,是本地海上商贸日益重要的标志。雍正九年县治的设置弃内陆河旁的老安陆,而选择与乌坎总口相隔的坊廓都之东海滘,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虽然内陆螺河的黄金水道仍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与后来居上的海上商贸及运输相比逊色不少。

古县遗踪何处寻

世事沧桑越千年。

唐初安陆县的遗迹已难找到,仅存的南北两门及高5米的寨墙,据考是宋以后历代重修的乡寨围墙,并非当时的建县城墙。

从村北面进入,走过数座新建民房,北门便赫然跃入眼帘。一段约20米长的断壁残垣,斑驳黝黑,传说中的五色石子璀灿身影隐褪在历史的黑幕里,早就不见踪影,所有的一切都透出沧桑。城门门框是用石板做成的,宽约1米8,高约2米,底石板早就被几百年来进进出出的足迹磨光。顶板由几条石板并列构成,缝隙里锲着青色泥土砖。青砖系宋时所特有,考古人员据此推断此门墙系宋时重修。门上有一四方小残楼,开有一小窗,写有“普贤楼”字迹。门外的右侧有一座小巧的庙宇,里面供着神灵位。村里人告诉笔者说:这神灵原是供在城楼上的,后来城楼年久失修,成了危楼,村民这才把神灵位从楼上搬到门口另建庙宇供奉。庙旁的古榕,枝繁叶茂,据说有几百年的年龄,透着旺盛和生机,像身着戎装配着武器威武勇猛的将军守护着城门。

古寨形状近似椭圆形,设置有东、西、南、北四个城门。如今东西门已没了踪影。与北门直线相距约200多米是南门。南门的建筑风格与北门相似,门内外杂草丛生,更显破败,大概很久没有人在此进出了。

古寨内,排列有序的泥瓦民房,整齐有序。漫步其间,空街寂寥,房门紧锁。很多人已将房子建在寨外,但仍有人执著地守护着自己的家园。寨内房子整体布局不同于一般农村的民居建筑:一是同列的房子左右墙体是连接共用的,十多座房子连成整体。这种建筑形式常见于旧时的城镇,在农村是极少见的;二是前后列的房子间隔距离在6米以上,宽阔笔直。有趣的是,村里人说,从古至今村人一直使用“前街、中街、后街”的叫法,这是否缘于唐初的遗风呢?

环珠寨前面紧邻着一个叫“谢厝前”的小村庄,地势平坦,村庄的前面是平畴百里的南门町。据考,“谢厝前”唐代时叫营前,是县役内衙兵勇操练的地方。明末清初,为避战乱,谢姓举族从福建移居至此后才改称“谢厝前”。

环珠寨的东面,有一名叫铺仔墟的小村落,据考系唐时安陆墟。清朝时民间乌红旗械斗,陆军诸乡属乌旗,为拒投大安红旗墟,乃在安陆墟重设集市,设置后改名为铺仔墟,并一直沿用至今。但附近一带民间一直沿用安陆墟的传统叫法。在村东头的一间小庙里,笔者偶然发现里面挂着一款布条幅,题头写有“安陆墟”的字样,系春节外村狮班来村舞狮所赠送。据陪同采访的村人介绍,此类情况并非少见,每年的五月大安墟赛龙舟,举凡有陆丰东海代表队前来参赛,旗面抬头大字也必有“安陆县”字样,以示对千年古县城的尊重。

安陆县城有东、西、南三个外门,西门据说在现今大安墟镇内的陆静庵附近,南门大概是在县城前的南门町处,准确位置不清楚。东西两门相距约1公里。

村中长者将笔者领至村东头,指着通往外村的一段缓陂泥土路段介绍说:这就是安陆县外东门处,原外东门一块石刻大牌坊就埋在地下,诚如斯言,该石牌坊或能为安陆县置县提供有力凭证了。

站在铺仔墟村东头向东隔陇眺望,可见一树木参天绿荫遮盖的村庄–那便是传说中护卫县城的军寨。

正午的阳光在树梢上跳动,鸟儿的鸣叫回响于碧空,寨城外的树下,村民有的在纳凉聊天,有的在修理农具,有的围在一起掷骰子……眼前的一切,无法让人联想起1000多年前这里是军营的所在。往昔军营的喧嚣与热闹,威严与神秘,已被质朴淳厚和宁静安祥所替代。

据说当年军寨四周筑墙,分设东、西、南三个寨门。在封建时代,只有皇帝居住的地方才能开全四个城门。乡寨门一般只能开三个,而甚少开东门。否则就是谋反,会受惩治。军寨系扎军之地,地位特殊,故才开有东门。

当年固若金汤的寨墙,如今只剩下断壁残垣,从墙体残迹判断,高度和宽度都要比别处的围墙高和厚,而且面墙没有铆接的痕迹,据推断有可能当年筑墙时分段由附近村民施工,由于人数众多,可以连墙夯实,不需分段铆接。在东寨门的左侧,残存的墙体上,几株相隔数米的古榕每株足有10多米高,虬枝交错,如华亭巨盖,浓荫蔽日,蓊蓊郁郁。榕树喜好独处,而这里的榕树却如此近距离接触,地下盘根错节,缠绵成一堵树墙,恰似威猛有加颇有古风的“巡墙将军”。

据考,现存的东西两门系明代所重建。寨内边角杂草丛生。原有一地洞通往寨外,解放后因民宅建设用地需要而被填塞。在军寨村东北面的新村旁边,有一处姜姓墓茔遗迹。据说该墓穴原葬当年唐军队的筹粮官。由于该粮官系外省人,又无子嗣,加上死于任上,军队遂拨出些田亩,将墓地一并托付与西南马路村姜姓族人代为照管,清明时节扫墓拜祭。上世纪九十年代,姜姓台胞回陆丰大安寻根访祖,在大安艳墩村姜姓聚居地旁边,联合修建姜氏先祖公墓。葬于军寨村旁的姜氏筹粮官的骨骸也一并被迁进姜氏祖祠,成了陆丰姜氏大家族的一员。一位曾亲历当时挖掘现场的军寨村民说,墓穴打开后,只剩几根骨头,没有任何陪葬品,粮官可是个大肥缺,由此可见墓主人生前的清廉。军寨村东南面有一处近千亩的田垄,名叫“军田洋”,传说为当年军人所开垦。

在大安境内还保留着一处据传是唐初安陆置县后朝廷设立的官窑遗址。大安境内高岭土藏量丰富,是烧制陶瓷器皿的绝好原料,今天在国际上赫赫有名的潮州陶瓷所用材料就从这里运去。当年所烧制瓷器专供宫廷之用,由官员负责监制。为不让百姓随意进入而在山的四周筑篱,故被称为“禁山”,直至上世纪70年代大安中学迁移至此才改地名为“锦山”。

千年古县犹存疑

分了又合,五年的时间,对于一个县的历史来说,实在是太短暂,如同一出刚刚揭幕即又煞了尾的戏。过程的缺失,注定其不会丰满与完整,而且多半是疑点重重。

千年古县仍留给后人诸多疑问:

一是建置五年的安陆县是否存在过机构运作。存疑者的理据主要在于针对史料的空白。如《陆丰县志》、《海丰县志》、《惠州通史》等对此没有片言只语的记载。也没有留下任何实物佐证。其实,从历史上分析,广东古时为南蛮之地,相对于中原文化的灿烂辉煌,经济文化处于落后地位。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才置海丰县。海陆丰文化的发展始于宋元之际明清之初两次大规模移民所带来的中原文化产生的影响。从现存资料看,海陆丰历史的文字记载最多只能上溯至北宋,唐以上则是空白。至于遗物保存,往事越千年,在战乱频繁的国度里,又能遗存下什么呢?

二是关于安陆县管辖范围有两种说法:其一认为安陆县其时管辖有现今的海丰、城区、陆丰、陆河、惠来、揭西等地;其二认为安陆县仅管辖现今的陆丰、陆河全境及惠来、揭西、普宁的各一部分。两种看法的不同来自对当时海丰县管辖范围,尤其是所谓的东、西部范围的不同界定。

三是安陆县治范围主要生活着哪些人。安陆县遗址环珠寨长期以来一直是向姓聚居地,于是有人据此将向姓认定为是当年置县就生活在那里的人群。据考证,寨内向氏是明中期才从福建移至此的,迄今也只有500多年的历史(有一说是向氏族系在南洋生活的福建侨民,返乡碰上战乱,遂辗转海路到环珠寨定居)。置居时间可以从两处建筑找到佐证:一是寨内的向氏宗祠;二是寨前所建孚济宫妈祖庙。两处建筑均成于同一时间,至今保存完好,在孚济宫的石柱上刻建筑年号。据考,史志对安陆置县时的“原”住民”有过“大安四里”之类字句的记载。“里”者“乡”也,但系哪些人却未详。从地方民俗来看,今仍保留在大安镇的“八兽舞”(虎、象、狮、麒麟、鹿、马、青牛、绵羊的造型舞蹈),据考是在唐代开始出现的。这又能为研究安陆建置提供什么?有待进一步探究。

QR:扫一扫手机浏览

扫一扫分享该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