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正文内容

乌坎河(港)治理历程与问题

陆丰政协网: www.lfszx.gov.cn 发布时间:2017-01-19 发布者: 字体: | |

陈正气

乌坎河流域集雨面积506平方公里,是陆丰市境内第二大独流入海河流。因河的南面有虎头山,清代称为虎洲港,俗称乌坎港。

一、流域概况

乌坎河流域位于市境中心腹地,东临鳌江流域,西界螺河流域,南以西山山脉与沿海诸小河流分界,北界为隆江上游龙潭河段。

流域平面覆盖八万、陂洋、博美、桥冲、城东镇的全部,南塘和金厢镇的部分,华侨农场(今汕尾市华侨管区)、铜锣湖农场及罗经嶂林场的全部。总面积506平方公里。

乌坎河发源于西北市境线、海拔980.3米的罗经嶂。在八万镇镜内自北向南,沿程汇集五里牌(集雨面积12.6平方公里,于1965年1月建成中型水库)等小溪流后,至博美镇龙江山的20孔陂闸(1970年4月建成),即八万河陂闸,控制面积共87平方公里,为乌坎河主流上游河段——八万河。过陂闸后,在博美镇境河段,清代叫洗马溪,现也叫八万河。

乌坎河流域的主流八万河,经陂闸向南流经1969年11月截弯取直的河道(缩短3.9公里),至蛟溪村附近北面,有集雨面积80.5平方公里的二级支流陂沟河汇入。陂沟河原系流经陂洋镇镜内山地后,流至头陂陂(1950年建成),进入图美洋,在浮埔山附近分为三支行洪的,大洪水时漫滩而过。1976年图美洋进行整治,把陂沟河原三支行洪,并成一条宽100至120米、长2.94公里的河道,让陂沟河来水通过,然后从右岸汇入主流八万河。

陂沟河汇入后,八万河继续南流2公里,至禾潭渡槽(渡八万河和五里牌水灌溉桥冲镇农田),又有一级支流长山河(也叫南山河),从主流左边汇入。长山河发源于市境内的十八尖山,集雨面积148平方公里,河长25.4公里。其上游为丘陵台地,至南塘镇长山村前,分为二支:东面一支,因河的左岸为长山村,故叫长山河,集雨面积51平方公里,河长14公里,河道弯曲、狭浅,黄土堆积;而长山村附近,地势低洼,故经常出现涝、渍。西面一支因河右岸为小坞村,故名为小坞河,集雨面积48.7平方公里,河长15.6公里,河道特征与长山河一样,弯曲平缓,小坞村与大坞村周围,地面高程在零米左右,涝、渍严重,故从三角埔至与长山河汇合处,截弯取直,缩短流程2公里。长山河与小坞河汇合后,向西流经东山、赤岭、前埔、东井四个弯,长达 9.45公里,两岸地势低洼,至禾潭渡槽附近汇入主流八万河。上述赤岭、东山两个弯,长3.53公里,分别于1974年和1976年进行截直,缩短流程1.8公里。在东小弯段以下至汇入主流的河道,除弯曲度大外,河宽在100米左右,坡降0.973‰。前埔弯左岸又有集雨面积25平方公里的潭头水汇入,每当八万河和陂沟河流域山洪暴发,洪水便倒灌进入长山河,加重长山河两岸涝、渍程度和受浸时间。

主流八万河自长山河注入后,转弯向西,进入宽200多米的河道,称为乌坎河。它向西流6公里,有发源于八万镇内二个岭、集雨面积42.5平方公里(筑有小(一)型南坑水库)的冲口河从右岸注入。乌坎河的南面(左岸)又有集雨面积34.4平方公里(筑有虎陂、大岭等小(一)型水库)的溪碧河注入。从冲口河、溪碧河注入后,乌坎河的水面逐渐变宽,从300米扩展至1200米,直至1800米宽的港湾,群众称之为乌坎港。此后,港湾从扩大又收缩,至乌坎水闸,宽度收缩在400米左右。乌坎河向西流经先后三次修建的防潮排水闸后,继续向西南流2公里,至原乌坎渡口,与从北面流来的螺河及其支流东河汇合后,经乌坎村前的乌坎港,汇入南海碣石湾。

二、乌坎河下游状况

乌坎河的下游直到现在,群众仍称之为乌坎港。这是因为它在历史上与螺河下游一样,同为深入内陆海湾。以前的乌坎港,港湾的范围比现在大得多,如左岸桥冲镇白沙村至金厢镇大宁一带的陈公塭,地下1米多深,有成层、厚约30厘米的贝壳。右岸,城东镇水墘村的沙港塭、上陈村的南海塭、排仔塭(这些塭田都距广汕路不远),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因烧贝灰原材料紧缺,地下蕴藏的贝壳都被群众开采过。可以看出,这些塭田过去都属于乌坎港湾范围,随着岁月转移,“沧海”变“桑田”了。

乌坎河流域的周边,多以山岭为界,高山坡地向着港湾倾斜,几百平方公里的陆地,经过千万年的日光照射,风吹雨淋,地面剥蚀而成泥土,加上人类活动等,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风化的泥沙,在各种自然的作用下,随着地面径流,从高处向低处流淌,再进入坑、沟和大小河流。经过流域范围内各大小河流,川流不息、长年累月不停搬运至港湾(因为港湾低洼)范围内,再经过径流和激流不停作用,沉积、淤积于港湾,逐步形成由分散到成片、高低不平的滩地,成了“桑田”。这些由大小河流“辛勤劳动”的结晶——滩地,也逐步被人们挤占,用作鱼塭,捕捉鱼虾,再进而修堤筑围,利用潮汐涨落,进行垦殖,创造物质财富,满足生活需要。在流域范围内,各大小河流径流不断,挟带来的泥沙淤积于港湾,形成的滩地也随之逐步扩大,可是,港湾的范围却日渐减少、收缩。港湾再也没有过去那么大,那么深,可人们仍然习惯叫它“乌坎港”。

在港湾周围的土地,由于淤积成地的时间和所处位置不同等多种因素,造成这些土地地面高程也有差异:据统计,高程在珠基-0.5米以下的面积为1.68万亩;高程在0米至-0.5米的面积1.92万亩,两项合计约为24平方公里。这一面积原来都是港湾的地盘,地面高程在珠基零米以下,过去长期浸泡在咸水中,土质含盐分高,开发利用的困难程度也就较大。据省地质部门勘测,乌坎河下游的土地,为泻湖相沉积,特点是土层深厚、肥沃,盐分高;地形复杂,地势低洼,历史上水利设施简陋、落后,洪、潮水漫滩而过,为洪、潮泛区。

流域地处南亚热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大量的降水以锋面雨和台风雨出现,流域多年平均雨量1933毫米。但降雨的时空分布不均,河的北面多,八万双沛雨量站,多年平均雨量2301毫米,1968年雨量高达3041毫米;而南岸少,乌坎水闸多年平均雨量1561毫米,而1963年的年雨量仅673毫米。因地形关系,西南气流对流域影响较大。如1977年5月27日至31日,降雨量696.7—1229毫米,最大雨量出现在河北面的南坑水库,过程雨量达1229毫米。这场暴雨造成下游普遍受浸。1987年5月21日,因西南气流关系 ,双沛雨量站三天暴雨量1068毫米, 24小时雨量达915.6毫米,八万、陂洋两个镇,山洪暴发,造成泥石流、崩岗。八万吉水村有32户人家200多人无家可归。陂洋镇内洋新厝村,全村78户、270间房屋被夷为平地,造成420人无家可归。暴雨造成两镇死亡29人。

台风暴潮对下游的影响也很明显。1979年8月2日,第8号强台风,最高潮水位2.29米,为历史最高潮水位,严重影响内围排水。未堵港筑闸前,潮水上溯直至支流长山河的长山村,一般潮水可达东山桥附近。潮水上溯结果,严重影响农田排水,造成受浸。因为在东山桥以下的长山河两岸,同属内陆海湾部分,如东山桥下面的南山场和禾潭村前的塭田,都曾在1955年至1960年间,挖掘出很多牡砺(蚝)壳,用作烧贝灰原料,这既是港湾范围的例证,也可以看出长山河两岸农田的低洼程度。由于地势低洼,每当主流八万河和二级支流陂沟河同时发生洪水,便灌入长山河,造成两岸涝、渍加重,时间加长。

三、乌坎河治理历程

乌坎河的下游河段,俗称乌坎港,还有支流长山河,其两岸为泻湖相晚期沉积的滩地,地面高程大多在零米及以下,群众为了获取生活所需物质,历史上曾分散修筑低矮、单薄堤坣,种植耐咸作物——蓆草,及一年生耐咸水稻——  或咸稳,或作鱼塭,捕捉自然繁殖的鱼、虾。当洪、潮水发生时,低矮的塭坣难以抵挡,洪潮水便漫滩而过,成为洪、潮泛区,生产极不稳定。

建国初期,党和人民政府为了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港内群众也迫切要求消除水、旱、潮灾害,在百废待兴的情况下,把治理乌坎的洪、潮、涝、旱灾害,列入议事日程,领导人民群众,对乌坎河进行了多次治理。

(一)堵港筑坝建闸  拒咸蓄淡围垦

1954年6月,陆丰县第一次人民代表大会上,有关代表提出“兴建乌坎港防潮工程,彻底消灭潮灾,保障农业生产,改善人民生活”提案。

县人民委员会为落实人民代表提案,派出县水利科人员进行勘查、了解;粤东行署水利处也派出测量队和工程技术人员,前来陆丰实地勘查、测量,会同县水利科研究治理工程方案,后由县水利科负责编写成以建防潮为主的《乌坎港防潮围垦工程设计任务书》上报,陆丰县人委会还于同年7月25日和7月30日向省水利厅和粤东行署水利处呈送相关报告。省水利厅和粤东行署水利处,分别于同年8月3日和8月25日,对工程设计任务书提出审批意见。

本期水利工程包括:堵港筑坝,连闸拒咸蓄淡和围垦。工程建设关系农业生产,蓄淡又关系盐业和渔业生产,必须妥善处理,合理安排。这时,螺河整治工程也在进行,为了加强两宗工程的领导,县统一成立了“陆丰县螺河、乌坎工程指挥部”,由县委第一书记赵德彬任主任,统一指挥工程建设。乌坎水利工程成立指挥所,由博美区副区长沈胜玉任主任。

为解决工程建设与涉及的有关行业生产矛盾,县委专门于1955年12月2日专门召集相关单位、部门座谈会,研究渔业和盐业生产问题。为了使渔、盐民及时转业,县委决定发给渔、盐民部分粮食,耕牛和农具,帮助他们转向种养等农业生产。12月上旬,县委召开县、区、乡三级干部大会,会议结束后,留下有关区、乡干部,落实工程计划。12月10日,又组织一、三、五区22个乡,共30人,前往鳌江工程参观。由于工程涉及面广,特别是蓄淡,干部思想不一致,于是12月13日又召开第二次代表会议,在勉强统一思想后,研究、落实工程负担政策。据调查,受益面积20285亩,增产比例确定:四等为1.0,三等为1.5,二等为2.0,一等为2.5。按受益比例计算负担:一等每亩28元,二等22.5元,三等17元,四等11.5元。负担工程建设款。

为落实工程计划,县委于1955年12月19日至22日,再次召开两宗工程有关的6区1镇的区、乡干部和农业社主任扩大会议,由县委主要领导作相关工程报告,部署乌坎水利工程实施工作。

1956年1月5日,防潮、堵港、建闸、筑坝工程动工,历时3个多月,至4月中旬,投入劳动工日37.5万个,完成土方41.3万立方米,石方4700立方米,共用工程费63万元。除国家投资25万元外,其余由受益田亩按前述负担比例自筹及以工抵款解决。

本期工程:在河左靠望尧村附近建成防潮排水闸一座15孔,中间孔闸宽4米为过船闸,余者均为3.2米净宽。闸底高程-1.8米,上游水位1.0米,排水断面为136.64平方米。工程设计标准,按东江十年一遇,雨量180毫米设计排水断面进行建设。连接防潮闸的北坝长326.5米,坝顶高程2.8米,闸顶高程同为2.8米。并对北围防洪、潮堤坣进行了培修、加高。该工程完成情况,县螺河乌坎水利工程指挥部撰写了《乌坎水闸工程完成概要》,镌刻于15孔防潮排水闸中间一孔的桥面上游护栏。(《概要》内容附后)

然而,现实却与人们的期望相差甚远。水闸建成当年的 6月13日至17日,大暴雨,水闸雨量站录得降雨量251.5毫米,同期港内各地普遍降雨,而排水闸无法满足排水需要,致港内农田2.6万亩内涝受浸,时间达7天。同年8月,省水利厅厅长刘兆伦前来视察,惠阳专署监察处派出工作组对该工程进行检查。

(二)、再建水闸  加大排水

根据省、地检查后的意见,县水利科于1956年8月26日编报《陆丰县乌坎港防潮蓄淡排水改善工程技术设计书》。惠阳专署农林水办公室于9月26日提出审核意见后报省,要求省投资30万元。省水利厅于10月15日答复同意拨款20万元,余由惠阳专署及陆丰县在1957年度水利投资内,或贷款、自筹,统筹解决。

这次排水闸的设计按本流域曾经发生过暴雨量331.4毫米的实际,进行计算设计。按设计,增建排水闸一座12孔,与第一期水闸相连,而实施时增加至14孔。孔宽与前期相同,仍为3.2米,闸底高程较前降低0.5米,为-2.3米,同样水位,排水断面为147.84平方米。南、北堤围长55.8公里,按堤顶高程1.8米,面宽2米,内坡1:1.5,外坡1:2进行培修;增建小型排水闸10座。

排水闸工程于1956年9月动工,1957年4月建成。高峰期出动民工达5400多人,县委书记李万庆现场指挥。实际完成土方19.41万立方米,石方3016立方米,投入劳动工日22.7万个。南、北堤围培修仅19公里,增建木涵窦21个。工程总投资35万元。

至此,前后两次共建设水闸2座29孔,排水断面共284.48平方米,平均每平方公里的排水断面只有0.56平方米。

1957年5月12日至14日,乌坎水闸测得降雨量为566毫米,其中13日日雨量达393毫米,闸内水位高达1.25米,致农田受浸时间在4天以上,受灾面积达3.6万亩。

群众因灾损失严重,情绪激昂,集体上访,解释无效,后发生了群众破开北坝,砸坏水闸设备,殴打水闸管理干部等一系列事件。事件中几个带头者后来受到法律制裁。

事件发生后,广东省副省长安平生,水利厅厅长刘兆伦前来视察,认为工程标准偏低,致农作物受浸,造成损失。并协助县委研究,制定解决治理乌坎港内灾害措施,准备实施第二次改善工程。

(三)全面加固堤围  改善防洪防潮

1957年10月14日,省水利厅根据省委指示意见,决定:暂缓修建水闸,保留被破开的北坝缺口,加固乌坎港南、北堤围,让潮水自由进出;同意实施第二次改善工程。

这次改善工程重点是对南、北两岸长57.5公里的堤围,按如下要求进行加高培厚:堤顶高程达到1.8—2.1米,内外坡比按1:1.5。工程由两岸受益群众进行实施:完成培修土方共78.24万立方米,铺设草皮57.48万平方米。土方工程每立方米政府补贴大米指标0.5斤、款0.3元。同时修建1.4×1.4×8.0米木窦门190个,用以解决围内排灌水,建设木窦的资金,由受益单位申请贷款解决。

在北坝缺口没有截堵前,培修加固两岸堤围,是暂时的护防措施,无法抵御暴潮威胁。

(四)堵口复坝  增设水闸

自从1957年5月,北坝被破开后,潮水从缺口处自由进出,无法控制,洪、潮水灾害,对港内农业生产造成一定程度的威胁,对此,群众深有体会,纷纷要求恢复工程。县委根据群众要求,及港内灾害情况,决定恢复乌坎水利工程。县水利科根据指示,于1959年8月,编制了《恢复乌坎水利工程规划任务书》,由陆丰县委、县人委于8月23日呈报汕头专署水利局和广东省水利厅。省水利厅于同年10月17日批复。意见:防潮、灌溉通过乌坎流域规划后再行建闸;结合潮水发电资料不足,不能列入1960年计划。

县人委会根据省厅批示意见及县委指示和群众要求,通过勘查后,于1960年7月25日,编写成《恢复乌坎水利工程技术设计计算书》。11月10日又编写《陆丰县恢复乌坎水利工程技术设计算书》上报。工程包括:堵口复坝;修理原有水闸,恢复使用;增建20孔防潮排水闸;修筑内围堤坣、涵闸等。计划要求投资60万元。于1960年冬动工,汛期投入使用。

工程获得省批准后,县成立了以县委副书记林清佐为主任的“陆丰县乌坎水利工程指挥部”,配备干部33人,负责工程施工的具体事务。

1960年12月上旬,开始堵口复坝,填筑施工围堰后,进行闸址清基。至1961年5月初,建成孔宽3.2米防潮排水闸一座19孔,闸底高程较原14孔降低1米,为-3.3米,闸的左边建成宽6米过船闸,工程完成土方6.02万立方米,石方0.5万立方米,投放12.72万个工日,投资53万元。至此,潮水进出,由三座水闸进行有效控制。但港内洪、涝、旱灾害仍未解除。

(五)全面规划  综合治理

1965年,全国掀起“农业学大寨”高潮,在以粮为纲的形势下,县委为发展农业生产,增加粮食,把乌坎港的防潮蓄淡、控制运用,又提到了议事日程。为此,县水电局杨武,带领10多名工程技术人员,对乌坎河流域进行全面查勘,调研后,提出“以防洪治涝为主,结合进一步提水灌溉”规划方针,编写了规划报告。接着,“文化大革命”开始,工作中断。

1974年晚造,乌坎港内连遭22号和26号台风暴雨袭击,3.5万亩农田受浸成灾。根据县委关于落实中央关于以粮为纲指示,水电局从1974年冬至1975年春,再度组织技术人员,进行了全面查勘,并在县委直接领导下,集中了当时水电局全部技术人员,在博美公社,进行全面计算、规划。1975年5月编写成《乌坎流域规划报告书》,6月完成了《乌坎港整治工程设计任务书》。规划的要点:以防洪排涝为主,防洪、排涝、灌溉、防潮、蓄淡、围垦相结合,全面规划,综合治理。

前述规划报告和工程设计任务书上报后,1975年8月20日获汕头地区水电局初审通过,同意在三年内分期分批完成全部工程,并转报省水电局。1976年1月21日,省水电局批准同意,工程列入1976年度水利基建项目,在汕头地区水利投资指标安排。县水电局随后报送的《陆丰县整治乌坎港工程设计任务书》,经汕头地区水电局初审同意后报省,1976年7月22日省水电局审查同意。

因整治任务繁重,为了及早实施整治工程,1975年1月6日,县委在博美公社召开受益的5个公社、23个大队干部大会,县委副书记李春田在会上作《关于乌坎港整治意见》的报告。会后,有关社队根据规划,培修沿河两岸堤围,县水电局则抓紧维修加固乌坎水闸等设施,控制水位,以利堤围培修工作的进行。同年9月成立了以李春田副书记为总指挥的“整治乌坎港工程指挥部”。

整治乌坎港工程自1976年7月正式列入国家基建项目后,工程指挥部改由县委副书记吴盛担任,县委常委林光参与指挥。并从县机关抽调干部指导、帮助各社队开展整治工程施工工作。炎龙、金厢、博美、桥冲、东桥5个公社,分别成立工程指挥所,由公社书记任指挥,组织、领导整治工程的实施。

工程自1976年春开始施工,截至1982年止,受益的5个公社,连续6个春冬不断施工。堤围工程施工过程中,还得到潭西、河西、东海、上英、八万、陂洋等公社,还有铜锣湖、华侨农场,以及县直机关单位的帮助和支援。综合整治工程实施情况:

1、防洪堤。两岸防洪堤防洪标准:二十年一遇,设计流量2503立方米/秒。乌坎水闸闸前设计水位1.2米,超高1米设计,水闸前堤顶高程2.2米,按水面坡降要求,至八万河陂闸堤顶高程5.0米,堤面宽3米,禾潭渡槽以下河面拓宽至300米。支流长山河至东山桥,根据坡降要求,堤顶高程4.5米,堤面宽2米。主流和支流的内、外坡比均为1:2,进行培修,设计修堤总长64公里,设计土方333.62万立方米。实际进入施工堤围62.045公里,根据1979年9月进行的全面测量结果,实际填筑土方201.73万立方米,占设计的60.5%。实测结果,主流两岸堤围欠高0.5至1米,支流长山河欠高1至2米。

2、排水设施。规划把原来木窦门改建成永久性、宽2米的石斗门,计划建设55座112孔,实际建成石斗门43座88孔。

3、电力排水站。为解决部分低洼地排水,规划建设电力排水站33座66台,总装机容量共4161千瓦,已建电排站26座51台,总装容机量3186瓦,装机容量完成计划的76.5%。 配套需架设10千伏线路70.8公里,已架设线路41.2公里,占计划的57.2%。并建成配套的35千伏变电站1座,安装1800千伏安高压变压器2台及站内配套输、变电设备,还有35千伏线路长1.8公里。

4、截洪沟。为减轻电排站负荷,计划开挖截洪沟工程16宗,共控制面积93.4平方公里,通过工程截减面积62.7平方公里。已实施截洪沟工程7宗,切除来水面积37.4平方公里。

5、防潮排工程。规划增建防潮排水闸一座20孔,因资金关系,没有实施。只对原有排水闸闸板及配套机电设备部分,进行了维修。

6、灌溉工程。根据规划计算,按保证率P=90%,扣除已有灌溉设施供水外,流域范围内尚有3.2万亩耕地缺水灌溉,计划建设中型的黄铺岗水库1座外,对已建成的中型五里牌水库进行扩建,两宗工程均没有实施。小型灌溉工程,只实施了塔仔行和剑坑两宗水库,总库容291万立方米;尚有大洋肚、庵田、十八弯等3宗小(二)水库没有实施。

7、围垦。通过修筑堤防,获得新围垦面积1850亩,占计划围垦面积45%。

自从1976年春开始,至1982年止。累计设入660.12万劳动工日,占规划1720.4万工日的38.4%。各项工程实施总计完成土方532.7万立方米,占计划1136.36万立方米的46.9%。使用石方8万立方米,占计划石方20.86万立方米的38.4%。计划需用混凝土1.21万立方米,实际只完成2190立方米。工程总预算1559.95万元,其中要 求国家投资904.9万元,实际已拨到位投资仅346.7万元(包括县地方自筹资金52万元),占计划要求投资的38.3%。

附:乌坎水闸工程完成概要

一九五五年冬,在全国合作化高潮形势下,鉴于农业生产的需要,中共陆丰县委和县人民委员会领导了广大人民,历尽了千辛万苦,克服了重重困难,日以继夜地工作,从一九五六年一月五日至四月中旬,历时三个余月,胜利完成了这一艰巨而光荣的任务,一举改变了陈旧面貌,成为本县一宗具有历史意义的创举,使五个区二十二个乡的人民永远摆脱了洪潮灾害,同时可围垦一万五千亩,蓄淡可以灌溉二万余亩良田,每年可增产万余担粮食。

整个工程包括乌坎堵港筑闸,东围及南北堤围的培修三个部分,以三个多月的时间,共出动三十七万五千余工日,完成四十一万三千余土方与四千七百余石方。

全部工程费共约六十万元,本着民办公助的方针,政府给予二十五万元投资,其余的三十三万余元,按合理负担政策由群众自筹解决。

共产党与人民政府正确领导,广大人民的热情支持,以及参加水利工程建设的人们的辛勤劳动,给港内人民带来了新的生活。

陆丰县螺河乌坎水利工程指挥部

 

1956年3月30日

QR:扫一扫手机浏览

扫一扫分享该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