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正文内容

梁荫源任龙山中学校长琐录

陆丰政协网: www.lfszx.gov.cn 发布时间:2017-01-19 发布者: 字体: | |

郑丰

梁荫源(1906—1987年),又名任元,广东省紫金县蓝塘人,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教育系,是一名有丰富办学经验的教育家、爱国进步人士。在沪期间,学习进步书刊,接近进步人士,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在一次参加上海抗日救亡游行示威中,遭国民党军警镇压,被警察击伤并被抓坐牢半年。毕业后回乡从事教育工作,曾在紫金、龙川等地中学任教育主任、校长。他以学校为阵地,积极宣传抗日,大胆传播进步思想,精心培育英才,成绩卓著。1940年至1941年,陆丰县长张化如聘任梁荫源为陆丰县立第一中学(即龙山中学)校长。梁荫源任职龙山时间不长,但使龙山中学树立了新风,赢得了“培养革命骨干的摇蓝”之赞誉,并促使陆丰再掀抗日救亡运动高潮,为陆丰的抗日战争和解放事业培养了众多革命骨干,作出了重要贡献。

县长聘请  出任龙山校长之职

梁荫源是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出任龙山中学校长的。民国期间,陆丰县立第一中学(龙山中学)既是陆丰的最高学府,又是陆丰的政治中心,受到国共两党及地方实力派等社会各方面的瞩目,特别是反动势力尤为关注。大革命时期,龙山中学是共产党及共青团活动非常活跃的革命阵地。1928年革命受到挫折,陆丰县苏维埃政府撤往山区坚持斗争,共产党组织对龙山中学的领导权也随之失去。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陆丰共产党组织恢复活动,使陆丰从1938年冬至1939年春的抗日救亡活动有了较大发展。但是,以欧汝钧县长为代表的陆丰国民党顽固派监督、限制青年学生参加抗日救亡运动,迫使各种抗日救亡团体撤离陆丰。1939年夏,陆丰的抗日救亡运动转入低潮。

1939年7月,张化如接任陆丰县长。同年9月,龙山中学学生为了抵制校长马斯臧不肯按时开学闹起学潮,最后,龙山学潮以马斯臧下台,陆丰县长张化如兼任校长并按时开学取得胜利。张化如亲自兼任龙山中学校长后,龙山中学的领导权再次成为陆丰各种势力关注的焦点。中共陆丰县委把握时机,在做好张化如县长的统战工作的同时,及时向中共东江特委汇报相关情况。时东江特委的秘密机关设在紫金县古竹镇,书记是尹林平,而梁荫源此时已毕业回到紫金从事教育工作,颇有名气。于是,东江特委通过统战关系向张化如力荐由梁荫源出任龙山中学校长之职。但此时国民党顽固派正在全国掀起一场反共高潮,形势紧张。为确保能让梁荫源出任龙山中学校长,共产党组织决定由我的父亲郑建文(中共广东省委派遣回陆丰的地下党员,公开职务为国民党陆丰县政府督导员)带领庄岐洲、陈编等进步青年,到县府面见张化如县长,陈说利弊,阐明推荐梁荫源出任校长的主张和要求。张化如县长也是一位进步人士,支持共产党的抗日主张,遂接受了中共东江特委的推荐,于1940年2月,聘任梁荫源为龙山中学校长。陆丰市离休干部、副研究员叶左能和深圳大学董事会办公室主任邱海洲在《陆丰革命史》(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中,对梁荫源任龙山中学校长一事,给予了高度评价:“梁荫源任校长这一目标实现后,共产党夺取龙山中学这一阵地的斗争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为掀起陆丰的抗日救亡运动高潮和发展进步势力打下了重要基础。”

革新教育  培养革命骨干人才

梁荫源接任陆丰县立第一中学校长后,中共陆丰县委把他当作共产党的好朋友,信任他,尊重他,全力支持他。他也自觉接受共产党的领导,先后接受了党组织派来的林鹏江、梁任飞、陈颂明等10余位共产党员教师,并与他们亲密共事,恢复校名“龙山中学”【龙山中学的前身是清乾隆七年(1742年)建的龙山书院,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废科举时改为龙山高等小学堂。民国13年(1924年)改为龙山中学,大革命失败后改称陆丰县立第一中学】,着手革新教育,创办“抗大”式新型学校,协助共产党在龙山中学培养进步青年。而此前的1939年11月,国民党顽固派刚刚在全国掀起一场反共高潮。梁荫源此举是要冒着极大的政治风险和生命危险的。但梁校长为了民族大义,抗日需要,义无反顾地支持共产党的抗战活动和组织建设,而且他足智多谋,把各项工作稳步推进。

龙山中学原来只办初一至初三3个年级各一个班,梁校长接任后,克服经费困难,增招了一个春季班,并迅速整顿校风。任用林鹏江为教务主任,梁任飞为训教主任。学校各个班的班主任都安排共产党员担任。梁校长与班主任、教师都言传身教,认真教学,引导学生勤奋读书,刻苦钻研。每天东方刚泛鱼肚白,便与学生们一起做晨操,锻炼身体。到了晚上,内宿生和外宿生都在课堂自修,老师常到课堂中辅导学生。此外,梁校长组织发动老师们经常到学生家中进行家访。在当时,中学老师进行家访是史无前例的,可见龙山中学校风之新。很快,树立了尊师爱生、团结友爱、紧张活泼、遵守校规的新风尚,整个校园书声朗朗,生机勃勃。

为适应抗战新形势,梁荫源在共产党组织的领导和支持下,大胆革新教育制度,实行以抗日救国为目标的新制度、新课程。但是,在国统区,不可能公开讲共产党的办学方针,只能结合实际打“擦边球”,而且要十分注意隐蔽,防止暴露。于是,梁荫源校长采取了谱写校歌的形式,来表达抗日新型学校的教育方针。他亲自写作了龙山校歌歌词。歌词写到:

“龙山之阳,东海之光,年轻活泼的一群,来自四方,团结在一堂;垦此田野,辟此山荒,在暴风雨中成长,在战斗中健壮;学习工作,工作学习,民主的作风,进步的榜样,严肃紧张,紧张严肃,今天是抗日的先锋,明天是建国的勇将,是摧毁旧社会的战士,是创造新中国的栋梁。同学们努力前进!迈向那革命的战场!”

梁校长写出歌词后,再由共产党员教师周少仲参考延安抗大校歌谱上曲,显得更加激越、雄浑,政治号召力极强。国民党顽固派对此抓不到什么把柄。唱歌嘛,你国民党不能不给唱,抗战是全民族的首要任务,建设好国家是全国人民的共同要求。至于新中国的“新”,国共两党各有不同的诠释。共产党组织就利用这个号召,开展各项地下工作。这首校歌诞生后,立刻在全校产生了轰动,青年学生个个喜欢唱,大小集会必唱,嘹亮的歌声响彻校园,激励着龙山中学的集体和个人朝着一个明确的方向去努力,去奋斗,成为学生的革命精神支柱,一直保留至今。

1940年上半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后,学校从下半年开始便阔步前进。梁荫源开始全力配合海陆丰共产党组织培养革命骨干和发展学生党员,造就了大批有用之才。秋季开学时,增设了一个高中程度的一年制简易师范班,目的是快速培养思想进步的小学师资,以占领广大小学,以便在农村及城镇中发展革命力量。是时,中共海陆丰中心县委从海丰挑选了王文瑞等10余位进步青年输送到简易班,原已派到龙山的地下党员庄岐洲、吕自凭、郑学龄、麦英也进入简师班。梁荫源调原任学校训导主任的梁任飞担任简师班班主任,中共陆丰县委派党员鄞庆云任教务员,以保证办好简师班。到1941年春,学校又扩招了简师一个班。陆丰追求进步的青年纷纷前来报读。中心县委还从海丰派来党员谢谷、陈一平、王芝兰、陈木瑞等前来简师班就读。这样,龙山中学从1939年的三个班,增加到此时的六个班,学生数也增加了一倍。

同时,根据海陆丰共产党组织的指示,梁荫源全面改革教学方式和课程设置,亲自讲授“新文学”课,选择鲁迅等左翼作家的作品进行讲授,增设“农村经济”等课程表未列入的课程,由党员教师选用毛泽东《论持久战》等作品为授课内容,不定期地向学生进行抗日战争理论教育。将体育课改为军训项目,聘请我的父亲郑建文为军事教练,并亲自与我的父亲出面向县政府借来步枪30余杆,利用寒暑假期或夜间野营,进行作战演习,提高学生军事常识和智力,培养英勇奋战精神。此外,鼓励学生阅读《大众哲学》、《辨证唯物主义入门》、《中国现代革命运动史》等革命书籍。并指导学生联系形势和社会状况,组织各种辨论会进行辩论。其中有“中国会不会亡?”、“驳‘速胜论’和‘亡国论’”、“中国青年何处去?”等辩论题。在辩论中,学生畅所欲言,提高了对现代社会的分析能力,加深了对消极抗战派和黑暗社会的认识。

梁荫源不仅改革教学方式和课程设置,还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课堂知识与课外实际锻炼很好地融通起来。除了组织各种辩论会,让学生参加动工团抗日宣传活动外,1940年11月,还组织了一个“教育调查团”,进行渔民社会调查访问,有五六十位学生参加。梁荫源校长亲自带队,步行前往金厢、碣石、湖东、甲子,访问了这四个渔港的渔民。学校组织学生访问渔民,目的是让学生们耳闻目睹封建压迫剥削的缩影,并从中受到阶级教育。学生到了渔港,分散深入渔民居住的窄小而破旧的小船,诚恳地向渔民了解生活状况,和渔民促膝谈心。那些祖祖辈辈被踩在封建统治者脚下的渔民,破天荒被当作人看待,渔民说:“我们一生没有见到读书人来家做客的”。他们感激涕零,向学生们诉说牛马不如的生活,例如,住在海里也要交纳地租,渔女出嫁时地霸享有“初夜权”等等。对此,学生们无不同情,并深受感染,引发了强烈的阶级感情。调查团还到南塘镇附近几个乡、保作了基层行政情况调查。这次社会调查历时半个月,学生们受到一次最深刻最生动的阶级教育,政治觉悟和阶级觉悟普遍得到提高,进一步认识到革命的意义和责任的重大,也加深了对政治理论课学习内容的领会。而且,从深入渔港进行社会调查后,学生中调查现实社会状况之举蔚然成风,龙山中学的优良学风也在各地传播,誉满县内外。

对学生的管理,梁校长采取与前不同的办法,实行由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民主精神。学校以当局的乡保制度作为保护色,将学生会改为“新龙山乡公所”,设乡长,各班设保长。乡公所是国民党政府的基层政权,一个县辖若干个区,区下设乡,乡下又有若干个保,以加强其统治。那时国民党县政府贪污腐败风盛,乡公所也是同样。龙山中学把学生会改设为“新龙山乡公所”,提出“建设一个没有贪污腐败的民主抗日、廉洁奉公的乡政权”,体现了共产党组织和梁荫源校长以及广大进步学生、群众的政治诉求,并借以影响当时的乡公所,很有现实政治意义。产生新“乡公所”时,采取学生、群众酝酿,推举候选人,然后进行无记名投票的民主选举方法。由于竞选人中有国民党的三青团分子,因此竞选也成为学生中的一场政治斗争,成为进步势力与顽固分子的政治较量。竞选结果,简师班中共党员吕自凭当选为乡长,各保(即原来的班)保长则由品学兼优的进步学生担任。1941年7月,新龙山乡公所换届选举,谢谷当选为乡长,余绍文、陈英恢当选为副乡长,他们都是共产党员。这两场选举使党员学生学到了不少知识,增长了斗争经验。

两届新龙山乡公所在共产党组织的领导下,紧密团结全校同学,积极配合梁荫源校长的工作,努力搞好学生的各项活动,同时还使共产党组织的决定得到贯彻,党的活动得到较好掩蔽。

在中共陆丰县委的指导下,经过梁荫源和地下党员的组织推进,龙山中学成为一所名副其实的“抗大”式新型学校,学生在学习必要的文化知识的同时,接受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教育,使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发生了质的飞跃,先进青年逐步向共产党组织靠拢。从1940年下半年开始,龙山中学先后建立了几个党支部,各班都建立了一个或几个支部。1940年至1941年,在龙山中学先后参加共产党组织的学生总共有60人之多。这些共产党员学生,后来在革命洪流中,或坚贞不屈,为党和人民的革命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如朱耀庭、陈伯强等烈士;或为民族解放和人民解放事业历经险阻,冲锋陷阵,百折不挠,成为党和军队的骨干,如海陆丰人民自卫队、粤赣湘边纵队东江第一支队第五团、第六团部分领导和大部分的中层干部,就是在龙山中学读书时入党的。新中国建立初期陆丰从县到区的党政领导,绝大部分是那个时期在龙山中学读书的学生。梁荫源校长功不可没!

积极宣传  推进抗日救亡运动

梁荫源在办好“抗大”式新型学校的同时,与龙山中学党组织一起,想尽办法推动全校及社会各界抗日救亡宣传活动的深入发展,积极配合以郑建文为团长的动工团演抗日白话剧,派出龙山中学部分教师和进步学生参加动工团,并一起到陆丰东南各区作抗日宣传,打开了陆丰抗日救亡运动的新局面。同时,每逢有各界群众参加的纪念节集会,梁荫源校长便带领部分师生利用机会向群众宣传爱国主义思想,唤醒民众起来抗日,如在1940年县城举行纪念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牺牲纪念日集会时,梁荫源就到会演讲,他的精辟论述、高度的爱国热忱令听众大受教育和鼓舞。

1940年秋,梁荫源校长和我的父亲郑建文一起发动县党政军领导筹备“陆丰县抗战剧团”,当年10月10日,陆丰县抗战剧团成立,县长张化如接受我父亲的建议,亲自担任团长,梁荫源及国民党县党部书记叶子弼担任副团长,剧团下设总务部、研究部、编导部、演出部,郑建文、陈颂明、陈编、林鹏江等中共党员分别任各部的负责人。县抗战剧团成立后,立即开展抗日救亡活动。1940年冬,县抗战剧团和龙山中学配合,利用学校放寒假,到陆丰西北地区访问和演出。他们带了几个大型话剧和戏剧节目,到各处宣传抗日救亡,发动群众,扩大影响。抗战剧团除演出现代戏外,还排练了一些有现实意义的古装戏,其中有一出叫《杜子超斩子》,说的是古代一位爱国将领反对投降,大义灭亲的故事,很受观众的欢迎。此时,日军已占领了香港,并对南海沿岸进行封锁,抗战形势日益严峻。陈颂明等中共党员教师在河口、河田、螺溪、五云、上砂等地,一边带领学生和剧团成员宣传团结一致抗日救亡的迫切和必要,一边与当地知识青年取得联系,并了解西北山区民情与地理状况,准备陆丰万一沦陷时就退入山区进行游击战争。

从1940年初动工团访问东南沿海,到1940年冬县抗战剧团的西北之行,龙山中学师生的足迹踏遍了全县,他们高举团结抗战的旗帜,走到哪里就宣传到哪里,激活了群众的爱国主义思想,推动了陆丰抗日救亡运动热潮的掀起。

1941年初开学不久,日本帝国主义舰队加紧封锁碣石湾、红海湾,局势紧张。时陆丰县城没有正规军驻扎,国民党县部、县政府对日军进攻陆丰似有所闻,匆忙动员各机关迁往河田等山区乡村。梁荫源校长与龙山中学共产党员骨干一起,动员龙山学生撤往西北山区。是年3月28日上午8时多,日军近卫师步兵第三联队第三大队在乌坎港上海仔登陆,中午占领陆丰县城。在危急时刻,龙山师生于日军占领县城前一晚,以班为单位集体撤退,经大安、河口,次日早晨到达东坑,接着转移到上砂,在上砂择址继续上课。在东坑时,龙山中学党组织决定派郑学龄、庄岐洲等党员学生,由陈颂明带队返回前线,准备组织一个政工队编入东海联防队,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游击战,梁荫源校长积极支持。

日军在陆城大肆抢掠烧杀三天后,于4月1日向海丰田墘方向撤走。陈颂明带领的龙山中学一队学生首先进入县城,尽力做好受害群众的安抚工作,并随即全面调查商店民房被烧及居民被杀情况,整理材料揭露日本侵略军的罪行。

县城安定后,在上砂复课的师生便返回龙山。龙山中学这次紧急撤退没有发生紊乱,且有计划地迅即组织学生骨干赶赴前线,准备抗日游击战,显示出龙山中学党组织很强的组织能力,也是梁荫源校长坚持办“抗大”式学校的教育方针,平时做好两手准备取得成效的证明。

离任之后  历尽坎坷未了情

1941年7月及冬季二期简师班学生相继毕业,更兼国民党顽固派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大部分共产党员教师奉命撤离龙山,奔赴抗日前线或到各地开展革命工作。同年10月,梁荫源校长也因张化如县长离任而离开陆丰,到各地讲学,宣传抗日救亡。民国35年(1946年)初夏,梁荫源回到紫金中学任教导主任。后去了台湾。但到台湾不久,于1950年因被台湾当局认定为中国共产党党员而被捕,入狱整整10年。出狱后,靠开小店维持生活,60岁时患心脏病,靠义子义女供养,才免于饥饿。但他仍勤奋读书、写作。1984年梁荫源写了一首诗寄回大陆,诗曰:

勿为死别生离悲,莫话沧桑世事非。

花绽晨曦宜谛视,月圆夜静好沉思。

流光洗尽浮华梦,岁月催返坚挺姿。

也嘱故人多保重,河山一统是归期。

抒发了思念乡榇,盼望祖国统一,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赤子情怀。1987年3月2日,他准备取道泰国回乡前夕,溘然长逝,享年81岁。

梁荫源出任龙山中学校长,为发展陆丰的进步势力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使龙山中学成为培养革命干部的摇篮,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输送了大批人才。任职期间,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梁荫源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促使陆丰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热潮,谱写了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自由而英勇奋战的光辉篇章,陆丰人民永志不忘!

QR:扫一扫手机浏览

扫一扫分享该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