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正文内容

略谈苏成、苏利

陆丰政协网: www.lfszx.gov.cn 发布时间:2017-01-19 发布者: 字体: | |

陈守继

海陆丰地区,历史上曾发生多次的农民起义。在这些起义中,明末清初的苏成、苏利颇不寻常。他们多年建立的基地不是在荒山野岭,而是在明初以后便是军事要塞的碣石卫,鼎盛时,兵员曾达一万余人;而且后来苏利的武装反抗迁界,其规模为国内其它地方所罕见,曾令朝野震动。在历史上,尤其是在海陆丰地区的历史上,这次起义的意义是不可低估的。然而,由于旧史家的偏见,史志中极少记载,因此,今日谈论它,不想简略也只得简略。

苏成,一说碣石人,一说甲子人,家庭穷苦,据说当过雇工。明朝末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席卷大河南北,他带领海车县坊廓都,石帆都的农民,渔民、盐民也揭竿而起。初时,力量尚小,陆地上未有固定的营寨,常游弋于海面。1644年(顺治元年),清兵入关,定鼎中原,但势力未及粤东。这时候,南方各省军民纷纷奋起反清勤王,碣石卫指挥张明珍却趁社会动荡,以卫诚为巢穴。反叛明朝,疯狂掠夺百姓财物。碣石除了一座卫城,还有一座百姓居住的石桥场土城,士庶便组织起来,据守土城,与之对峙。农历八月,张明珍一面围困土城,一面勾引惠来县贼寇林桁、林跃斗,从石帆都一路抢劫直至东海窖,气焰愈加嚣张。石桥场土城被围日久,城里士庶暗中派人出海向苏成求援。当时,适值张明珍在东海窖新遭败绩,兵员亏损,急欲补充力量,苏成便投其所好,佯装同他签盟合伙。八月廿五日晚,月黑天暗、乘其不备、率师登陆,一举把他击溃,而后,将他押解海丰县城,交明朝政府处置。苏成解救了碣石百姓以后,便以碣石作为义军的基地。1646年(顺治三年)农历二月,他发兵进攻甲子。张明珍曾勾引林桁等在石帆都作恶,此举当与消灰张明珍的余党有关。占领甲子以后,坊廓、石帆两都沿海都在他的控制之下。这一年冬天、清军从福建南下,进占潮州、惠州、而后攻入广州。海丰县大部地区入落清人之手。广州陷落以后,抗清义军在顺德、东莞、南海、新会、博罗,新安、恩平、阳春、高要、罗定、韶州、潮阳、惠州等地勃然兴起。面对着民族矛盾已经上升为主要矛盾,苏成早已出于民族大义,改变了反对明朝的立场;他把张明珍押解海丰县城,便是一个证明。这时候,当然投入这股巨大的抗清洪流。1646年(顺治四年)农历四月,他率师从碣石出发,以破竹之势,击溃捷胜的清军。七月,乘胜围攻海丰城。清朝首任知县阮士鹏,履任刚刚一个月,不敢出战,闭城顽守。围攻三日不下,眼看清将陈廷彬、高亮福的大批援兵赶到,便主动撤离;不久,又主动撤出捷胜。这一年,广东的抗清斗争虽然声势浩大,却多遭败绩,陈邦彦、张家玉、际子壮等义军首领先后牺牲,然而,它拖住了广东清军的全部兵力,使之不能向广西进犯,挽救了在广西的南明永历政权,支援了全国的抗清大局。苏成的出师捷胜、海城、是广东抗清斗争的一个组成部分,当然也有一份功劳。1648年(顺治五年)农历正月,苏成病故,其部将苏利继任义军首领。继任不久,广东抗清形势大大好转。清朝广东提督李成栋倒戈投明,永历政权很快拥有广西、广东、湖南,江西等几个省。以闽南的金门、厦门为基地的郑成功,势力也扩展到潮州、惠州的沿海。趁着有利形势,苏利于这一年的农历四月,挥师出征。他的矛头先指坎下。坎寨守将之间激烈争夺权力,他利用这一矛盾进行策反,促使守备李夔龙开城投降。他占领了坎下并收编了坎寨守军。一时军威大振,不久便攻下捷胜等地,牢牢地据有了杨安、金锡两都。1649年(顺治六年),清军先后在湖南、江西打败南明军队,翌年,又大举南下广东,广州陷落,南明在广东的主力被歼,广东重入清人之手,广东人民的抗清斗争从此传入低潮。苏利审时度势,由进攻转入防御。他构筑了不少防御工事,其中之一的坎钟山石城,距碣石约六十里,异常坚固,至今尚存残垒。他还设立作坊自我制枪剑,传说所制的“苏家剔”锐利无比。三面清兵,一面临海,他居然年复一年把坊廓等四都沿海这一块抗清地盘牢牢守住。l654、l655年间,抗清形势进一步恶化,南明饶将李定国,第三次从广西攻入广东,遭到清兵毁灭性的打击,抗清的失败成了定局,苏利要继续固守已经不可能了。1657年(顺治十四年)农历八月,“苏利……以广东悉平降,因以碣石总兵授之”(见乾隆《陆丰县志》)他的接受招抚是因为“广东悉平”,是迫于势而非出于心,所以,后来遂有起义抗迁的壮举。

旧史家出于封建统治阶级的立场,把苏成、苏利诬为“贼寇”,说他们茶毒百姓,是剥髓大害,但在旧史志中所摆出的“罪证”仅此一条,即苏利占有杨安、金锡两都以后,在那里“每民租一石抽去三斗,名曰官租。其差兵红头又加长耗索礼,业主岁收粮租十仅二、三”。这里的“业主”,指土地所有者:主要是指占有大量土地的地主阶级。从地主阶级的粮租中,拿大部分作抗清军响,即如真为旧志所说,拿了个百分之七十、八十、也无可厚非。对于劳苦大众,义军并没有盘剥;倘若有所盘剥,旧史家不会放过,当有一点具体的记载。民间有许多关于苏成、苏利的传说,没有一则是指责,全部都是称颂。有的说他们握的大权以后,对于当年曾在一起挨垄舂米的伙伴,仍然亲如兄弟。他们对待穷文士也不错。在后涌村附近围建土城时,由于一位穷秀才的要求,让城墙凹进去,不损害他家的祖坟。有的说有一年闹旱,百姓吃不饱,沙陂村的高三爷却囤责居奇,要趁凶年发大财,苏利狠狠地惩罚了这个恶棍。有的说,要参加义军的人太多,漫山追野,但他们不是有求必应,只挑选其中脑筋灵活的。更多的是赞扬他们足智多谋,作战英勇。虽然口碑不是史实,但反映了劳苦大众的爱憎。如果他们当时曾经损害群众,这批清一色都是称颂的传说,是不可能在民间产生和流传的。

苏成、苏利的义军。身处一条狭小的地带,坚持抗清斗争居然长达十三年。是的,群众拥戴,加以英勇善战,他们是有力量的。然而,曾经横扫中原的清军,倘若集中兵力而来,他们哪里是敌手?看来是清兵忙于对付其它大股的抗清力量,尤其是南明的军队。而苏成、苏利的义军在组织上是没有独立的,没有同其它抗清军队联成一气,他们又人数不多只有步兵没有骑兵,难以突入腹地,构成重大威胁。其次、碣石这个军事要塞,重要性在于海防,对于以骑兵打天下的清军,暂时还不是非争夺不可。所以、他们只部署小股兵力,阻遏义军的发展。很明显,苏成、苏利所以能够坚持斗争多年,大半是时势使然。后来,广东各地的抗清力量几乎消灭殆尽,清廷为什么又不发兵进攻,而是派使招抚呢?这是因为大兵压过去,义军可能远走金门投奔郑成功。郑成功是清廷的心腹大患,促使其力量增强,这是他们所绝对不愿意的。所以,不仅招抚,而且条件宽厚,封苏利为碣石水师总兵,不派兵进入他原来的控制地区,也没把义军改编。乾隆《陆丰县志》说:“碣石卫志载云:卫有强龙一百二十四步,直出海口,后当有佗嚣公孙述之流与国运相终始。明初花茂建造卫城,将此龙开断,云国末亦必有一强者霸此方二十年。自乙酉年八月二十五日苏成入踞碣石,至康熙三年八月十二日苏利授首,果应其言。”削除去迷信的鬼话,不难看出,乾隆《陆丰县志》把苏利投降后的七年和投降前的十三年,都当作割据一方的赵佗一类人物统治的时间,可见苏利担任水师总兵以后,不是一切都听命于朝廷。治军治民保持着一定的独立性。l662年(康熙元年),郑成功撒离闽南向台湾进军以后,彼此潜伏着的矛盾,便在迂界的问题上迅速激化,终于以刀枪相见。

1661年(顺治十八年)、清廷为了切断郑成功等抗清力量的物资供应来源,发布“迁界令”,命令从山东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五十里。康熙元年三月,“科、介二大人抵归善、海丰迁界”。他们“会同藩院、提院,勘立边界,竖旗订设墩台处所,遇溪河港汊,辐桩立栅”。当时,广东东起饶平,西至钦州,沿海廿四州县皆迁,惟独海丰沿海,由于苏利暗中抗命,居民未动。清廷命令,界外地区不准百姓居住,房屋全部拆毁,不准耕田、捕鱼,凡越出界外者立斩。而“海丰为邑,广裹数百里,皆溯海而居,民间擅渔、盐之利,借以温饱”(见明末、黄绅《石桥场土城记》)农业并不发达,而可耕之地又多在近海五十里之内,即界外地区。离海较远处,多高山绵亘,峻岭相接,可容人生息的地方狭窄,海丰如果迁界,其状必十分悲惨。苏利及其部属,父母兄妹都在这一带沿海,他们同这一带的百姓,一向有着血肉的关系,怎么忍心以刀枪相逼、使家乡变成荒野,使亲人流离失所,无以为生!本来,他的接受招抚,是受形势所迫,这时候,潜藏着的反清意识,便油然抬头。1668年(康熙二年)、“郭、华二六人勳县迁界”。“八月,石、伊二大人续定边界”。清廷对苏利连施压力。苏利不仅不予理睬,还放任军民“倒界淘、毁望墩”。1664年(康熙三年)农历四月,清廷“时以迁民窃出鱼盐,恐其仍通海舶”,下旨再内迁三十里。即已迁的百姓还要再迁,迁到距海八十里处。清政府深知苏利,难以就范,在此之前“王将军之兵,自潮至靖海;省会之兵此惠抵南塘”,“省会之兵”是主力,由广东总督、提督统率。二路大军对苏利形成坩形攻势,以武力追他屈服。然而,苏利不稍示弱,陈兵以对。他州别县已经一迁再迁,可他就是不动,就是要继续抗旨。清军没有立即进攻,一连几个月按兵不发。个中原因,未见记载。民间的传说是:他们恐怕苏利从海上逃跑,留下后患,所以派员潜入苏利军中策反,以期一网打尽。后来,奸细为苏利所执。清军看阴谋败露,决定发起进攻,苏利便来个以攻为守,抢先出击。这则传说或许可信。苏利出击的时间,是农历八月初旬,战场是从南塘一带摆开。他身先士卒,在强大的敌军中左冲右突,激战几昼夜之后,终因众寡悬殊而失败。十二日他中箭身亡,部下也大都壮烈牺牲。苏利抗迁虽然失败,但是功不可灭。他不仅把海丰沿海的迁界推迟了三年零五个月,而且,客观上使这一地区的复界大大提前。

迁界使广大群众遭受空前的痛苦,也损及清皇朝的利益。1668年(康熙七年),广东巡抚王来任上疏请求尽界。1669年(康熙八年),清廷下令允许康熙三年的迁界地区恢复原籍,即允许展界三十里,但康熙元年的迁界地区还属于界外。朝廷的命令,当然适用于海丰,但对于海丰来说,这一次的展界,实际上等于复界,即所有迁界地区都恢复原籍。证据之一是廖天佐的《迁图说》。廖天佐,明末清初时人。原籍甲子长期居住捷胜,苏利牺牲后他随海民内迁,后来把身经目睹的迁界惨状写成《迁图说》。他说:“三年迁,八年复”,说他自己是康熙八年冬回到捷胜的。证据之二,乾隆《陆丰县志》说碣石镇“康熙八年展界,设立驻镇总兵一员,统辖中、左、右三营……左营驻防甲子所”。总兵苗之秀,围建碣石城,工程浩大,动用大批民工。以界已经到了临海的捷胜、碣石,哪里还有界外地区,所以,海丰的展界即复界无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特殊的情况?是否是历史的误会呢?非也。康熙三年,清廷发布再内迁三十里的命令,是在农历四月,海丰沿海的迁界是开始于这一年的农历八月十三日,即在这一命令发布了四个月以后,因此它的迁界被纳入第二次内迁的范围。据《广东新语》记载,海丰迁界后,“离城仅里许”。倘若是两次内迁并作一次办,要由迁八十里,海丰县城应该处于界外。这是海丰只迁三十里的一个佐证。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清廷统一台湾之后,宣布废止“迁界令”。1684年(康熙二十四年)广东大吏正式布告通知,广东才全部复界。这就是说海丰的复界,比其它地区提前了十五年。事实明摆着,如果没有苏利抗迁,把海丰的迁界推迟,海丰的迁界远不止三十里,它复界的提前也是不可能的。海丰由于迁界时间短,受害的程度较轻,原界外地区,生产的恢复也就快得多。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清政府设立粤海关。粤海关设七处总口,其中之一,便是设在陆丰乌坎的乌坎总口。海丰腹地,丛山峻岭,土地贫瘠,如果不是沿海地区的生产已经恢复和发展,不会有许多对外贸易,也就不会有乌坎总口的设立。不难看出,苏利抗迁对以后海陆丰经济的发展也产生积极的影响。

苏成、苏利是人民的儿子,是民族的英雄。论功业,苏利比苏成大,但是他继任义军首领以后,郑成功的势力曾到达惠州沿海,他不同郑成功兵合一处;广东的抗清力量被消灭以后,他又不投奔郑成功,而接受招抚,这是失策,也不能说于气节无损。然而瑕不掩瑜,他和苏成在海陆丰的历史上都应该占有光辉的一页,而他的英勇抗迁,即使置于中国史上也闪闪发光。

注;引文凡未注明出处的,都分别出于乾隆《陆丰县志》、廖天佐《迁图说》以及《简明广东史》等书。

QR:扫一扫手机浏览

扫一扫分享该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