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正文内容

谈古说今话东海

陆丰政协网: www.lfszx.gov.cn 发布时间:2017-08-02 发布者:liang 字体: | |

吴志跃

陆丰市政府所在地东海镇,这个地名很有趣:概念浩大,易记。据新编《陆丰县志》(大事记)记载,“北宋熙宁二年(1069),推行王安石‘募兵制’新法,海丰县改‘里’为‘都保’,设有坊廓、石帆、吉康、兴贤、石塘、锦锡、杨安、龙溪8个都保。东海滘地处海丰县坊廓都。是时,邑内新设东海滘、南塘、菟尾(博美)、河田等集市。”可见“东海”这一地名已叫了近千年!从东海滘、东海墟,再到东海镇,千年如是都叫“东海”。“滘”是指水相通的地方,“墟”是集市,“镇”,除作为县一级以下的行政单位外,还有军事上重要的地方的意义。清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陆丰置县,县城就一直在东海镇。外地人对东海还有一个普遍的认识,就是商贸古镇,粤东重镇。

东海的地理特征:一河两岸,风光秀丽

沿河聚居,是先民的聪明选择。依山傍河,一来有利农耕,二来有利水运交通。东海能成为墟镇,应该说是得益于这条河。改革开放前,东海基本上保留千百年来的历史面貌,居民点很少,旧墟就是城内、迎仙街、油槎街、六社,下街仔等一些民居,而且象下街仔、鱼街妈周边就是田洋,迎仙街下段叫半畔街,原因是街的一边是七星池,即大大小小相连的七个水池。新墟算是比较热闹的,有大街、马街,大铺内、新围、上围、金钗社、保昌寨、真君社、神农社、彩珠、广隆、藏兴、我安、三六九墟等等,大都是沿河摆开。穿城河段绕个弯,居民点也随着绕弯分布。因此,东海这个小城镇是没有中轴线的,只有一条从东南马街尾方向进来的公路,穿过马街、大街,过迎仙桥、迎仙街,然后经油槎街巷头,经六社,连厝围在城北上广汕公路。因有螺河穿城而过,两岸绿树成荫,因此,东海很美丽!

以河为界,将河的北面叫旧墟,河的南面叫新墟。这一叫法始于何时不清楚,但直至现在东海人都这样叫。这为研究东海镇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提供了一个铁证:先在河北这边形成集市,过了一段时间才在河南一边产生新的集市。但河北旧墟能作为集市的地方是唯一的且面积很小。解放初期,旧墟仅有迎仙街、下街仔和迎仙桥头这三个地方相交汇的区域有商铺。油槎街尽管名字叫“街”,其实是祠堂和民居,没有商业铺面。称城内的那片地方民居巷道很窄,也不适宜商业活动。除此以外,就没有成片的可作墟集的地方。因此,笔者分析,旧墟的墟址主要是在县衙门口,就是衙门前官道两侧,以及与官道相连的迎仙街、下街仔街头。但墟日,接纳四乡六里农民投墟交易的中心舞台应该在县衙门前迎仙桥下的河边沙滩中。只有这片无边无际的河滩才能容得下墟日的货物和人流。而且有些货物、人流是靠船运来的。就近开市也就理顺成章了。

新墟,顾名思义是在旧墟之后新开张的墟集。新墟可开墟的地方很多,从留传下来的地名:三六九墟、二五八墟、前墟、后墟、墟仔等等都可知历史上这些地方都曾作过墟集。

两次受挫的城镇改造

热爱家乡、建设家乡是历代乡贤的夙愿。在历史上,东海除一九七九年拆剪大街、马街这次成功的旧城改造之外,还有两次受挫的改建方案,一次是一九九年底的新大街改造,这次改造是十五年前的事,很多人都知道;另一次是六十多年前,邹海山任陆丰县县长时制订的宏伟蓝图,可惜胎死腹中。邹海山是解放初任陆丰县长,他当年的建设指导思想是东海作为县城,必须有一条主轴,有一个繁华的十字街头。他计划从大铺内街向东,拆剪至藏兴街、

龙须巷、月眉町到龙山中学门前,使龙山中学门口有一条笔直的大街。希望这条新修的东西走向的大街与现有南北走向的大街在大铺内街头交叉,形成十字街头,再通过大铺内街通到真君庙(大帝)。以此作为东海城区的主轴,全长约800米。这在六十年前是很有建设性的!可惜因打击地方主义,邹海山离任,这一建设方案胎死腹中。

一九九九年底的新大街建设,一是为了改造旧城区,二是改善陆城的路道交通状况,计划从广汕公路边新厝村新开一个路口,经新厝村、油槎,迎仙街,过迎仙桥、大街、土笼街、长池,与环城路相接。路宽四十米,全长近二公里。也是希望这条新修的大街作为陆城的主轴。当年新厝村拆了180多米,迎仙街头拆了110米,土笼街头拆了160米,长池拆了近百米。看着是成功在即,一个崭新的陆城就在眼前。时近春节,农历十二月廿九,陆丰市委书记陈荣宗还到被折迁户家中慰问,春节后的续建工作也有条不紊的准备着。没想到春节刚过,陈荣宗书记离任,这一工程无可奈何的下马。一放就是十五年!十五年来,东海的建设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市政府迁址行政新区,城西、城南建设步伐加快,半途中止的新大街建设成了淡忘的历史。

东海二次城镇改造夭折,是很遗憾的!未能改变千年如是的旧城格局,市区只有半截算是象样的人民路,随着人口增多,特别是车辆增多,市内交通很成问题,除了南、北堤两条河边大道之外,新、旧墟老城区基本不能通车;因路道、排污、通风、采光等问题得不到改善,旧城区大面积老房屋闲置。一座占地上千平方米,三进两天井,以前居住上百人的庭院,现在仅留一、二个老人在那里守管门户。俗话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历史没有如果和假设,历史也不可能重来。笔者认为,对历史上致力于家乡建设的乡贤,不论成功与否,除了致以崇高的敬意外,什么都不用说。可以安慰的是,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祸祸福福谁也说不清。这些年来建设重点转移到城西、城南,全长十公里,贯穿东海全境的东海大道已成了城区建设主轴的雏形。比六十年前的800米和十五年前的2公里的城市中心轴大得多,发展前景也更辉煌!

东海旧城改造是一幅未上色的画,需要全镇人民用爱心和智慧来共同描绘

笔者十五年前曾参加新大街建设,十五年来从未停止过对这一话题的思考。观点一:土地为不可再生资源,新区建设用地紧张,而近二个平方公里的旧城区大部分在闲置,至少是利用率很低,很可惜!改造旧城区,建设美好家园是早晚的事。观点二:经济收入水平处于中下层的群众还需要在旧城区居住,这一群体占大多数。改造旧城区是造福民生的好事;观点三:十五年前的《拆迁条例》已不适用于今日或者将来的旧城区改建。能否在市场经济的新理念中找到一条群众、政府、社会三赢的改造方式?这是考验全镇乡贤的智慧;观点四:新大街建设已没有承担城市主轴的任务,可否采取“联珠式”的建设方案,即以原规划为基础,路道走向可作适当调整,避开有人文历史价值的古建筑和拆建代价高的高层建筑,在全长二公里的范围内,因地制宜建设若干个商住小区。只要小区门前能通车,小区的纵深是不受限制的,这样,旧城区一些破旧,包括低层建筑的旧民居都能参与开发。达到搬活旧城区闲置土地的目的。这样的建设用地投资就算比新区征地高,也是有意义的。且十五年前拆开的四个路段,合计总长近600米(占整条街道的三分之一),面积2万多平方米的土地能有效的利用。未拆建的民居中,产权人以地参与建设,旧厝换新房。既减少投资成本,又保证了部分销路,这是双赢的,建设成功,东海将更美丽。

QR:扫一扫手机浏览

扫一扫分享该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