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正文内容

三甲地区特色民俗

陆丰政协网: www.lfszx.gov.cn 发布时间:2017-01-20 发布者: 字体: | |

林玉华

因为地处海陲,天高皇帝远,三甲地区至今仍保留着许多古老的习俗礼仪,这些习俗礼仪像一根根纽带,拴住四方游子的心,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它们又是一个种族的“身份证”,无论走到哪里,都能据此认出“嘎己人”(自己人)。

一、最有地方特色的成人仪式——出花园

民俗大师钟敬文先生认为,出花园是一种特殊的成人礼。是潮汕地区特有的。无论男女,长到虚岁15岁,就要“出花园”,表示已经长大成人了。“十五成丁,十六成人”,古时女孩15岁可以出嫁了,男孩15岁可以当壮丁。为什么叫做“出花园”呢?这是因为潮汕人供花公花婆(或叫公婆神、床脚婆)为小孩的保护神,孩子在父母的庇护下生活,像是生活在花园中一样,风吹不到,雨淋不着。如今成人了,就要走出“花园”,经风雨,见世面,承担起成人的责任了。

出花园的仪式大同小异,甲子地区“出花园”的仪式又自有其特点:

①择吉  由父母选定吉日吉时。一年中只有农历七月上旬和十月(15岁时家族有父母年老不清净的要等到16岁的十月)才可以出花园。因为公婆神诞在七月初七,花公花婆诞在十月初十。七月十一“开孤门”,怕孤魂野鬼来骚扰,所以七月十一开始不能出花园。而时辰要在子时到寅时之间选,因为天亮后不清净。

②洗浴  用五谷、抹草、纸符灰、12样(也有只用5样的)花草水洗浴。12样花草一般是四时春、百日红、石榴花、竹叶、榕树叶等寓意美好的花草,如榕树甲子话叫“成树”,与成人的“成”同音,“竹”与“德”同音。带刺或有臭味的花草不能用。用这种特制的花水洗浴,寓意洗掉邪秽,祈望清净、健康、旺盛、有德行、长命百岁。

③吃饭  “出花园饭”专为出花园者享用。一共12碗饭菜,其中必不可少的是猪肚——食猪肚,换肠肚,要懂世事了,不能耍小孩子脾气啦

粉丝——长命百岁,长长久久,顺顺利利

鱼丸——年年有余,圆圆满满

鸡蛋——吃了会“伸”(甲子话“蛋”也叫“春”,“伸”和“春”同音,取会长进、能发展、生生不息之意)

米饭——希望孩子一生有饭吃

12碗饭菜摆在大竹胡上,出花园者坐在眠床上吃,男向内,女向外,意谓男要娶入内,女要嫁出外。每碗都要吃一点,但不能吃光。

④行巷  再穷的人家,也要给出花园的孩子置办新衣新鞋,所以以前小孩子盼望“出花园”,因为有好吃的,又有新衣服穿。穿上新衣新鞋,兜里放两个熟鸡蛋,从巷头行到巷尾,边走边吃。意谓“行四方,到处有得吃”。

出花园者那天不用干活,要在家休息。亲友邻居要送鸡蛋来“凑春”或糖果(传子传孙)祝贺,主人家要回赠“九层糕”(长长久久、层次高升)。

当然,现在的出花园仪式已经越来越简化了,有的简化成谢花园神,有的甚至不用出花园了。法律规定18周岁才是成人,人们可能觉得15虚岁就成人太早了吧。加上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紧张,很多人出门谋生,也很难做到礼数周全。

二、最有文化内涵的待客礼仪——以茶待客

(一)人客来了“三杯冲”

若要问甲子什么店铺最多,答案应该是茶叶铺。大街小巷,大大小小,茶叶铺触目皆是,据2009年夏季甲子工商所统计数据,正式注册的就有295间。据不完全统计,现在约有八九百间。甲子茶叶市场的旺盛当然是因为甲子人消费茶叶的数量惊人。普通人家自己喝的茶叶一般每个月要两斤,天天喝的要四斤,出门在外的甲子人,绝大多数回甲子买茶叶,除了自己喝,还作为佳礼送人。甲子最旺销的是福建乌龙茶,现在一般从普宁的茶叶批发市场进货,也有直接到福建安溪进货的。

甲子人家里至少有一套“三杯冲”的茶具,客人进门,先请坐,再泡功夫茶招待客人。“三杯冲”就是潮汕功夫茶的俗称,因为标准的功夫茶一泡刚好三小杯;又有“茶三酒四”之说,最合适的茶伴是三个人,三二知心好友,闲时坐落,悠悠闲闲做着茶活儿,轻轻松松品味几杯香茗,“趣言能适意,茶品可清心”,真是人生乐事!

外地人一般品不了这浓酽的功夫茶,但甲子人可谓不可一日无茶,“柴米油盐酱醋茶”,开门七件事的“老尾”,在甲子,却几乎成了“老大”。有些人一起床就泡茶喝,当然,因为不利于健康,现在极少有人这么做了。不过饭后三杯冲已是甲子人的生活习惯,很多人甚至上了瘾,没茶喝会精神不振,浑身不爽。甲子人出门旅游或出差公干,大都要带上一套“三杯冲”和乌龙茶叶,走到哪喝到哪。若出门在外,看到有摆着“三杯冲”茶具的,就可以用“福佬话”跟人家说话了,因为这是“嘎几人”的标志。而主人也会十分热情地请你“食茶”,然后是他乡遇老乡,茶逢知己三杯少。

甲子地区以茶待客,有深远的历史渊源和浓郁的民族传统文化特点。我国历来就有“客来敬茶”的民俗。早在3000多年前的周朝,茶已被奉为礼品与贡品。到两晋、南北朝时,客来敬茶已经成为人际交往的社交礼仪。颜真卿《春夜啜茶联句》中有“泛花邀坐客,代饮引清言”。唐代刘贞亮赞美“茶有十德”,认为饮茶除了可健身外,还能“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 潮汕工夫茶茶艺历史源远流长,堪称中国茶道的“活化石”。是我国茶艺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是融精神、礼仪、沏泡技艺、巡茶艺术、评品质量为一体的完整的茶道形式。潮汕功夫茶历史悠久,中国茶文化盛行于唐朝,而潮汕功夫茶则盛行于宋朝,贵族茶就是源于潮汕功夫茶,至今已有千年历史。

潮汕功夫茶关键就在于“功夫”二字。功夫茶最讲究的是“茶具”与“冲法”。

“功夫茶”的茶具,需要成套,计十来种:

茶壶,方言叫做“冲罐”。选择茶罐有四字诀,曰“小、浅、齐、老”。此外,还讲究“三山齐”,即壶嘴、壶口和壶把要在一条水平线上,这是品评茶壶好坏的最重要标准。检验办法是茶壶去盖后覆置在桌子上,如果壶滴嘴、壶口、壶提柄三件都平,就是上品。

茶杯,茶杯的选择也有四字诀:小、浅、薄、白。小则一啜而尽;浅则水不留底;色白如玉则以衬托茶的颜色;质薄如纸以使其能起香。

此外还有茶洗、茶盘、水瓶、水壶、茶锅(砂铫)、红泥小炭炉等茶具,都各有讲究。

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的人对功夫茶具已经没有那么考究了。再不像过去一定要用优质木炭或者榄核炭和泥炉来烧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甲子人流行用酒精炉、玻璃壶煮水,近十年用小煤气炉或电茶壶,这样就简便多了,当然滋味也就不那么正宗了。

冲泡程式:功夫茶的冲法,有一套十分繁琐的程序。按过程,是治器、纳茶、候汤、冲茶、刮沫、淋罐、烫杯、酾(冲)茶等。

治器:包括生火、掏火、煽炉、洁器、候水、淋杯六个动作。“候水”、“淋杯”就是等砂铫中的水飕飕作响一阵子之后,声音突然变小时(那就是“鱼眼水”将成了),即将砂铫提起,淋罐淋杯,再将砂铫放回炉上(现在用玻璃壶烧水,就是为了便于观察水滚的程度。)

纳茶:打开茶叶,倒在一张洁白的纸上,分别粗细,将最粗的放在罐底和滴嘴处,再将细末放在中层,又再将粗叶放在上面。因为细末是最浓的,多了茶味容易发苦,同时也容易塞住壶嘴。分别粗细放好,就可以使茶色均匀,茶味逐渐发挥。纳茶需适量,每泡茶大约以茶壶为准,放有五六成茶叶就足够了。如果太多,不但泡出的茶太浓,味带苦涩,且好茶叶多是嫩芽卷,如果用开水泡过之后舒展开来,就变得很大,连水也冲不进去。但太少则泡不出味道来。近十年来,人们已经习惯用一泡茶(一斤茶四十小包)的真空小包装,纳茶的功夫很难见到了,不过“老食茶”的还是喜欢自己买散装的茶叶,自己“纳茶”。

候汤:冲泡功夫茶对水温要求严格,所以“候汤”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步骤。《茶说》云:“汤者茶之司命,……若水面浮珠,声若松涛,是为二沸,正好之候也。”

冲茶:水到二沸时,正好提铫冲茶。冲功要诀有三个:

一是“环”——揭开茶壶盖,将滚水沿壶口壶边冲入。切忌直冲壶心,否则就是冲破“茶胆”,会导致茶味苦涩。

二是“高”——冲时提壶要高,叫做“高冲”。高冲使开水有力地冲击茶叶,促使茶的香味更快挥发,而茶素中的单宁则来不及挥发,冲出的茶就不怎么苦涩了。

三是“满”——冲水一定要满,使茶叶浮起。

刮沫:提壶盖,从壶口轻轻刮去茶沫。

淋罐:刮沫后盖好壶盖,再用开水均匀淋浇茶壶外部。淋罐有三个作用:一、使热气内外夹攻,迫使茶香迅速挥发;二、小停片刻,罐身水分全干,即是茶熟;三、冲去壶外茶沫,视觉洁净。

烫杯:淋罐之后用开水烫杯,既能消毒又使杯子变热,以免热腾腾的茶冲在冷冰冰的杯子上,影响香味。

酾茶:甲子话叫“冲茶”。要诀是:低、快、匀、尽。酾茶切不可高,高则香味散失,泡沫四起,对客人不尊敬;“快”,是为了使香味不散失,且保持热度;“匀”,是保持各个茶杯均匀承茶,这叫做“关公巡城,韩信点兵”,不可酾了一杯才酾另一杯,只有这样,才能使几杯茶的颜色均匀,以示对座中客人一样尊重;“尽”就是不要让余液留在壶中。因为没有余液,单宁就不能溶解,茶就不会苦涩。

茶冲好后,冲茶者自己不先喝,要请客人或在座的其他人喝。如果盘中有三杯茶,那么先拿哪一杯也大有讲究。一般是顺手势先拿旁边一杯,最后的人才拿中间一杯。如果不分青红皂白先拿了中间一杯,不但会被认为对主人的不敬,也是对在座其他人的不尊重。同时,你喝了一杯之后,一般还要让在座的人每人喝过一杯,才可以喝第二轮。如果喝茶的过程来了尊贵的客人,就得撤换茶叶重新冲茶。

俗话说:酒满茶半。冲茶时应注意:茶不要太满,以八分满为宜。有两位以上的访客时,茶色要均匀。当然,喝茶的客人也要以礼还礼,双手接过,点头致谢。品茶时,讲究小口品饮,一苦二甘三回味,其妙趣在于意会而不可言传。另外,可适当称赞主人茶好。一般一泡乌龙茶可反复冲泡5-8次,每一轮冲茶,都要用滚水洗茶杯。客人散去后,方可收洗茶具。

“三杯冲”对水的要求很高。再好的茶叶,如果用未经处理的自来水冲泡,都会糟践掉。甲子地区没有山泉水,只能退而求其次,用甘甜井水。所以甲子北面“福源寺”里的甘水井一年四季都热闹。有心人还特地把水样送去检测,结果各项指标都好,去汲水的人就去得更多更勤了。当然,更多的人家还是用过滤的自来水,有的用桶装的纯净水。

“茶薄人情厚,茶厚有礼貌。”人情厚薄,不在于茶叶贵贱和茶汤浓淡,茶到情意到,茶有人情味。酒可以喝得热热闹闹、猜拳吆喝,但茶却要喝得斯斯文文、轻声细语,茶有文雅气。以前有句俗话,说是“天上雷公,天下海陆丰。”意思是海陆丰人粗暴、蛮不讲理,这实在是对海陆丰人的误解和扭曲,尤其是对现在的海陆丰人。甲子行政上隶属汕尾,但文化习俗却属于潮汕文化。以功夫茶待客,日常喝“三杯冲”的风尚,可说是全国保持得最好的。换句话说,甲子人是潮汕功夫茶的“铁杆粉丝”。

(二)“妈人食油麻茶”

甲子人以茶待客还有另一形式——擂甜芝麻茶敬客

三甲地区出产的芝麻皮薄肉饱油份足,是优质“油麻”。以前男人以“厚茶(功夫茶的俗称)”招待男客,女人则用“油麻茶”招待女客。“妈人食油麻茶”,意为只有成年妇女才有资格吃油麻茶。要是有嘴馋的男人或小孩吃油麻茶,就会有人打趣:“哎呦呦,你个综(发髻,以前成年妇女的标志)在哪里?对不住,无打综,孬食茶”。如今当然没有这些规矩了,只要喜欢,谁都可以吃香香甜甜的油麻茶。油麻茶的制作比较简单:搓洗晒干的黑芝麻,放入陶瓷的牙钵,加一点水,快速转动擂茶棒把油麻擂成糊,然后加入白糖,冲入刚开的滚水,搅拌均匀,一钵香浓甜美的油麻茶就做成了。芝麻糊的粗幼根据各人口味,一般来说,敬老人的要擂幼幼,这样做出的油麻茶浆水浓,芝麻渣少,不用咀嚼就可以和茶水喝下去;招待年轻客人的可以擂粗一点,因为年轻人牙口好,越嚼越香,香甜满口。现在有些人贪方便,用电动搅拌机绞芝麻糊,不过这样制作出来的油麻茶没有什么油浆,远不如用牙钵擂的好吃。

“人情好,食水甜。”何况吃的是甜油麻茶,这人情就更好了。陆丰南塘、东海、大安等地方也有擂油麻茶待客的风俗,不过是咸茶,还要加上茶叶或茴香、薄荷之类的香菜一起擂,泡上炒米、炒花生米一起吃。这种咸芝麻茶可待客,可作点心,也可以当饭吃。那是受客家咸茶的影响。

三、颇有古风的婚俗

甲子婚俗遵循古老的传统礼仪,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我国古代的婚俗有“六礼”,即从议婚至完婚过程有六种礼节: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这一娶亲程式,周代即已确立,最早见于《礼记·昏义》。甲子婚俗中相对应的“六礼”是:求婚、合八字、食小定、食大定、象头、迎亲。“六礼”的具体流程很繁琐,操作起来很有讲究:

求婚:由媒人或男方长辈带“四式礼”到女方求婚。此即古礼中的“纳采”, 男方欲与女方结亲,请媒妁往女方提亲,得到应允后,向女家纳“采择之礼”。甲子人“求婚”的答案只有一个:同意。因为是事先已经得到女方的允可才可以去求婚的,否则,是要遭人耻笑不懂礼节“散四来”的。

“四式礼”是烟、糖、茶、青果。为什么要用这“四式礼”呢?“四”在粤语中与“死”同音,所以讲白话的人喜欢“八”,忌讳“四”。但福佬话“四”“世”同音,做好事离不开“四”,因为“世世好”。 “烟”与“婚”同音,求婚嘛,当然要有烟了;“糖”“传”同音,取结婚传子传孙之意;茶是做好事少不了的;青果要用橙、柑桔或梨,不用苹果。“橙”“情”同音,表示有情有意,“柑桔”取“大吉”意,“梨”与“来”同音,意思是能够娶回来,“苹果”的“苹”和“贫”同音,所以不用。

合八字:即古礼中的“问名”,男方遣媒人到女家询问女方姓名,生辰八字。取回庚帖后,卜吉合八字。择定订婚、结婚的吉日。《诗经·氓》中“尔卜尔筮,体无咎言”说的就是这一礼节。

食小定:就是古礼的“纳吉”,男方问名、合八字后,将卜婚的吉兆通知女方,并送礼表示要订婚的礼仪。在这一环节中,可以“开聘”——用十二版红折帖开列男方的聘礼。聘金尾数要有“四”字,表示“世世相传”。

食大定(俗称担礼篮):即“纳征”,《礼记·昏义》孔颖达疏:“纳征者,纳聘财也。征,成也。先纳聘财而后婚成。”男方是在纳吉得知女方允婚后才可行纳征礼的。礼篮里的礼品有:什锦糖饼(甲子“蜜食”)、软脚香(四枝红香用红纸包在一起)、油麻、绿豆、抹草、戒指、聘金。女方要回礼:连蕉(美人蕉,意取连结姻缘)、草头香一对(草头夫妻、百年到老)、鸟饼(鸳鸯鸟形的喜饼)、两个红鸡蛋(叫做“领路鸡”)、红丝绳、戒指(给男方的)、仔婿鞋、奁头衫(给未来的家婆的)、舅公鞋(以上三件现在都以钱代替了)。食大定这一天,男方要分鸟饼给亲戚朋友,告知结婚的日期。连蕉要种在厝旁或花盆里,精心照料,祈求婚姻幸福美满。用软脚香拜祖宗,一是告知列祖列宗某某孙子要结婚了,二是祈求祖宗保佑平安。女方这一天要请三姑六婆、姑姨舅妗、同沿姊妹吃“蜜食桌”。现在也有到餐厅请吃“中餐”的。

象头:即“请期”,男家派使者去女家请期,送礼,然后致辞,说明所定婚期,女方表示接受,最后使者返回复命。“象头”也叫“冠笄” ,因为在象头到结婚几天里要选择吉时吉日,男的要剃头,女的要“挽面” (开脸,即用线绞去脸上的汗毛)、打鬃(结婚时盘发髻),冠笄指古代男女成年时分别举行的冠礼、笄礼。《礼记·乐记》:“婚姻冠笄,所以别男女也。” 郑玄注:“男二十而冠,女许嫁而笄,成人之礼。”甲子人把结婚成家叫做“成人”,“三十岁无妻是孩童”。所以,结婚也是成人仪式。

“象头”这天,男方要送三牲、红丸、红包粿、芝麻、绿豆、软脚香、完聘钱、鸾凤帖。鸾凤帖上写挽面、安床、结婚的吉时和禁忌。三牲是“猪肝连肺” 一份(完整的猪肝、猪心、猪肺)、双开笑猪肉一大块、鱿鱼或“划仔”鱼四条。女方收礼只切一截猪肝,其余还给男方,意为心肝相连、有心来有心返;猪肉取中间段,头尾回男方。这样做的含义是:经过“象头”,双方就成了“心肝连肺、骨肉相连”的亲家了。红丸是这个礼仪中的一个主角,米粉加点红草花粉做成的米丸,表示红红火火、圆圆合合。男女双方都要在“象头日”吃“象头丸”,男方家煮甜丸,拜祖宗和天地公,女方家煮咸丸吃,并分给四亲二戚和要好的邻居。旧时例俗,“象头”至结婚这段时间,女的就不能出门,要守在闺房里待嫁了。当然了,现在的女孩子并不认真践行,要上班的也没办法做到。

迎亲:即六礼的最后一礼——“亲迎”,是新郎亲自迎娶新娘回家的礼仪。《诗经·大雅·大明》:“大邦有子, 天之妹,女定阙祥,亲迎于渭。”亲迎礼始于周代,女王成婚时也曾亲迎于渭水。此礼历代沿袭,为婚礼的开端。

甲子俗话:“一人cua mbao(娶妻),百人艰苦”,亲迎变成迎亲,新郎不用亲自去,而是由新郎的长辈和亲戚好友去女方家迎娶。娶亲队伍的领头人须是家族中有福气的男性长辈,要提“入门庚” 。“入门庚”包括两张帖:致亲家的“内开门”和致宗族老大或村里干部的“外开门”。此外,还有一张仔婿帖(代表女婿亲迎)。女家要故意关上大门,待迎亲的人来喊门:“亲家公亲家妈来开门啦!”或“阿姨阿舅来开门!”阿姨阿舅就会乘机要“开门钱”,说是要给阿舅“锁柜头”的。现在又变成新郎亲自去迎娶了,有的简便到新郎一个人“脚车尾拗了就行”或“摩托车载紧去”,简便是简便了,但对于女的来说,随随便便就嫁过去了,感觉好像不太珍惜她一样,所以除非合婚的先生说不能“系裙穿衫”,要像平常时一样出嫁的,才不得不这样行嫁。

除了“六礼”基本与古礼相同,甲子婚俗中有许多礼节和禁忌也源自古礼,像要在夜晚娶亲,不吹吹打打就源自春秋时期的“周礼”。婚礼古称“昏礼”,亦有黄昏举礼之义。昏礼属于嘉礼之一,《周礼·春官·大宗伯》“以嘉礼亲万民”。《昏义》言:“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是以昏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皆主人筵几于庙,而拜迎于门外。入揖让而升,听命于庙,所以敬慎重正昏礼也。” 先秦昏礼于黄昏举礼,不举乐,不庆贺,古人重的是夫妇之义与结发之恩,并不认为这是一件可以喧闹嘈杂的事情。在安静细致的仪式中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这才是真正的成人仪式,可以说是真正优美而伟大的中华文明的精粹!

甲子先民为百越土著(畲族)、贬迁或战乱流落到此的中原汉民和被逼以舟为家的“瓯船疍民”,虽说现在甲子人都是汉族,但那是长期混居、通婚,少数民族汉化的结果,甲子人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民间文艺都受畲族和疍民的影响,保存着一些民族的印记,这就使得甲子的民俗具有独特而浓郁的民族风情。 比如婚俗中的“哭嫁”就传于畲族和疍民。疍民新娘出嫁的前晚,娘家必须“哭嫁”,新娘、母亲、嫂子等边哭边唱着《心焦歌》、《叮咛歌》、《打扮细姑做新人》等渔歌,抒发离别之情。而按照畲族的习俗,新娘出嫁前都要进行哭嫁。一般要哭上三天三夜。直到新娘的声音哭哑为止。汉族则罕见哭嫁习俗。

三十年前,甲子地区哭嫁的婚俗还被人严格地遵守着,我亲眼见过姑妈的哭嫁。哭得越悲切越好,因为哭嫁一是表达姑娘对娘家的依恋不舍,说明这女儿是有情有义的;一个是甲子俗话说:“目汁(眼泪)是财,愈哭愈来。”哭得越凶,流的泪越多,留给娘家的财就越多了。以前多为包办婚姻,许多婚姻并非姑娘所愿,借哭嫁之机,倾吐苦情、抒发意愿、骂骂媒婆,也是哭嫁的一大功能,所以绝大多数待嫁姑娘是真哭。后来,随着时代发展,恋爱自由,婚姻自主,回娘家也没那么多禁忌了,人们不像以前那么迷信了,渐渐地,就没人哭嫁了。

甲子婚俗还有一些独特而有趣的习俗:

甲子“蜜食”:嫁女儿一定要用“蜜食”作为礼饼分送亲戚好友,这种什锦糖饼是甲子特产,一斤什锦有明糖、马仔酥、花生胶糖、花生酥、花生豆沙糖、蛋黄绿豆沙饼、蛋黄莲蓉饼、水果酥皮饼各一块,共八块。“蜜食”的款式和价钱是因时而变的。订做什锦要在食大定前,这样才能保证在食定日分发。什锦的斤数根据需要而定,少的一二百斤,多的上千斤。“蜜食钱”是由男方出的,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呢。快要出嫁时,还要分“报仔锣”(什锦或莲蓉饼),“报仔锣”一到,送嫁钱快快掏。

安床与ling床:男方迎娶前要择吉安床,安床要在床上摆一盘糖豆,糖:传子传孙,乌豆:乌乌生咱包(男孩)。要请一个健康可爱、父母双全的小男孩来“ling(滚)床”,让小男孩在新婚床上滚过来滚过去,并大声念道:“ling过来,生阿财,ling过去,生阿富。”这反映了甲子人重男轻女的思想,是不可取的;但也表达了人们对财富的渴望,希望新夫妇生活富裕。

脚桶柜仔走头前:以前出嫁女哭嫁时的开头句一般是“我唔惯,我唔惯……”,旁边的人故意打趣接一句“勿唔惯,勿唔惯,脚桶柜仔走头前……”,意思是出嫁女巴不得快点出嫁,嫁妆早就送到男方家了。其实甲子例俗,嫁妆本来就是在出嫁前一天,由男方请人来先搬过去了。

嫁个乌布袋:甲子人嫁女,嫁妆里有一个乌布袋,袋里有红、绿(甲东人嫁乌裙)、紫、白四条罗裙,还有一对草头香、五谷种子、抹草、针线包、四个铜钱或硬币。红裙是回娘家做客穿的,绿裙是新嫁娘向家族长辈敬茶时穿的,紫裙也叫“大唁裙”,是送殡做大唁时穿的,白裙可有可无,嫁的是四世同堂的家族才用。这个乌布袋,装满了母亲对女儿的深情和美好的祝福。

阿婆做四句:讲究的人家,嫁女要请一个阿婆来“做四句”。做阿婆的必须是全福人(父母双全、儿女双全、夫妻恩爱、家庭和睦),以求沾沾福气。做四句就是在出嫁女出嫁的各个环节中说一些押韵的吉利话,比如“分饭”时阿婆一边为出嫁女夹菜,一边吟道:“十个碗头夹到透,留给兄弟好家道;十个碗头夹到齐,今后欢聚游御街。(意寓子孙考中状元)”。不过会做四句的阿婆现在很难找了,没有阿婆,便由家族中的女长辈说一些“百合百合,百年和合”“新娘照新镜,做人合人疼”之类的顺口溜。

洗花浴、溜鸡蛋:要用象征吉祥的花草和五谷、抹草放在洗浴水里,让出嫁女洗浴。洗浴时拿一个熟鸡蛋从肚子滚溜下去,希望将来生孩子顺顺溜溜。

竹胡上系裙穿衫:竹胡是清净的物品,让出嫁女站在竹胡上穿嫁衣,也是为了讨吉利。

阿姨阿叔“斗嘴皮”:娶亲的一般是新郎的好兄弟,伴嫁的是新娘的好姐妹,坐等吉时的时候,调皮的姿娘仔和后生仔趁机大斗嘴皮仗,你一句来,我一句返,戏谑逗趣,欢声笑语,实在有趣。也有在这种“斗嘴皮”中互相欣赏、一斗钟情、喜结良缘的。

布伞斗笠当花轿:结婚似乎少不了花轿,但甲子地区娶新娘却不用花轿,只用一把红(或黑)布伞或一顶红斗笠(现在也有用红帽的)遮在头顶,说是可以顶风顶煞,功能与花轿相近。

赌博伴嫁:甲子东方村和甲东新乡围一带,姑娘出嫁前一个月要在家里设赌局,招来大姑娘小媳妇一起赌博,热热闹闹、欢欢喜喜来伴嫁。大概是说出嫁后,当人家的媳妇就没那么自由了,出嫁前好好地玩吧。

闹新婚,愈闹愈好:因为结婚时辰一般在子时到卯时,闹新婚在结婚当晚,所以闹新婚前,新人有足够的时间完成人生大礼,也有时间休息,以应付亲朋好友的闹新婚,这也是夜间迎娶的一大好处。闹新婚有许多花样,总之千方百计刁难新人,让新郎新娘出丑,越搞笑越好。闹新婚无大小,越闹热越红火,主人越高兴。

仔婿食甜卵(蛋):出嫁后回娘家做客后,才可以去别人家做客。新婚客有结婚当天回娘家的“当日客”,有“三日客”、“十二日客”、“四十日客”、“四个月客”。第一次回娘家做客,女婿必须陪妻子一起去。丈母娘要煮甜鸡蛋给新仔婿吃,意寓“甜甜蜜蜜、顺顺当当”。不管多么不爱吃甜食,作为仔婿,都必须吃,最少吃两个,但又不能全吃光,一般要留两个。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以及其他地方文化的影响,甲子的婚俗也发生很多变化。比如结婚仪式的简化,舍弃一些带有迷信色彩的禁忌做法,女方父母也可以到酒店参加婚宴等。不过,对结婚礼仪的重视和讲究,是有积极意义的。特别是在现在流行闪婚闪离的时代,甲子人对传统婚俗的尊重和传承,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婚姻的巩固率,有利于家庭、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因为人都有劣根性——越容易得到的越不珍惜。而经过繁琐的程式、花费很多财物得到的婚姻,那么难得,当然会难以舍弃了。而且人都是有懒骨头的,想到要再花费那么多的心力才能再组建一个家庭,太麻烦了,将就过吧!“姻缘无错配”。这么开解自己之后,心静了,也就能好好过日子了。

四、三块粿来四块粿去——富有人情味的生活习俗

中华民族崇尚礼尚往来,甲子版的礼尚往来叫做“三块粿来四块粿去”。甲子人的生活习俗充满了人情味:邻里亲友有什么喜事,要去贺喜;遭遇什么灾祸,要尽力相帮;有什么麻烦,会帮忙解决……对那些不懂人情世事的人,给上一个评价:唔识(ba)四块(甲子话读die)。这样的人被归入“唔成人”一类,在社会上是很难有所作为的。因为“三块粿来四块粿去”,好来好去,孬来孬去,甲子人比较认同孔子的“以德报德,以直报怨”,而没有老子的“以德报怨”或耶稣的左脸挨了耳光,还要送上右脸那么“伟大”。

贺喜

甲子民间可称喜事的有:结婚、生仔、做寿、上丁、出花园、入新厝、孩子上大学。这些喜事,亲友都会去相贺。

结婚贺喜:男方亲友收到喜帖、香烟和糖果(至亲的还有鸟饼),就要在结婚吉日前送上贺礼了。母舅除了送红包(钱),还要送一块“镜屏”。女方的亲友是接到“蜜食”中的“报仔锣”才“送嫁”的。有送红包的,有送各种用品的,还有送鸡蛋的。现在有不少姿娘仔是有工作的,分给单位同事的不是“蜜食”,而是香烟和糖果。这种礼俗实际上是“钱银相借使”,结婚时收的礼越多,以后要还的就越多,甲子人戏称婚后还礼为“填菜头(萝卜)窟”。不过结婚的花费很大,结婚相贺能够相帮办成喜事,给不少人解了燃眉之急,也是值得传承的。而且,如果没有了亲友的贺喜,结婚冷冷清清,也十分无味。

生仔送庚:亲友、同事、邻居家生孩子,不管是男是女,都要“送庚”贺喜。一般在孩子出生十二日这天送,不超过“出月”。送的一般是钱,也有送鸡蛋、红糖(生的是男孩才可以送糖,因为男孩会“传”宗接代)的。生孩子家要回四式礼:糖果、红鸡蛋(鸭蛋也行)、豆油、饼干。

做寿祝寿:古俗以五十岁为初寿或上寿,但五十为一百折半,一般人忌在此时祝寿。甲子习俗,六十岁(虚岁)起可以做寿,以后逢整十做大寿。双数年可做寿,单数年不做寿。其中六十一岁不能做寿,因为刚好六十甲子一轮,怕犯太岁。旧时对中青年人不兴行生日礼,更不能说祝寿,现代人已不大讲究旧俗,比较随意了。

平常百姓过生日,一般是自家人欢聚一堂吃个饭,少不了的几个菜是:粉丝荷包蛋汤、猪脚、鱼丸汤。甲子生日宴的菜色及寓意可参考本人小说《花开无声》里的片断——

大圆桌正中是一盘清蒸龙虾。龙虾对半剖开,大红虾壳,衬得虾肉更加洁白鲜嫩,龙虾鼻里的仁膏饱满鲜亮,一看就令人食指大动。难怪本地俗话说“当田卖地食个龙虾鼻”!更妙的是,洁白的骨瓷盘上铺了一层翠绿的生菜,龙虾身下垫着的是细细的面条,整个寓意“轻健如龙,长命永生”。这样一道菜,色彩鲜艳,味道鲜美,寓意美好。难怪居中为首了。

紧挨着龙虾的是甲子特有的“庆生菜”——粉丝荷包蛋汤。粉丝意寓长命百岁,水煮荷包蛋土话叫做“卵龟”,也是长寿之意。蛋的土话和“春/伸”同音,这里的人们过生日至少要吃两个煮鸡蛋,传统生日贺礼里面也少不了鸡蛋,就是因为它代表着又长了一岁,含有祝寿星生机勃勃能够发展的美意。粉丝白,荷包蛋蛋皮嫩白,蛋黄在蛋皮下露出圆弧形,隐隐的金黄色很内秀的样子。这个汤上面撒了些芹菜,浅黄、嫩白、鲜绿,真是好看又好吃!

接着是海鲜里的明星,喜庆宴席的常客——清蒸红鲙。鲙鱼是南海特产,有红、黑、白三种。红是吉庆喜色,所以经常用来做婚宴、生日宴、庆功宴等的主菜。甲子清蒸鲙鱼只用生抽王和葱丝调味清蒸,最大程度保持了鲙鱼本身的鲜甜滑嫩软粘,吃起来给人很大的满足感。

此外,还有生煎蚝烙、红焖海参、芋泥扣肉、酸甜咸猪脚,个个都是甲子特色菜。而不能不提的是美名远扬的“鱼丸汤”。宴席上一般用它来“煞尾”,以寄托人们合家圆满,人生美满幸福的期盼。本地鱼丸个大色白,特别有弹性,细细咀嚼,爽脆滑嫩,有海鱼的鲜香却没有一点鱼腥味。煮鱼丸很讲究,水量、水温、火候和加冷水的次数等,都是影响鱼丸汤口感的因素。现在桌上这瓯鱼丸汤:洁白圆润的鱼丸,清亮的汤水,碧绿的茼蒿菜,俨然菜中清雅脱俗的仙女。

上丁“帮丁脚”:家里生了男孩才算添丁,“上丁”就是向祖宗“汇报”。要在祠堂挂一盏纸扎的花灯,正月十二、十三两天为“上丁”办丁酒或吃丁茶的日子。办丁酒就是请亲戚吃酒席,被邀请的亲戚要送礼“帮丁脚”,一是为小孩“凑须”,祝他长命百岁;一是凑钱帮忙办酒席。掼丁茶比较简省,上丁的人家给亲戚送丁茶(炒米香菜茶、长面线、发粿),收到丁茶的要“压丁茶”,钱数必须是双数。

“上丁”表现了重男轻女思想,而且浪费钱财,解放前穷人家为了办丁酒,出现“生阿弟,卖阿兄”惨剧。解放后,有些村子革除了这一陋习。但三甲地区保留上丁办丁酒习俗的还是占多数。

出花园送“春”:小孩出花园,亲友、邻居会送鸡蛋来庆贺,是为“凑春”,贺其成人,祝其长春。因为有了那么多人的祝贺,出花园的孩子会感受到别人对他(她)的关爱与期望,因而会更有成人的责任感。

入新厝相贺:入新厝外家头要送镜屏和“过厅彩”,主妇的外家送的镜屏要挂在厅堂正中。“过厅彩”挂在厅槛上面。亲戚朋友一般送红包。入厝那天要请来相贺的亲友吃酒席,还要回四式礼(豆油、发粿或饼干、糖果、大橘或苹果)。

上大学贺喜:一般是送红包,现在也有送手机、MP3、电脑、学习机等数码用品的。上大学送礼的是至亲,不用回礼。

人 客 往 来

甲子人“客情好”:即使是很熟稔的邻居来串门,也要以礼相待,所谓“过门是客”。客人来了要起身迎接、让座、敬烟、请喝茶。不能当着客人的面收洗房屋、茶具,尤其不能扫地,否则客人会拂袖而去。如果刚好在吃东西,一定要邀请客人分享。要留客人吃饭,如果是远路的客人,还要热情留宿。要回送客人礼物。

去做客也有一些讲究:家里办丧事未满“百日”的、坐月子或流产(叫做“乌面产”)的妇女、送老人做“大唁”未满十二日的妇女不能去做客,特别是对方家里有孕妇或在办什么喜事的,最好出月过再去,以免“逢冲”,给人家带来不吉利;尽量不在吃饭时间去做客,否则会被认为是去蹭饭吃;去做客要穿戴整齐,表示尊重,妇女忌披头散发;要带点礼物,叫做“面前”。

父 母 年 老

每个人都有父母年老,所以族内亲人要义务帮忙办丧事。而亲友、同事要在亡者出殡那天送葬并登记楮仪。若亡者配偶在世,楮仪必须有尾数并且是奇数,比如101元;若父母都过世了,就记偶数。亡者家属要回礼:一小段红丝绳(送葬者拿回去系在家门上以避邪讨吉利)、一条毛巾、一把雨伞(甲子镇内无此俗)。出殡那天至亲要送糕、粿、糖、饼、水果之类的作供品,出殡后主人家只收一点,其余的大部分原物拿回去,主人家还要回送一些酒角龟粿或发粿。

邻 里 关 系

甲子有句俗话,叫做“金厝边,银亲戚”。意思是邻居比亲戚还要亲还要重要。甲子人很重视搞好邻里关系:平日里有空会相互串串门、喝喝茶、唠唠家常;主妇会相约一起去买菜、逛街、拜神;有什么好吃的会互相赠送;生病了会去探望;有喜事会相贺;有什么红白喜事会相互帮忙、互相照应;甚至去做客回家,也要分几颗糖果饼干一起高兴;孩子没人照看,邻居是最可信任的付托者……正是这种和睦的邻里关系,使甲子人的日常生活充满浓浓的人情味。这也是许多甲子老人不愿意跟儿孙到广州、深圳等大城市“享福”,而喜欢在家乡养老的一大原因。城市里住对门却互不认识不相往来的风尚,甲子老人哪能习惯?

调解吵架

生活里免不了吵嘴打架,比较小型的吵架,看到的人会做义务劝架者,特别是年纪较大的,如果冷眼旁观,会受到道义上的谴责。当然,如果是碰到大型的打架斗殴,人们会选择避开或报告派出所或110。

不过,甲子人发生这种事,往往不找政府有关部门调解,而是找宗亲老大。各个氏族都有理事会,这些宗亲老大的主要职责之一就是调解吵架纠纷,而且其威信倒比政府有关人员大得多。因为宗亲老大要通过群众推选和祖宗“审核批准”(用摔“圣杯”的方式决定)才能“上任”,又没有工资津贴,完全是义务工作,做宗亲老大的一般是宗族里上了年纪的能人,做事有理路,能主持公道。

日常问候语

最有甲子特色的问候语是“食未?”。路遇互问“食未”,回答“食了”或“未食哩”。外地人可能会很奇怪,怎么这么关心这个问题?你又没准备请人家吃饭,管人家吃了没有。在电话里,若是吃饭时间,问候语也是“食未?”。以前农村的厕所在村边某个地方,两个人去上厕所,在厕所门口碰见了,嘿!脱口而出的还是“食未?”!等到俩人回过神来,不禁哈哈大笑。

还有一句问候语,使用频率也蛮高。就是路遇熟人朋友亲戚,会问“你欲去做么?”(你要去干嘛?)外地人会更不理解了:这多不礼貌啊!——人家去干什么,必须要告诉你吗?要是有不方便告知的,还得找个借口来应付,多为难人啊!

其实呢,甲子以前闹过大饥荒,人们饿怕了,加上本来就是“民以食为天”,所以问“食未”,是最实在最贴心的问候。也是甲子人的一个“标签”。甲子一位热心慈善事业的成功人士曾说过青年时的一件小事:改革开放初期,他出门赚食,文化低,又没有什么社会背景,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一日午饭时分,他又饿又累,走进一家杂货店买瓶水,看店的老婆婆用甲子话关切地问他“食未”,他竟感动得差点流出眼泪。他乡闻乡音,那个亲切那种慰藉,没有亲身经历的人恐怕难以体会。他说,发达后乐于做慈善事业,与那段经历有很大的关系,不管走到哪里,最亲的、最值得回报的还是生你养你的这片土地。

至于见面问“你欲去做么?”应该是把对方当作“嘎己人”来关心,并非想刺探别人的隐私或干涉别人的私事。从某个角度看,其实表现了甲子人浓浓的人情味和融洽的人际关系。

结拜相契

甲子地区尚结拜相契。结拜是认义兄弟姐妹,即金兰结拜;认义父义母,即契爹契娘、干爹干娘,是为相契。结拜为义兄弟姐妹者,对双方父母以义父母相称。认人为义父母者对义父母的子女也以义兄弟姐妹相称。两者都是友谊性的认同,义子义女没有财产继承权和赡养义务,这有别于收养、过继的子女。

相契者有多种原因,大多为迷信自己或其子女的八字命格有克子女、克父母,于是找上周围多子者为干爹、干妈,或拜“命大者”“时日硬者”为义父母,或拜古人如“关爷”“李广”为契爹、契爷,或认神主为爹娘,寻求化难呈祥,保佑孩子长大成人。此外,还有为巴结权贵富人,或为报人之恩,拜人为师等拜契者。

相契有一定的仪式:经双方同意后,由契父母拿契仔的八字找算命先生“合八字”,若八字不合,只能作罢;若八字相合,就可以择吉拜契了。到相契吉日那天,契子一方生父母携带孩子,备办甜汤丸、猪脚、长面、礼饼等物上门认拜。由契父母领契仔拜天地父母,契父母要请契仔及其父母吃饭,送给契子女一套新衣服和一个绿肚兜(内有钱币、抹草、五谷种子)。以后每逢契父母做寿,契子女应前往祝寿,每年正月初二,契子女要去契父母家拜年;契子女婚嫁生育,契父母也要备礼祝贺。要经常来往,契子女小的时候,契父母要经常送东西给他(她)吃,说是这样才有父母子女的缘分。

给神主认作契仔的通常是因为看八字的先生说这个孩子八字中带剑带煞,要给神做孙子才能逢凶化吉。一般认“花公妈”“慈悲娘娘”“南海观世音”“王爷公”等较慈善的神。也要选择吉日,拜契那天,孩子的双亲带他去膜拜,备请香锭到神前焚化。以后每逢初一、十五要前往膜拜,求神保佑。该神主诞辰,契仔要备办三牲粿品前往膜拜、为其祝寿。这是典型的迷信做法,现在极少了。

金兰结拜者多为青年男女中志趣相投或同病相怜或各有所求者,因其动机与目的较为复杂,仪式也就有多种多样,如歃血的、盟誓的、换帖的、口约的等等。当中既有官场结拜、黑帮结拜、匪盗结拜等为害社会极大的宗派型结拜,这是要制止的。还有寻求心灵相通、相互体贴、互相帮助者的感情型结拜,这种结拜可以说是义与利的结合,如果不妨害他人、不违反法律法规、不危害社会,不失为一种增进人际关系,团结社会力量的方式。

QR:扫一扫手机浏览

扫一扫分享该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