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正文内容

东海镇行政区域名演变趣谈

陆丰政协网: www.lfszx.gov.cn 发布时间:2017-01-20 发布者: 字体: | |

吴志跃

陆丰市政府所在地叫东海镇,这一名称已有一定的历史。成书于清朝乾隆十年的《陆丰县志》称这里为“东海滘”;再往上推,定格于明朝的当地葬礼,祝文中的特定地名称“惠州府坊郭都东海滘”;宋1069年南塘、博美等墟开埠,文献中并列也提到“东海滘”。可见“东海”这一地名已有千年以上的历史。但作为今日的东海人却不清楚此名从何而来?据说有史料称“居海之东而得名”。这一说法不能令人信服。有待日后贤人去考究。

现东海镇辖下有8个社区和13个村委会,它们的命名方式可分为四大类:一是历史地名沿用;二是解放初至“文革”政治色彩浓厚的新名称;三是以地貌特征取名;四是博口彩祈吉祥命名。一类地名有:官塘(现称宽塘)、乌坎、崎砂、头肖、深草洋(现称深埔)、神冲、白藤箖、陆驿等8个村委会。据笔者分析,官塘的取名应该与官府有关,或是驻军屯田、或是官府颁文布令;乌坎,据说是由“坞坎”演变而来。“坞”也即是海边的避风塘。先人在海上遇到风浪,将船开到这里避风,久而久之上岸晒网定居,就把这个地方叫坞坎。坞与乌在当地方言口音相近;深草洋、白藤箖取名原因相同,深草洋地势低洼,有水草;白藤箖上世纪中页村外还有浓密的树和藤;头肖因绝大多数村民姓肖而得名,而崎砂和神冲很难考究,只知神冲以前是写“神涌”; 陆驿历史上应该有过驿站。是陆丰驿站还是第六个驿站?未查考。

二类地名有:红卫、东风、新光、向阳、红光。听到这些地名很有当年“文革”的余味。向阳还曾名过东升、东红;新光曾名过新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红光析出东河北侧的油槎、新厝、六社、连厝围、龙潭、冷水堂等村组建红星大队;向阳析出部分辖区组建南堤区。

三类以地貌取名的有:龙光、长辉和上海,龙光当地历史上叫“陇头”。取它是城南一带沙陇的开始;长辉原名“长茔头”。村外是东河,下游的白藤箖、崎砂等村防洪堤以这里为支撑,故得名;上海是缘于海边原有一上一下两个小渔村,叫上海仔和下海仔。下海仔村在“三河归一”水利工程中移走了,只剩下上海仔村,写成文字就是“上海”。与长江口的那个世界都市“阿拉大上海”同音也是无可奈何的事。

第四类地名有:炎龙、金龙、桃园、龙口;炎龙之名取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的“土地改革”前后,当时将炎镜寨的大宫、月州围、新寨、径仔、高厝、洛州、鳌围、陆驿等八个自然村和龙光合并为一个大乡,取两村第一个字为名,即炎龙。后东海镇只管镇内非农业人口,城郊农村由农村公社管理,这个公社就以炎龙这个大乡命名。后公社迁址于大湖山脚,还是叫炎龙公社。而那时的炎龙作为一个大队已归东海镇了,它衍生的公社还叫了很长一段时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炎龙公社才改名城东镇。金龙是1988年由红光大队的马街村和前墟村组建而成,龙年建村委会取名金龙,喻龙翔万里之意;桃园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为适应城区发展的需要,将原红卫区人民路以西一片区域组建新的社区。当时当地有一个小区域原是一片小桃园,故将新社区取名桃园社区。龙口是因沙埔林场解体,林场原有的两个小村外龙和巷口合并成一个村委会。各取原村名的一个字,龙口有龙津,很响亮。

地名是一个地区的名片,马虎不得。好的地名响亮易记且博口彩。千金难买。如东海有一些很有味的古地名:迎霞、保昌、我安(即“来我者安”)、藏兴、广隆、彩珠、彩园、金钗、金带等等,既好听也易记且博口彩。改革开放后有些地名取得很无道理,如白地沟、石壁路、后壁洋。尽管是新城区,高楼林立,但名字听来就不舒服。有机会该改一改。

QR:扫一扫手机浏览

扫一扫分享该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