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正文内容

郑学海与青来斋

陆丰政协网: www.lfszx.gov.cn 发布时间:2017-01-20 发布者: 字体: | |

郑少笑

在陆丰市河东镇后坎乡一村民宅东侧,有一座建筑造型别致的“青来斋”,乡人惯称为“孔庙”,主座厅门向北,前门朝西,分三进二井一亭四厢房,内天井开一侧门通往直巷,直巷东边中小房挟一小厅堂,前端又开出角门通外天井,外天井东角建有一马厩,建筑总面积400多平方米。

来到庙前,首先见到的是一对醒目的石雕金字对联:“法岫腾云横笔阵,河图照阁焕文章”,横批“培英”。从联文看,这应是一所学校。不错,它就是260多年前后坎有识之士为振兴家乡教育而建,在庙里开办私塾培育英才,成为一座庙校合一的院落。

踏进外天井,四级石阶把向北正厅门抬高一米多,使石框大门显得非常庄严宏伟,仰首便可见到一对加框的石灰浮塑对联:笔花呈彩凤,墨浪起苍龙。横批书“青来斋”。

登上过门,过厅两幅对称粉墙原有四个一米高的大字“礼、义、廉、耻”。过厅与内天井相连,天井低过厅一级石阶,成凹字形。正大厅向后伸延,前半部分设为拜亭,拜亭四石柱架起横梁挑顶,檐角四随歇山。大厅与拜亭隔石为界,使厅旁一体中又分为前后二部分。这样既伸延了厅堂长度,又能两用。拜亭比内天井高出石阶二级,三面与天井相连,使厅堂的采光、通风非常合理。正厅堂供孔圣人画像,嵌对联:尼山德业起群圣,泗水文章启后人。横批为“千古师表” (原文己毁)。上挂“集大成”镀金巨幅横匾,画像前摆设台案,陈置花瓶,显得庄严肃穆。

正厅小门与两厢房相通,厢房又开正门向内天井,与过厅小厢房小门相对,各门顶上均有浮塑书卷状图案并题诗文,原文现仅有一对可见:荆树有花兄弟乐,砚田无税子孙耕。

内天井东西面半墙压顶通花图案,东半墙通往直巷小门顶上有篆书“一贯”两字。直巷中央小厅堂供钟馗爷画像(一说是文昌帝),小厅两侧四小房是住宿区,直巷尽头有古井一口,直巷又开角门通外天井,门顶有“吞光”二字,据说取“吞吐输墨”之意。

从庙联文等可看出:孔庙与本地区随处可见的神庙和氏姓宗祠截然不同,到处洋溢着文化气息。厅堂虽设有案台,但不摆香案,过去除了举行庆典活动外,平时不允许人进庙焚香烧纸。

小厅堂上钟馗像活灵活现,胡须翘起,圆眼横视,右手秉巨毫,左手托印斗,脚踏奔龙,作降妖状,其联文曰:德著文章张正气,义挥利剑斩奸邪。横批:文光武烈(原文己毁)。乡人说,这与孔庙建造者一生匡扶正义,疾邪忌恶的性格有关。

孔庙的建造者是后坎乡郑氏族第十二代传人郑李洛,字学海,学名华秀。他生于清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8年),卒于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7年)。学海少年聪慧敏达,族人把读书登科的希望寄托在他身上。青年时期求学至惠郡(惠州)。他为四兄弟之长,不久其父郑万远将他带回家乡,操持家业。他在家乡开设糖房做白糖,贩往苏杭一带,以“畅合”商号参与商会,曾投资助建当地船运码头,成为颇有名气的商贾。

学海崇儒重教,在家乡中大力倡导弘扬纲常伦理,曾遭村痞野夫的非议。有一次因家人与房叔使用晒谷坪引发纠纷,官司打至惠州府,郑学海作为被告胜诉,府尹问学海:“你这个堂叔爱不爱?”学海答:“不爱长辈,乃大逆忠孝伦理,吾不敢当!”府尹闻之退堂。堂叔为试探侄儿真伪,走下台阶时佯装跌倒,学海即抱起堂叔,负于背上,堂叔顿时泪盈满眶。府尹见状叹道:“此类子民,何来官司?”随即在后庭召见叔侄俩。学海受到一次“仁政亲民,为官父母,教悔为先”的深刻教诲。

府尹十分赞赏学海的为民情怀,彭励他礼义处世,教诲为本,同时赞扬陆丰后坎乡民心至诚。原来,府尹之前曾任陆丰县令(其时后坎乡称“温泉乡”),三年间处理过无数宗乡民纠纷,唯独不见后坎乡公民打官司。后来府尹赠送一巨幅匾额给后坎乡,上书“国人钦式”,此匾至解放前夕仍挂在后坎郑氏一世宗祠大厅之上。

郑学海从惠州府回乡后,遵府尹教诲,倾家资修桥造路,重教兴学,孔庙就是其中主要项目之一。

孔庙的建筑,不占民房用地,地点选在乡村住宅群地快尽头,一半是低洼地连池塘,他不惜血本,在池塘中筑墙基。为防备飓风和洼地陷落,垣墙外测上卜字形墙入根,支架住墙外侧,外墙高二丈,近三百年来完好无损,可见当时在设计承载压力方面的独到眼光和智慧。

孔庙建成后,首先供上孔圣人案位,然后开设书斋,入学者最初只收本房儿童,后扩招到全族乃至全乡,入学者一律不收学费。

郑学海的创举不但利于当代,而且几代人延续不衰。在他的影响下,相继相邻的池角、石亭等村也办起了私塾和书斋,培养了不少人才。至清末,后坎乡载入“功名录”的诸如文武庠生、举人、国学生、贡生等达到百位之众。

郑学海另一突出创举是:把乡人的后代归为三个类型:一免费入学,学不成者练武,练武不就者从耕。在青来斋里面,设置练武诸器具,还养骏马开设跑马练武场。马房和举重石至今仍存。他还购置大量田产,奖励垦荒,让“不文不武”者勤耕力作,上交少量租金作为办学和助学之用。他规定:凡本房子孙能考上龙山学府者,每年助学稻谷8担,此奖项一直沿用到解放前夕。

郑学海早期积蓄丰盛,后来倾其所有,发展家乡公益事业,其善举和美德至今还在后坎人中广为流传。他崇儒重教,勤学力作,虽未登科仕途,却为乡人所敬仰。他当年所创办的青来斋,虽经历几代风霜,至今还完好无损,人们不时自觉地进庙打扫,整理陈设。1984年,村人还自觉集资,将孔庙的屋顶进行修茸,重粉墙壁,把它视作后坎人文明的象征。

QR:扫一扫手机浏览

扫一扫分享该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