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正文内容

祠堂,家训传承

陆丰政协网: www.lfszx.gov.cn 发布时间:2019-08-15 发布者:liang 字体: | |

蔡金针

博社乡,原是一个多姓群居的古村落。解放前,有林姓居住在博社乡北畔埔埕社,即今的当铺巷一带。后来,林姓迁出博社乡,把祖屋转让蔡姓人,迁往许婆寮,被称为“博社林”。从此,博社乡是一个单姓乡,纯姓蔡。

陆丰文史.2

为什么他姓人会逐渐迁出博社乡?也许是他姓人在博社乡没有建祠堂或公厅的缘故吧。

据了解,在家谱中,祠堂有宗庙、宗祠、家庙、家祠、宗堂、享堂、神坛、祠宇等名称,是朝拜祖先、家族议事的场所,在家族中居于非常神圣的地位。祠堂最主要的功能,就是祭祖。它既然是祖先神灵聚居之地,自然也是全族祭祀祖先的场所。祠堂礼仪中规定:每年春秋祭祀,全族聚集祠堂,由族长或宗子主持,作礼设祭。清明扫墓时,一般先到祠堂祭神主,然后到各房各家的墓地祭扫。除祭祖外,它也是对族众进行封建礼法教育的场所。在明清时代,家族中重大事宜,诸如续修家谱、修复祠堂、推选族长、购置坟山义田等,都由族长在祠堂组织族人讨论。遇到族人违反家法、族规时,祠堂又成为了家族法庭。族长在祠堂审理案件、审判族人时,一般由族中士绅陪审,允许族人旁听,借以教育族人。

祠堂是博社乡古建筑的象征。过去,在家乡建造一座祠堂,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博社祠堂,可以说是“三甲”地区最多的,乃至海陆丰地区祠堂最多的,主要散落在博社乡南畔与大埕周围,分别建于宋、明、清、民国等时期。最古老的一座,是大祖祠曰“源远堂”,始建于南宋淳祐四年甲辰(1244)。据《惠阳地区地名志》记载,蔡登瀛于宋嘉泰四年(公元1204年)置居博社乡,娶陈庆源为妻,生有四子:长子庠生蔡光阳、次子太学蔡泰生、三子太学蔡惠我和四子庠生蔡宣义,先祖是福建莆田县涵头堡红花巷第三门楼。相传,蔡登瀛投亲到南海之滨东岐堡庞少长员外家,博得员外家一位懂地理的先生的赏识,后在那位先生帮助下,购置一地(即今源远堂后厅),先在那里搭一草棚而安住下来并成家立业。后来他几个孩子,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按照以前那位先生的嘱咐,把草棚改建为蔡氏家祠,以纪念父母,使父母逝去后有安灵之所。至明朝初期,蔡登瀛四世孙蔡开浓和蔡开创组织族人扩建源远堂,先建后厅三间,一拜亭配两廊,接着建官厅,最后建门楼,属土石木瓦结构,三进两天井式,三山门,门楼配有一对大石鼓,后主远坐奎湖山尖,门朝文峰海岬山岭人头嶂(或称笔架山、人头山、尖尾山),分金甲庚兼寅申。明朝万历十年壬午科举人、河北省饶阳县正堂蔡春迈,回梓里时组织族人修复源远堂。清乾隆年间,族正蔡萃嘉组织族众改建源远堂,布局还是三进两天井式,但原面积有些缩小,后厅有中厅和两库房,门楼有两库房,单山门,原座向有些变化,还是土石木瓦结构,分金为甲庚兼夘酉。据说,改分金后,博社乡逐渐归姓为蔡,果然他姓陆续迁出博社乡另创居他乡。源远堂官厅原悬挂进士、文魁、武魁、岁进士、明经进士、京辅循良、海陬砥柱等数十块匾额,祠堂前左右立有旗杆硖,在破‘四旧’那个年代都被毁了。后厅左墙上的《合族会禁》碑记,只有“……祠宇内外不许小子……以上所议规条一一勒石示……”这些残字才好认。源远堂建筑面积约一亩,按甲庚兼寅申分金建的旧墙路迹犹在。

除了蔡登瀛传下的叔房祖蔡惠我之长子蔡班子孙迁居下灶数十乡外,孟、仲、季三大房祖传下的裔孙在博社乡所建的祠堂,有宣义堂、追远堂、崇德堂、若槐堂、光裕堂、光远堂、波祖祠、务源堂、孝友堂、德兴堂、积庆堂、贻德堂、吉庆堂、存养堂、苍公祠、诚敬堂、善庆堂、善述堂、孝德堂、承德堂、善继堂、惇德堂、树德堂、锡福堂、受禄堂、集庆堂、敦本堂、延庆堂、围公祠、报本堂、永锡堂、孝思堂、承裕堂、继裕堂、光庆堂、笃庆堂、爱友堂、锡光堂、昭德堂、耀德堂、怀德堂、诒裕堂、聚顺堂、爱敬堂、孝敬堂、继述堂、绥禄堂、永乐堂、承启堂、燕翼堂等近五十座,还有邻近乡新饶文德堂、大厝寮成德堂与弘德堂、甲子城内惇叙堂等四座。

陆丰文史.22

 

这么多的祠堂,有的失去昔日的古朴,没有一个旧时代的记忆,被改建,展示现代建筑的美轮美奂;有的是从旧祖屋平地后,建起新的一座祠宇;有的在某个年代,或被台风推倒,或被大火烧毁。一个年代,造就一方的没落,一方的崛起。古祠堂,遭受有钱人的主持,完全失去历史的价值,改建后的祠堂,不是原来的样子,而是新的材料架起的华丽。祠堂的价值,不在于改建,而在于维修,哪怕是一片瓦也是要讲究的。

石雕门楼的祠堂,有巷口前的大祖公祠“源远堂”、起哲公祠“孝思堂”,有大祖巷的仁公家祠“报本堂”,有石柱巷的升壮公祠“笃庆堂”,有大巷的岁魁公祠“敦本堂”与大觐公祠“延庆堂”,还有大埕的孝友堂与五联巷的善继堂,等等。这是博社乡具有明清建筑艺术风格的祠宇,也是博社乡人经历一个年代的见证。可在最近几年,源远堂、报本堂、孝思堂、孝友堂等几座被改建的祠宇,已失去了昔日古朴的精华。大多人都说,老的旧的祠堂有什么价值,还是新的好,于是旧祠宇被推毁,改建为新的祠宇,甚至旧石雕不要了,旧木雕也不要了。

幸好笔者先祖祠宇——岁魁公祠“敦本堂”,没随流而改建,现保存古香古色的风格,维持原貌。岁魁公祠,是我先祖蔡鸿猷于清嘉庆庚辰年花月建好的一座祠宇。蔡鸿猷,字升经,是清乾隆五十四年己酉科岁贡蔡兆盛长子,与儒林郎州司马蔡士立、岁进士蔡国斌、皇恩宠赐蔡升隆成为博社乡四大富翁。他生于清乾隆甲辰年,少年聪惠,受到族众好评,乐于善事,善于经营,建有数座油园、糖间、米店、谷仓、马厮,又有数百亩良田雇人种植,祖屋有大巷数座(畴祖祠“受禄堂”后第三座至后山福德祠大石前)、新厝内、油园、后井仔、红螺窟沟一带。无奈的是我祖父那一代人(振字辈有四十多人),好多人不继承祖训,忘了上代人的勤俭,竟然不务正业,惹上抽大烟,把先祖的基业变卖、转让,买大烟……这样,蔡鸿猷所创立的基业就在他儿孙中逐渐没有了。想到这些,作为他六世孙的我,只能在哀叹中对上一代人的惋惜,但我会谨记祖父那一代人不堪回首的教训,不忘先祖祖训,会教育好自己的下一代,为家族的崛起而奋斗,为和谐的社会出一份力。

走进博社乡,祠堂随处可见。要是有雅兴寻找这么多的祠堂,你将会被明清时代的建筑艺术风格所惊叹,无论石刻还是木雕,栩栩如生,都体现了一个时代的特征。博社乡,将会为你上一节有关祠堂的古文化课,让你受益匪浅。

QR:扫一扫手机浏览

扫一扫分享该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