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正文内容

古老而又新生的海陆丰影戏

陆丰政协网: www.lfszx.gov.cn 发布时间:2017-01-19 发布者: 字体: | |

陈荣宗 陈守继

皮影戏,闽南语系地区亦称皮猴戏,它以兽皮雕镂的影人,借灯光显影于屏幕(旧称影窗)来表演故事,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中国影戏素有北路、南路之分,海陆丰影戏是南路影戏的一支。建国前近二百年,它的艺人都是农民,班社都是农民组建,活动区域主要在现在的陆丰县境东南方圆不足百里的农村,从未跨州越府。建国后,在共产党的领导下,锐意改革,不断推陈出新,渐渐为四方所瞩目。最近十多年,陆丰县皮影戏剧团曾四度上北京演出,其中一次在1984年,是应中央文化部之邀,与上海芭蕾舞剧院、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等十个文艺团体作国庆三十五周年的献礼演出。1987年,它又带着广东人民的友好情意到日本国兵库县,参加广东省、兵库县建立友好省县五周年的庆祝活动,从此,海陆丰影戏达本来仅仅是几十万农民的艺术,不仅在国内,而且在国外也享有声誉。

海陆丰有正字戏、西秦戏、白字戏等剧种,各剧种的戏班在一块演出,都要在皮影戏开鼓以后,才先后开鼓。尊皮影戏为大,这是历史形成的惯例。考诸史籍,它产生在南戏和元杂剧之前,确实历史久远。一说它起源于西汉。明高承《事物纪原》说;“汉武帝因李夫人死,思之不置,齐人少翁称有术能致之,夜设帐,帝坐他帐望之,仿佛见夫人之像,由是后有影戏。”早在北宋,影戏在汴京已经流行。宋·耐得翁《都城纪胜》记述:“凡皮影乃京师人初以素纸雕镞……,大抵真假参半,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与以丑貌。盖亦寓褒贬于市俗之眼也。”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述到汴京瓦肆的各种表演技艺时说:“董十五、赵七、曹保义、朱婆儿、没困陀、风僧哥、俎六姐影戏,丁义、搜吉等弄乔影戏。”北宋灭亡,文物衣冠南渡,影戏的活动中心转移到临安(即杭州)。临安不仅出现了许多名艺人,如周密《武林旧事》所记载的“贾镇,贾雄、尚保义、三贾(贾伟、贾仪、贾佑)、三伏(伏大、伏二、伏三)、沈显、陈松、马俊、马进、王三叠(升)、朱佑、蔡咨、张七、周端、郭真、李二娘(队戏)。王润卿(女流)、黑妈妈”,还有影戏艺人的组织——绘革社。闷、浙相邻。闽南的泉州是当时东方的第一大港,水路与临安、温州往来频繁,南宋的“南外宗正司”又迁来泉州,在这里居住的宗室,开初三百多人,后增至三千多人。相传影戏就是由浙江传至闽南,宋末又由闽南移民带到现在的海陆丰地区。到了明代,影戏在现在的海陆丰地区已经颇为盛行,而且由于每个班社只有三几个人,道具便于携带,很早便深入农村。年代不详的手抄残本《碣石卫志·民俗卷五》记载,嘉靖时,“穷乡僻壤,地瘠民贫,每厢神诞,多聘木头戏、皮影戏,盖其戏金每夜仅三、二两白银,殷富人家喜庆寿诞,亦乐雇入庭院,以待亲朋宾客而添热闹者”万历十七年前后,闽南漳浦县陈天隐,偕其父辈、祖辈三代移居海丰县坊廓都将军池村(今属陆丰县博美镇),后子孙繁衍,遍住于博美镇内湖、麻竹坑等村。该族的皮影戏班,历史悠久,据其族人陈维尧先生(熟悉地方史)说,它是祖先移民时带来的。由此看来,到了明代末期,农村已经有了影戏的班社。满清入主中原以后,影戏继续在农村盛行。清朝晚期,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白莲教揭竿起义,斗争遍及川、楚、陕、豫、甘等省,朝廷认为这是各地的影戏艺人所施的“撒豆成兵”妖法,指控他们是“悬灯匪”,疯狂残杀,使影戏遭刊空前大劫,但僻处海陆丰的影戏不仅未受波及,班社还逐渐增至二十多个左右。民国初年,产生了陈乃月等著名艺人。乃月是博美镇崔坡村人,在影戏界中有“功夫真本”,任考不倒之誉。本世纪三、四十年代,南塘镇环林村卓勤和南塘圩蔡强等艺人也名盛于世。但自1937年日寇侵华,尤其是1943年大饥荒,卓勤等好些艺人饿死,影戏逐日渐式微,到建国前,只剩下两个活动不经常的班社。

海陆丰影戏虽然来自闽南,但影人、影景部分购自潮州,艺术上接受了潮州影戏的许多影响。潮州影戏,据说清代曾与河北省的滦州影戏齐名。《韭庵笔记》说:“潮郡纸影也佳,眉目毕现”。《说诀》卷十三载,“潮人最尚纸影……,舞蹈应节,较之鬼儡更觉幽雅可观”。海陆丰影戏的影人造型和表演等,不同程度的具有潮州影戏的特点。海陆丰影戏每到一个地方演出,在开台例戏《搬仙》之后,要由一个定名为“大头坎”的角色,念一段顺口溜。“大头坎”造型奇特,他的头颅很大,前额很突出,后脑拖一条发辫,着马褂,作绅士打扮。顺口溜以当地的乡规乡约为内容,如禁止偷斩甘蔗,禁止牲畜糟塌庄稼之类。表演滑稽,语多诙谐。这个特殊的节目,未见于闽南影戏和潮州影戏,当是本地艺人的创造。海陆丰影戏艺术遗产相当可观,建国前演天光戏,剧目可以一连演七十五个夜晚,可惜不少已经失传,现在知名者,计有:四大连戏、:《高文举连》、《祝英台连》、《秦雪梅连》、《吕碧英连》;还有《三十六变》、《九头怪》、《收鲤鱼精》、《李彦贵卖水》、《火焰山》、《波月洞》、《石猴出世》、《罗衫记》、《乌鸦记》、《斐中庆》、《曾二娘割股》、《赵四姐下凡》、《卢雄逼债》、《杨果通》、《杜十娘》、《毛瑞凤》、《吕蒙正》、《程婴救孤儿》、《洪芝奇》、《萧光祖》、《王双福》、《秦大犹》、《金钗记》、《何立德》、《马清秀》、《桃花过渡》、《张碧英》等。唱腔称白字曲,以福佬方言(属闽南语系)演唱。唱腔结构为曲牌联缀体,常常运用滚唱、滚白。曲牌名称大多遗侏,知名者只有[四朝元]、[下山虎]、[驻云飞]、[锁南枝]、[红纳袄]等。唱腔中也有一些民歌小调,但其主体是正字戏大板曲的“易语而歌”。它行腔高亢,具有一唱众和的特点。拉腔唱“啊咿暧”。《高文举》中王金真的“历路曲”,拉腔特别长,有“十八嗳”之说。间奏采用民间音乐的“弦诗”;武打戏的伴奏还采用正字戏的昆牌子。乐器分文畔、武畔。文畔用响弦、椰胡、大吹、三吹;武畔用鼓、锣、钹。唱腔音乐与白字戏相同,但更加古朴、丰富。建国初期,艺人卓幼儿、蔡娘仔曾应邀到海丰县白字戏剧团传授。影人、影景以牛皮(也曾用猪皮)制作,影人高约六寸,五官轮廓分明,四肢比例与真人相仿,造型贴近生活。与秦晋影戏、滦州影戏的人体各部分比例高度夸张,五官轮廊不尽分明的造型,显著不同。制作方法也与北路影戏的雕镂有别,它是堑刀、雕刀并用。一般来说,是先用堑刀凿出轮廓,后用雕刀修饰。凡是从潮州购买的,精雕细刻,工巧雅致,同北路影戏的影人一样具有独立的欣赏价值;凡自己制作的,线条粗犷,修饰不足,但比较耐用。最具特色的是旦角的构造,两臂悉用布帛制成,这较之北路影戏,虽然没了肘关节,却能使动作柔和而又多变。影窗长四尺,宽不足三尺,以杉木或者毛竹作窗框,中糊白纸或者罩上白布。光源初以大碗装上桐油或煤油点灯,后改用汽灯。汽灯的采用,提高了影象的清晰度。表演有“生对眉,旦对脐,净对肩”的动作规范。往往一至二个人要包演全台角色,刚刚捏着鼻子以假嗓唱花旦,马上,又要粗着喉咙唱鸟净;装正人君子说教之后,立即要做小丑用口白逗笑。要手与口并用,配合默契,表现生,旦、净、丑等七个角色的不同的艺术特点,表现出剧中人的不同性格。一般而言,家庭婚姻题材的剧目,如《高文举》、《祝英台》等,以唱取胜,做工比较细致;《三十六变》、《九头怪》等,表演粗犷、夸张,擅于变幻:上天入地、出没自然,腾云驾雾,全无障碍,说变蜈蚣,刹地蜈蚣蠕动,说变雄鹰,雄鹰忽地飞翔……。总而言之,海陆丰影戏是南路影戏中艺术蕴藏比较丰富而又颇具特色的一支。

建国后,影戏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1957年,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指引下,陆丰皮影剧团遂告成立。这是海陆丰影戏唯一的专业剧团。从此以后,虽然间或有个把业余的影戏班社在农闲时节活动,但影响很小;这个剧团的盛衰,实际上便是整个海陆丰影戏的盛衰。它从组建开始,在将近十年的时间内,虽然艺术骨干都是农村艺人,还是整理出《波月洞》、《赵四姐下凡》、《三十六变》等比较优秀的传统剧目;改编出《红军桥》、《集体有余》等几个现代题村的剧目、并对唱腔、表演、造型设计等,作了改革的尝试,演出质量获得了显著的提高。然而,还是赶不上改革发展的形势,跟不上欣赏水平已经大大提高的观众的需要。它虽然已经从农村走上县城,走到韶关、茂名、梧州等城市,但即使在一向是演出基地的农村,观众的反响也日见冷淡,在城市有时甚至因为上座率太低而不得不停演。这个剧团1966年11月,由于文化革命而遭解散。1975年4月恢复建制。它的艺术获得飞跃发展,跨入黄金时代,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陆丰县委、县政府加强了对该团的领导,派进新文艺工作者担任编剧、导演、作曲、美工,招收并培养了一批艺术素质较好的年轻演员,省文化厅派来艺术家林琨、蔡怡文,黄伟强作具体指导,全团成员又分批前往长沙,向湖南省木偶皮影剧团的影戏艺人学习经验,整个剧团的艺术力量式大优于以前。但是,要使曾长期处于农村,基本上保持着几百年以前那种简朴的影戏,立身于今天的社会主义艺术之林,除非进行改革,别无出路。如何改革呢?小修小改显然不能解决问题,只有大刀阔斧才能开拓新的局面。经过反复论证,首先来一个服务对象的重点转移,即把为成年人演出转变做重点为少年儿童演出。在海陆丰影戏史上,这是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决策。作出这个决策是具有历史和现实的依据的。过去几百年,影戏虽然是为成年人演的,但最活跃的观众一直是少年儿童。《武林旧事》说:“……或戏于小楼,以人为大影戏,儿童喧呼,终夕不绝”。张来《明道杂志》说:“京师有宦家子,少孤……弄影戏,每弄至斩关羽,辄答答泣下,属弄者且缓之”古代的笔记提到少年儿童喜欢影戏的不止上述两则。山西省孝义县新城东北侧曾发现北宋古墓壁画,壁画中儿童在草坪上吹唢呐玩皮影的场面,更说明影戏和少年儿童的亲密关系。在海陆丰,情况尤其如是。四、五十年前,不少乡村圩集,儿童很喜欢自己动手弄影戏:以长木凳作窗框,糊上白纸权当影窗。用薄的纸板雕刻或剪成各种人形、兽形,点上两、三支蜡烛,便弄起来,弄者观者都嬉嬉然不亦乐乎。在传说中,甚至把影戏的产生,也说成是儿童的创造:雷万青儿时,母病,常越过倒塌的隔墙到邻居的梨园剪梨叶弄影,借着日光的照射,影子投入母亲的卧室。母亲看着看着,病情日减,健康很快恢复。消息传开,邻里年少争相同他弄影子玩。他们愈弄愈妙,唐玄宗便把他们叫到长安表演。影戏由此产生。雷万青也被后世尊为戏神。从现实看,戏曲、话剧、歌舞等日见繁荣电影在广大的城乡渐渐普及,电视、复盖面很快的扩大,而它们的节目大都是面向成年人的。偌大的广东省没有一个主要为少年儿童演出的文艺团体,更别说海陆丰了。而影戏这种平面的傀儡艺术,虽然比较简单,它没有表情,难以做出高难动作,但它擅演具有趣味性的神话剧、童话剧,特别擅演以动物为角色的剧目。它的“比较简单”,适合少年儿童的接受能力,它的趣味性,为少年儿童所喜爱。少年儿童是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接班人,他们的健康成长,很需要革命文艺的熏陶,在这一点上,影戏正好发挥它的作用。决策定了之后,便紧锣密鼓开展全面的艺术改革。根据少年儿童富有想象等特点、根据他们的审美要求,剧目都选用童话剧、神话居、儿童剧。选用的剧本要求既线索单纯又情节起伏曲折、进展快。要求动作性强,没有唱念或者唱念不多,并且很富有情趣。不再象过去那样与戏曲剧本雷同,能够为影戏艺术的扬长避短提供个比较好的基础。造型不再行当化,不再是生、旦、净,丑等十几个类型化的人物造型,演千百个角色,而是从典型化的要求出发,根据角色的不同个性,进行不同的设计。这个戏的造型跟哪个戏的造型不同,这一个角色的造型跟哪一个不同。即使同一个角色,由于年龄,身份等的变化,造型也有所差别,如孙悟空,刚刚出世的石猴、龙宫借宝的猴王和皈依佛门的悟空,看得出三个造型是一个人物,但又有差别:野性是石猴,比猴王大,猴王比悟空大;成熟程度是悟空比猴王高,猴王又比石猴高。影景除了沿用,发展过去的牛皮景,还增加布景和幻灯景。由于这三种影景配合使用,在平面的影窗上映出来的景物,远近层次分明,具有立体感,表演大大不同于过去。过去的影人口不能张闭眼睛不能转动,全身不少关节僵硬,走路双脚拖地而过。由于操纵杆由三支增加到五支.身上安装机关以及制作上其它的改进,特别是演员操纵技巧的提高,不仅消除了过去的弱点,还可以模拟人的许多复杂的身段和动作,如推板车、翻筋斗、游泳、柔软体操等都摸拟得维妙维肖。表现力的提高使表演开始出现许多舞蹈。《战恶鲨》中,两个孩子放风筝,随着风筝的升起,随着它的时低时高,随着它翻筋斗飘向远处,随着它飞回来一动不动地停在空中,突然又接着急翻几个筋斗,而后带着断线疾飞而逝,两个孩子踩着音乐轻快的节奏,变化着各种舞姿和步伐,变化着与风筝组成的各种图形、表现了欢乐、忧虑、惊喜,焦急;表现了天真烂漫。象这样生动的舞蹈,旧时的影戏是不可能出现的。表现力的提高,也促使哑剧的产生。《龟兔赛跑》便是一个哑剧,它完全以身段和动作来表现情节,刻划了小白兔和乌龟两个迥然不同的性格。全剧舞蹈性强,生动活泼。如果在过去,要用影戏演出哑剧,那是不可想象的。音乐革新的步子也迈得大。除了改编的传统剧目,如《三调芭蕉扇》、《白蛇传》等,采用经改造的传统唱腔以外,其它剧目大多以海陆丰民间音乐作素材来改编创作,如《战恶鲨》采用渔歌、《鸡与蛇》采用钱鼓舞曲、《龙宫借宝》采用正字戏音乐……,还有少数剧目,如《龟兔赛跑》等采用现代音乐,这么做,既继承了传统,又丰富多彩,很具地方特色。乐器除沿用传统乐器,增加二胡、扬琴、三弦、琵琶、笛子、大提琴和黑管等。影影是一门艺木,但它需要许多技木、设备。技术和设备必须跟上艺术改革的需要。由于影院大多有一千以上的座位,在广场演出,观众更多,所以,影人加大了两倍以上,屏幕也扩到长4米,宽2.8米。原来屏幕框架笨重、装卸困难,又不便于布景紧贴着屏幕升降,不便于安装演出要用的机关,因此把它改为铝管架。影戏以影演戏,如果影象模糊,便谈不上有好的效果。如何使适量的灯光均匀地投射到屏幕,如何使投射的范围恰到好处,能够十分清晰的显现出影人、影景的影子。同时,又能够避免演员的影子投到屏幕上,经过多次的试验,特制三只“灯斗”,每只“灯斗”装上4至6支日光管,并为它们选择了最佳的方位――最佳的高度,与屏幕最佳的距离以及朝向屏幕的最佳角度,终于使显影达到预期的效果。影戏剧团规模小,演出一般不带乐队,加以演出中狼嚎牛吼之类的音响偏多,对于音响设备的要求就比较高。音响设备经添置、改装,也与演出要求相适应。该团从恢复建制起,到1982年止,创作和改编的剧目,除上面提到的以外,还有《神笛》、《张羽煮海》、《哪咤闹海》、《青蛇传》、《嫦娥奔月》、《樊梨花》、《红孩儿》等;移植的剧目,有《学雷锋》、《龟与鹤》、《斥妖婆》、《两朋友》、《乌鸦与狐狸》、《采蘑菇》、《贪心的猴弟弟》、《差不多》等。演出令人耳目一新,受到省内外观众和专家的热情赞誉。1977年,《三调芭蕉扇》和《龟与鹤》等一台剧目,在汕头市连演一个月,每日三场,场场爆满;在潮州市连演二十日,每日四场,全部满座。在此之前,《战恶鲨》一剧,由省文化局推荐,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全国木偶、皮影戏调演。1982年,经中央文化部选拔,《龟兔赛跑》和《鸡与蛇》两个剧目又上北京参加全国木偶、皮影戏观摩演出。在观摩演出中,它们双双获得了观摩大会仅设的一项奖励——演出奖。观摩大会期间,从优秀剧目中挑选一台戏,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等演出,这两个剧目又双双上选。一个小小的县剧团,在不够七年的时间内,两度上京并获奖,这在国内是不多见的。《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广东画报》、《汕头日报》以及香港《大公报》等,或者著文或者著文并加剧照,纷纷予以赞扬。成绩是很可观的。而它的取得,首先是由于服务对象的重点转移。林琨同志认为这种重点转移具有普遍意义,所以把它概括为“儿童为主,老少咸宜”这么一句话,在全国性的有关影戏的会议上,以中国剧协理事、中国木偶皮影艺术学会副主席的身份,多次的郑重的提出来。到1982年,这一有关影戏前途的提法,受到国内影剧界的普遍重视。

如何使海陆丰影戏的艺术更上一层楼,也就是说如何更有效的做到“儿童为主,老少咸宜”,开拓更广阔的发展前景?1983年,请来中国木偶皮影艺术学会主席、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导演虞哲光。由他和林琨作指导,进一步开展艺术改革。如果说过去的艺术改革是着重吸取、消化湖南省木偶皮影戏剧团等兄弟剧团的先进艺术经验,这以后则重点放在开拓、创新、务使海陆丰影戏具有鲜明的独特的艺术光彩。经过将近两年的努力,终于拿出一台别开生面的剧目,这台剧目包括新创作的《鸡斗》、《哭塔》、《飞天》和重新加工的《龟与鹤》、《龟兔赛跑》、《乌鸦与狐狸》等。这台剧目在舞台美术和表演等方面,获得了新的突破。它运用多种多样的绘画形式:《鸡斗》采用中国画中的意笔画,《龟与鹤》采用中国画中的工笔画,《飞天》采用敦煌壁画,《龟兔赛跑》采用卡通画,《哭塔》采用传统影戏那种近似剪纸的形式。由于精心绘制,各种绘画尤其是中国画效甚佳。每一个场面都象一幅活动的国画,《鸡斗》的开头和结尾,还以讲究的书法分别写上剧目和剧团的名称,并加画艺术印章,简直可以混真;《龟与鹤》采用扇形幕,场面还好象扇画。一台戏的舞台美术,以民族形式为主,多彩多姿,这在国内当属首创。在表演上,一方面是大胆尝试,把细腻和夸张这两种传统表演,加以揉合、发展。《哭塔》中,白素贞做出了过去旦角所不能做的许多美妙的身段,她还利用手中的铁链和头上的散发,做出了过去不能做的难度较高的动作。当她和儿子梦蛟相抱而哭,肩膀微微颤动,胸部的影子时虚时实,啜泣的形状维妙维肖。而剧中象征封建势力的塔神,高大有如一座山峰,他托起梦蛟轻轻一掷,便把梦蛟掷到看不见的地方。当他向白素贞进逼,就象一座大山压去。细赋和夸张两种表演比较成功的统一在同一个戏中,这是南路影戏传统艺术新的发展。另一方面是正面影人的成功运用。自古以来,影人都是侧面的。1982年以前,在《哪咤闹海》中曾经试用正面影人,但只是在哪咤出世后在大莲花中舞蹈那一小段,而且动作简单。而《飞天》中那个弹琵琶的乐仙是主角,她有许多舞蹈动作,还要反弹琵琶,用正面影人来完成这些难度高的表演,极不容易,而这个戏的精彩场面,却都是用正面影人表演的。这一台从内容到形式都经过精工雕琢的剧目,在国内产生了颇大的影响。1984年,应文化部之邀,上北京参加国庆三十五周年的献礼演出,这次献礼演出,是从全国戏曲、歌舞、芭蕾、木偶戏等各类表演艺术形式中各选上一个剧团上京,重要性超过了参加全国性的汇演。从九月二十七日至十月十一日。先后在前门小剧场和中国少年活动中心等地共演出十场,其中,十日下午一场,是中国戏居家协会、中国木偶皮影艺术学会组织的专场,出席观看的有文化部副部长周巍峙、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曾生,著名戏剧家、文化部前副部长吴雪、交通部副部长曾直、中国剧协书记刘开宇以及首都戏剧家、艺术家近一百多人。十一日下午,在东四八条中国剧协会议室,中国剧协和中国木偶皮影艺术学会专门为这一场演出举行座谈会。座谈会由刘开宇主持。有二十多位戏剧家、艺术家出席。吴雪同志当时有其它的事待办,还挤时间赶来作长篇发言。这一专场演出,反响热烈,领导同志和专家的评价都很高。周巍峙同志看完戏说;“演得很好,有出新。”吴雪同志在座谈会上的发言热情洋溢。他说:“你们陆丰皮影剧团不仅保存传统,在发展和创新上也做出很大成绩。你们的戏,小孩子看了欢喜,大人看了也是一种艺术享受。《飞天》太好看了,很美,有意思,电影也代替不了这种皮影艺术。《龟免赛跑》……思想性和艺术性都不错。看那个《哭塔》,我很激动。对于《白蛇传》,我们都熟悉了,原来以为没有什么可看的,可这个《哭塔》出了新意。……不说教,而是以形象打动人。白素贞和梦蛟母子抱着的时候,比人来演更加感人。“文艺界知名人士丁波、李钦、林涵表等也都交口称赞。这一次的赴京演出,大大提高了海陆丰影戏在国内的知名度。引起各级文化主管部门进一步的重视。1987年,是陆丰皮影剧团更加不平凡的一年。十月,第四度上北京,以《鸡斗》一剧,参加中国第一届艺术节,在全国各种名花荟萃之中,海陆丰影戏也吐出独特的芬芳。尤其难忘的是九月,广东省人民政府组织访问日本代表团,前往日本兵库县参加广东省、兵库县建立友好省县五周年纪念活动,在当时国内尚没有一个县级剧团去外国演出的情况下,指派陆丰皮影剧团体为访问团的一个组成部分,前往日本演出。九月二日,陆丰皮影剧团跟随访问团其他同志从香港飞往日本大阪,而后从大阪乘车抵达兵库县首府神户。九月三日晚,出席兵库县知事贝原俊民为访问团举行的欢迎宴会。此后该剧团单独活动。从四日到七日,先后在兵库县的神户、小野、但马和丹波演出,每日一场,共演出四场。为了让语言不同的日本观众能够欣赏,挑选了以哑剧为主的《飞天》、《鸡斗》、《两朋友》、《龟与鹤》、《乌鸦与狐狸》等六个剧目。演出效果之好,出乎意外。四场戏场场爆满,观众时而叫好,时而鼓掌,反响热烈。四日下午,在神户首演,兵库县生活文化部部长林五和夫、文化课课长北浦义久和当地文艺界许多名流出席观看。演出结束后,林五和夫等一群日本朋友涌上台来,热烈祝贺首演成功。当晚,日本国家电视台等五家电视台播送部分演出实况。第二日,《产经新闻》、《朝日新闻》、《神户新闻》、《每日新闻》等多家日报报道首演成功的消息,并分别刊登《飞天》、《两朋友》的剧照。他们称赞影人“雕刻精巧,色彩鲜艳”、“表演细致、生动”、“技艺不凡、音乐动听”。在小野等地演出,也都受到当地政府、议会首脑和文化界人士的好评。小野市市长说:“日本也保留了许多传统艺术,但是今天的年轻人不高兴看了。你们传统的皮影艺术,经过革新,在日本演出也受到这么热烈的欢迎,确实值得祝贺。”七日晚,离开兵库,住于大阪。在这回国前夕,全团同志到我国驻大阪领事馆汇报,林领事说: “据我们了解的情况,你们的任务完成得很好,我为你们的成绩感到高兴。”

社会是不断发展的,艺术也是不断发展的。不断的改革,不断的推陈出新,已经使海陆丰影戏获得新的生命,在未来的日子里,也必将使它日臻完美,更出色的做到“儿童为主,老少咸宜”。

[附记:陆丰皮影剧团一行十九人,由邹佩阳(省文化厅办公室主任)、陈荣宗率领,今年7月3 1日上午应邀抵达香港,参加香港市政局主办的“国际综艺合家欢”的演出。参加本届“综艺合家欢”的有加拿大开心杂技团、美国难的是幻法团,香港中英剧团等;陆丰皮影剧团是来自国内唯一的剧团。抵港当日下午,举行记者招待会,邹佩阳、陈荣宗介绍陆丰皮影戏的历史情况和艺术成就,并回答了记者提出的许多有关皮影戏的问题。8月1日早上,邹佩阳、陈荣宗等应邀到香港翡翠电视台接受该台记者采访,采访现场在该台“香港早晨”专题节目中直播。2日、3日一连两晚在香港大会堂演出。4日晚在沙田大会堂演出。演出了《飞天》、《两朋友》、《乌鸦与狐狸》、《龟兔赛跑》、《东郭先生》、《哪咤闹海》、《龟与鹤》和《鸡斗》9个剧目。无论儿童、老人,还是中国人、外国人,每看完一个节目,都争先鼓掌,观众反响热烈。据大会堂经理说,从观众之多和情绪之高来看,演出效果比加拿大和美国的剧团都好由于该团早就饮誉海外,更由于这一次演出成功。香港《大公报》、《文汇报》、《新晚报》、《亚洲周刊》等十三家报刊,发表附有剧照的评价文章。香港的海陆丰同胞尤其高兴。6日晚,海陆丰同乡会设宴祝贺,7日中午,陈顺泉先生又宴请全体演职员,并即席表态,要捐赠港币50万元。资助该团发展。该团7日下午回到深圳,8日回县。]

QR:扫一扫手机浏览

扫一扫分享该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