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正文内容

怀念父亲郑达忠

陆丰政协网: www.lfszx.gov.cn 发布时间:2017-01-20 发布者: 字体: | |

郑受钿

我的父亲郑达忠系广东省陆丰市东海镇人,1918年1月出生在一个经济殷实的工商业家庭,兄弟五人、排行第三,青年就读龙山中学。1937年9月参加革命工作,1941年8月参加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初期任省救济总队分队长、第四战区长官司令部巡回医疗队分队长。1941年参党后在党内曾任陆丰东南区委书记、东江纵队第六支队党委组织部干事、海丰县委组织委员、海丰县特派员、海陆丰中心县委组织部长、陆丰县特派员、陆丰县县长、粤赣湘边纵队东江一支队第六团政委、陆丰县委书记、东江地委革命干部学校教育长等职,1958年调韶关三线建设工作,1981年在韶关建行为副地局级干部待遇并在建行离休,离休后享受地专级政治生活待遇。

我的父亲郑达忠一生忠于革命,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把毕生精力献给了无产阶级事业。他于1937年9月抗日战争初期就投身于第四路军看护干部训练班(这个班系由中国共产党通过爱国民主人士陈汝棠主办的),在学习期间参加广州抗日示威大巡回行、大合唱、街头演讲,宣传抗日救国。1938年8—9月间日寇飞机疯狂轰炸广州地区,父亲振臂一呼,带领全体学员奔赴现场抢救被炸无辜市民,冒着敌机轰炸的危险挖掘抢救埋在瓦砾下的市民,无辜的同胞感激涕零,父亲郑达忠等学员获得广州市领导和群众的好评。

1938年筹组成立省救济会,陈汝棠即把原四路军护干班战地服务团及在曲江整训的大部分护干班同学及进步青年一共200多人,编为14个救济分队,学习训练后,到省各个战区前线去发动群众抗日救国及收容救济难民、难童。父亲郑达忠被分在第四分队任分队长,在清远、花县、三水等地工作,他们先后抢救了四批难童共200多人送韶关儿童教养院教养,在花县国泰设立难民收容所,收养无家可归生活无着的难民,与敌人施行的怀柔政策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救济分队每到一个地区工作,都取得中共地下党的联系和领导,通过地下党的联系与当地青年开联欢会,组织剧团歌咏队,在战区流动宣传、组织发动群众参加抗日救国活动。

1940年第四战区长官司令部组织战区巡回医疗队,陈汝棠与中共地下党联系后决定将救济总队中我父亲等12名骨干,转移到巡回医疗队去掩蔽,继续开展抗日救亡的群众运动,又组织100多名学员到战区巡回医疗队培训学习后,分成九个分队到战区前线工作,我父亲郑达忠任第四分队队长。时值日寇进攻粤北,伤病士兵由南而北不断涌来韶关,一、二、四分队立即奉命挺进韶关马坝,白天在救护医疗站为伤病士兵疗伤治病,夜晚就与当地青年和抗日团体合演话剧宣传,发动群众。后来特派到惠阳淡水西坑、坪山、龙岗一带地区工作。这一带地区是我们东江游击队活动的地区,设有固定的医疗站,为当地群众和抗日军队疗伤治病,并为来往担运的苦力工人和参加搬运的农民(这一地区如茜坑、沙鱼冲是国内通往香港的交通运输要道)做好防疫和环境伙食等卫生工作。

1941年1月,我父亲回到陆丰即参与以郑建文为团长的直属动员工作团(简称动工团)的抗日救亡运动,在动工团是主要骨干,配合郑建文的工作积极主动,在多项工作上做出了大量的贡献。同年3月间,日寇从沿海进犯我海陆丰,陆丰县城、甲子、大安等地惨遭焚烧抢掠。我父亲参加陆丰组织赈抚工作队,配合省救济队到灾区做好赈抚工作,保证了所有赈款赈物点滴落实到灾民身上。

1941年8月,父亲郑达忠由郑达飞、朱耀庭介绍参加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他就在中共海陆丰中心县委领导下工作。1944年冬,他由地下党调到东江纵队第六支队党委会组织部工作。1945年8月日寇宣告投降,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上级党指示东纵准备北撤山东,党决定父亲郑达忠留下坚持开展海陆丰地下党工作,并任海丰县党特派员。1947年3月父亲郑达忠调任中共海陆丰中心县委组织部部长。

1947年9月我父亲调任中共海陆丰中心县委驻陆丰特派员。他积极发动组织群众反抗国民党征粮征税和征兵的斗争,加强健全和扩大人民自卫武装东北大队的战斗力量,打击地方反动势力,摧毁国民党反动的区乡政权,建立人民民主政权,组织农会,推行减租减息斗争,到处点燃自卫解放烽火。在我父亲和各地革命工作人员及部队的组织领导下,形势发展很快,青年参队、参军,组织武工队,活动于游击区和敌占区,增强武装斗争的力量,同时农民为保卫减租减息斗争果实,组织民兵协同作战。东北大队主力及各地武工队,经过一年多的战斗,大大地扩大了解放区,缩小了敌占区,在我大片解放区内先后建立了有青西、旱田、联安、护径、新田、河口、八万、陂洋、两洋等民主政府,在未稳定的游击区派出得力干部、民运员以武工队形式进行民主建政活动。

1948年7月为适应革命形势的发展,成立了陆丰县人民自卫委员会,父亲郑达忠任主任委员。自卫委员会发出告同胞书,号召全县人民团结起来,支援人民军队撤底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建立人民民主专政政权而斗争。县人民自卫委员会成立后,为人民群众办了很多受老百姓欢迎的事:

(一)制定颁布了“减租减息”条例及献纳公粮和借粮度荒等措施,其中在减租减息条例中指出1947年以前旧租一律废除,1948年的纳租则按实收额的37.5%交租,佃户应得62.5%。

(二)划分民运区域的管理,派出得力干部,加强对民运、政权建设的领导,为人民服务,为支援军队做出贡献。

(三)抓好解放区的民兵组织与发展,并决定各个民运区可设30——50名的脱产民兵,全解放区脱产民兵达270多人,其余为常备民兵,民兵成为主力部队的强大助手,成为保卫治安、清匪斗霸的支柱,成为主力部队扩大发展的源泉。

1949年1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成立,原江南支队改番号为粤赣湘边纵队东江第一支队。同月根据江南地委指示,中共海陆丰中心县委撤消,分别成立中共陆丰县委和海丰县委,海陆丰人民自卫队改编为边纵东一支第五团(海丰)、第六团(陆丰)。随着全国形势的发展和陆丰全县乡镇人民政府的建立日益增多,建立县一级人民政权成了人民的迫切要求。经过具体筹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父亲郑达忠为县长,叶左怒为副县长的陆丰县人民政府于1949年4月1日在河田正式宣告成立。它标志着陆丰人民革命的伟大胜利,陆丰人民自1927年创建闻名全国的苏维埃政权,1928年遭到失败以后20多年来前赴后继,不惜流血牺牲,时刻追求建立全县人民自己的政府的理想终于实现了。

父亲郑达忠担任县长后,鉴于前期为了适应武装斗争的需要,部分地区由于在群众未有充分发动的情况下迅速而建立起来的群众组织和乡村政权,其中有部分为不法分子或未经改造好的国民党旧职人员所把持的情况,派出党委领导分别到新区开展农村民主运动,各乡村通过发动群众,进行了重新登记审查,整顿农会、民兵、划定行政村,新选或调整村长乡长,确保了乡村政权彻底地掌握在贫苦农民手中。

同时,鉴于当时国民党金融混乱,货币贬值为废纸的状况,为保证部队和党政机关给养,保障广大劳动人民利益,积极筹建新陆银行,父亲郑达忠兼任银行经理。新陆银行发行面额为一角、二角、伍角、一元、二元、伍元的“新陆券”六种。在东江南岸海丰、陆丰、惠阳、紫金等县流通,发行量达60万元。另外成立了陆丰县税收总站和新陆贸易公司,增加了税收来源,为促进生产,繁荣市场,保证供给创造了条件。

1949年8月16日,陆丰县城胜利解放,县人民政府及下属各单位随后迁入县城办公,进城后即着手健全充实各科室及下属机构,配备并培训各种干部人员,同时整编地方武装部队,追歼边沿匪特,完成陆丰全县解放。胜利后统辖有附城、河安、河田等8个行政区,下辖东海、新田、甲子等29个民主乡镇政府468个行政村,共有46万人。

1949年秋,父亲郑达忠接任陆丰县委书记兼六团政委,这时江南地委传达了激动人心的胜利消息,南下大军迫近粤境并下达陆丰一万五千名民夫、二千担稻谷的光荣而艰巨的支前任务,县委要求县级领导分别深入各区,分片负责,号召从党内到党外,从积极分子到一般群众,层层武装思想,为迎接支援南下大军而争取主动完成任务。此后,六团文工团、河田天河剧团、各地学生歌咏队等开展声势浩大的宣传工作,提高了群众觉悟,支前热潮很快形成,完成了战勤民夫任务,军粮完成了1700担。另外还发动了捐献迎接南下大军活动,仅西北区、河口新田八万等乡就捐献稻谷1636担,银洋505元、大批木柴稻草,不少牲畜什物,还有金银首饰等,到处呈现一派热烈景象。

1950年1月父亲郑达忠调东江地委革命干部学校任教育长,(地委书记兼任校长,地委组织部部长兼任副校长)由于地区初解放各级各单位干部奇缺,经地委研究决定地委革命干部学校开办党修、银行、贸易、公安四个班共300多人,经一年培训结业后充实到各个部门去工作,使各项工作有序地进行。1952——1953年参加紫金、海丰和惠阳的土改,土改结束后调粤东行署工业处工作,在整顿地方工业中出版整顿地方工业通讯指导,为地区整顿地方工业作出贡献,受到省工业部整顿地方工业办公室的表扬。

在错误路线及十年动乱期间,父亲郑达忠同错误路线及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进行坚决的斗争,在遭受无端诬陷的情况下,始终坚特共产主义事业,坚持真理,毫不计较个人得失。粉碎“四人帮”后,他衷心拥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政治上、思想上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充分体现了一个老共产党员的高度政治觉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提出平反清理冤假错案,父亲郑达忠于1981年在惠阳地委落实政策(当时他在韶关建行工作),由惠阳地委通知韶关组织部恢复其原来的政治待遇及工资级别,为副地局级干部并在建行离休,离休后享受司局级即地专级(省为厅级)的政治生活待遇。

父亲郑达忠具有很高的思想政治觉悟和组织纪律性,作风正派,光明磊落,忠城坦荡,敢于坚持原则,待人诚恳,团结同志,关心战友,严于律已,廉洁奉公,生活俭朴,离休后他仍时刻关心国家大事,参与编写省救济队队史、海陆丰党史、东一支队队史和提供粤赣湘纵队党史资料,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革命老干部的崇高品质。父亲郑达忠于2001年1月18日因病在韶关逝世,享年83岁。

QR:扫一扫手机浏览

扫一扫分享该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