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正文内容

怀念龙山中学1940年至1941年党在龙山中学的活动

陆丰政协网: www.lfszx.gov.cn 发布时间:2017-01-19 发布者: 字体: | |

庄岐洲

一、龙山中学校名由来

建在陆丰县东海镇龙山的这所中学,是清朝乾隆七年(1742年)建的龙山书院,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改称龙山中学,1928年陆丰县苏维埃政府撤出县城后,国民党反动派改称为陆丰县立第一中学,国共第二次合作后的l940年,进步人士梁荫源任校长,根据学校历史,改回原名龙山中学,1942年袁卓明任校长时,又改称陆丰县立第一中学,至解放后又恢复龙山中学的名称。龙山中学名称的几次更改,反映了历史政治的变化,也表明它的光辉革命历史。

1927年初,优秀共产党员林铁史任龙山中学校长,在校内培养发展共产党员,建立了党的组织。当年,彭湃和地方党组织领导了三次海陆丰起义,建立著名的海陆丰苏维埃政权,龙山中学的大多数师生参加起义和建政,不少人是骨干分子。1928年革命受到挫折,县苏维埃政府退往山区坚持,龙山中学这个党的阵地也随之失去,但是到了抗日战争的1940年,党又重新掌握了这个阵地,先后培养了大批革命骨干,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输送了新生力量。因此,龙山中学的校名,同党培养青年为革命事业做出贡献的光辉历史是分不开的。

二、党到学校来了

1939年9月,抗日进步人士张化如任陆丰县长,1940年初,党通过他的关系,安排梁荫源来县立一中任校长,接着,党又通过梁校长,先后安排党员林鹏江、韩玲、陈雅清、陈颂明、卢少瑛、吴慧芝、梁任飞、吕自凭、郑学龄、陈性初等党员来任教职员或读书,其中,陈颂明是中共陆丰县委委员。党通过这批党员掌握各种岗位,领导学校开展工作。

这个时期能够在龙山中学建立阵地是有特定历史条件的。苏维埃政权失败后,统治陆丰的国民党内部有鹄派、华派,两派争权夺利,一中校长一职是胜利的派别人员当的。1939年冬,一中闹了一场反对校长马斯藏的学潮,马是华派,这次当然是反对派的胜利。按过去情况新校长应鹄派的人当,可是有张化如来当县长,所以不受两派左右,才有梁荫源来任校长。虽然一中是两派争夺的地盘,一个外来人接手,困难当然是很多的,但是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粱校长有丰富的办学才干,很快克服困难,按时开学,而且为了培养更多青年学子,在原有初中一、二、三班外,还增设一个初一春季班,一共四个班,班主任都是共产党员,教导主任是林鹏江,训导主任是梁任飞。学校开课后,校长、班主任办学认真,老师教学严格,言传身教,课堂一丝不苟,课外关怀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加强对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晚上,内宿生集中课室自修,外宿生自愿到校参加,老师不时到来辅导,还对学生家访,当时,家访还不普遍,或者可以说是没有,所以,老师家访是一种新现象。这样,开学不久,就扭转了过去学校散漫的风气,师生团结,学生遵守校规,有礼貌,新的校风初步形成。

新学期开始,校名由县立一中改为龙山中学,梁校长亲自为龙山中学校歌作歌词:“龙山之阳,东海之光,年青活泼的一群,来自四方,团结在一堂,垦此田野,辟此山荒,在暴风雨中生长,在战斗中健壮,学习工作,工作学习,民主的作风,进步的榜样,紧张严肃。今天是抗日的先锋,明天是建国的勇将,是摧毁旧社会的战士,是创造新中国的栋梁!同学们,努力前进,进向那革命的战场!” 这首校歌写得非常好,文词优雅,文字简洁,短小精炼,实际体现了共产党的如学方针,歌谱用的是延安抗大的校歌。这首校歌深印在当年每个学生的脑海中,时隔42年,还有不少人能唱上几段,甚至全首。

为什么要有这个校歌呢?国民党统治的地方要讲办学方针,共产党领导的龙山中学,不可能公开讲党的办学方针,那是国民党所不允许的,所以就以这首歌掩饰党的办学方针。唱歌嘛,你国民党不能不给唱,抗战是首要任务,全国人民的要求,至于新中国,什么样的新?各人可以有不同内容的解释。校歌没有讲建设什么样的新中国,只号召抗日,摧毁旧社会,建设新中国,我们可以利用这个号召,做党交给我们的任务。

当时在龙山中学的党员,只有一名党员学生,其余都是教师,成立一个支部,通过在校内外进行统一战线:工作,开展抗日宣传活动,提高学校在社会上的声誉,并在各项活动中发现,培养学生中的积极分子。

过去中小学教师之间,一般是不相来往的,主要是中学校长教师轻视小学教师。在党的领导下,以中学校长梁荫源的名义,主动同小学教师联系,提议建立中小学教师联谊会、时事座谈会。当时我任陆丰县委青年委员,在小学任教,从中配合,发动小学教师响应,推动联谊会的成立,自二月至四月,开过几次联谊座谈和时事。座谈。在密切联系的基础上,中小学教师联合演白话剧。商定农民反对地主和官僚剧情的《五奎桥》。林鹏江为导演,排练后决定在各种纪念活动最多的五月演出,当时曾轰动社会,可是也因此暴露出龙山中学是有政治色彩的,林鹏江也受到国民党当局的注意。这次演出虽然扩大了党的政治影响,但从当时党的活动方针来检查,是有“左”的表现。

当年放暑假,过去中小学是各人放各人的假,这次有党的领导,龙山中学利用假期开展中小学教师联合活动,学习时事,宣传党的抗日方针政策,由于国民党的封锁,小学老师看不到进步报刊,对时事政治的认识很差,头脑空虚,梁校长讲时事,内容新鲜,对形势的分析判断,很有说服力,小学教师很乐意听。这个暑假过得很有意义。

三、党组织在发展中经受锻炼

1940年下半年至1941年上半年,是龙山中学党组织大发展的一年,也是经过斗争锻炼培养青年的一年。为了培育更多的青年,中学决定秋季除招一个初中班外,还增招一个简易师范班(简称简师班),实质上是党借公开的名义,专门培训青年。

简师班规定报考对象应是初中毕业或与之相当程度的人。中共海陆丰中心县委从海丰派几名党员,并团结一些进步青年来报名就读,陆丰县委派我投考,中学教务员吕自凭,在初三补习毕业的麦英也到简师班学习,这个班的主任是梁任飞,所以这个班一开始就有七八名共产党员,占全班学生数近三分之一,这样,简师班的活动,实际上是按照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安排,虽然这个政治情况复杂,还有几个三青团员,但他们起不了作用。

简师班为一年制,学习时间短,又没有正式课本,学校自编讲义,于是把毛泽东论持久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论新阶段、新民主主义等理论,综合编成讲义,教师讲,学生记。这样还锻炼学生的速记能力。此外,全校还有选读课,内容主要是讲社会发展史、时事、抗战形势,还讲解放区和游击区的群众运动,八路军、新四军抗日战场、民主建政、宪政运动等等。全校组织新龙山乡公所,开展实行宪政和训政大辩论。乡公所以简师班为骨干,吸收初中班学习参加,那些三青团学生,死读蒋介石的书,又没阅读进步书刊,不懂党的抗战理论,根本无法站出来辩论,所以,大辩论实质是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批判国民党的倒行逆施。简师班不但学政治,还学军事,实行军事训练,聘郑建文(中心县委单线联系的党员)为教官,他从县政府领来20多支步枪供训练。

1940年冬,以简师班为主体,在东海开办四间民众夜校,办夜校是实习,将来当好老师,实际也是党开展青年工作的阵地。当时在桥西鲤鱼潭、桥东大帝庙的夜校,党员学生和进步学生起带头模范作用,风雨无阻上课,内容一是教识字,二是教唱抗日歌曲,三是宣传全民族团结抗日。当时受到社会上的赞扬,也提高龙山中学在社会上的威信。

简师班的号召和行动在全校起了表率作用,体现了党对龙山中学的领导。

1940年12月,梁荫源校长和梁任飞主任带领全班学生进行渔民社会调查,大家背着行李步行,从金厢经碣石、湖东、甲子,访问了这四个渔港的渔民,这次调查,学生眼见耳闻渔民受封建势力和国民党政府的残酷压迫剥削情况,如渔民结婚,地霸或官吏要享受“初夜权”,至于平日的欺侮就更不用说了。学生们登上渔民的家——小艇,和渔民促膝谈心,渔民说:“我们一生人没有见到读书人来家做客,现在读书人到家,不管小艇在水上飘动”。学生活动期间,还同这些渔港的小学教师和社会青年开多种形式的座谈会,和各界取得初步的联系。这次社会调查,使学生认识社会的黑暗,受到了一次具体的阶级教育,灌输学生要起来摧毁旧社会的思想,也培育学生深入作社会调查的能力,而师生背行李徒步,如同行军,也是一次很好的锻炼。同时,龙山中学的优良学风也在四港传播,扩大学校的影响。

关于新龙山乡公所,一般学校有成立学生会,但龙山中学却不成立学生会而成立“新龙山中学乡公所”。乡公所是国民党政府的基层政权,一个县辖若干区,一个区辖若干个乡,乡下又有若干个保,加强其统治。那时国民党政府贪污腐败,乡公所也是同样。把学生会改设乡公所有二个含义:一是以建立一个没有贪污腐败,没有舞弊,没有压迫民众的“乡公所”来影响当时的乡公所,所以成立时提出“建设一个没有贪污腐败的民主抗日、廉洁奉公的乡政权”,这是很有现实政治意义的;二是培养抗日的乡干部人材。以全校作为一个乡,叫“新龙山乡公所”,以班作为一个保,在全校选举乡长,在全班选举保长,选举采用无记名投票。选举时,校里的三青团要当乡长,掌握学生的领导权,所以是有斗争的,不过,各班已有党员,团结了一批进步学生,支持党员候选人的同学占优势,在人员安排上,我们运用策略,不搞清一色,三个干部中安排一个给三青团员当,新龙山乡的乡长一正二副,乡长和一名副乡长是共产党员,一名副乡长让三青团员当,所以顺利地产生新龙山乡公所,党掌握了公开机构领导学生,这场选举使党员学生学到了不少知识,增加斗争经验。

运动会的举行。1940年九、十月间,全校举行体育运动会,这是为反对国民党和三青团在学校发展党团员的策略而举行的,不是一次平常的体育运动会。

1939年当国民党陆丰县党部书记长的叶子弼,为加强对龙山中学的思想统治,1940年初就到中学任公民课老师,同时县三青团也派三青团区队长黄建勋来当童子军教官。他们一是在学校宣传蒋介石的三民主义;二是要在学校发展国民党员和三青团员。他们经过一些活动,吸收了几个学生参加了三青团。下半年他们以纪念双十节(辛亥革命)为由,在学生中号召年纪大的参加国民党,年纪小的参加三青团。叶子弼拿着入国民党的表格,上公民课后,把学生一个一个叫上讲台领表,还给大家讲了一番参加国民党的屁话,学生为不失他的面子,避免他加罪,表还是拿了,黄建勋也如法炮制,给低年级学生发入三青团表。

党支部已事先掌握情况,研究了斗争策略,认为公开对抗不利党的工作,决定采取推、拖、转的办法。然后在同学谈论时散布,如说,学生求学的时候,要专心读书求知识,不要什么党派,去参加政治活动,影响学习时间,或说,问过父母,父母要我们好好读书,青年人不懂事,不要参加什么党派,要参加,将来读书出来,到社会办事才考虑。这就是推的办法。其次拖,表格拿后借口功课忙不填,有来问就说忘记了。

为了拖过双十节,支部决定举办学生体育运动会转移方向,开了筹备会,安排各班的训练项目,强调不要影响功课,要利用礼拜天训练,同时造舆论声扬,把大家的注意力吸引到筹备训练来,到了10月10日前,运动会举行,一拖就过了双十节,运动会结束又来个评比,到了12月中旬,简师班到沿海做社会调查,很快就放寒假。这一推一拖一转,学生就没有一个参加国民党或三青团,我们胜利了,叶、黄两个头子计划落空,当然就不高兴了。

四、学校迁移

1941年初开学不久,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海陆丰的气氛紧张,各机关团体在准备应付,在党的领导下,学校决定动员学生,如日军登陆,即随校向山区撤退。3月25日傍晚,由校长带领内宿生和部分外宿生,经后壁洋、蕉坑、大安,经一夜奔波到达河口,第二天午后经北溪到东坑水唇,当日,日军侵入东海。到水唇后经过研究,决定学校转入上沙继续上课。教师陈颂明、陈雅清、吴慧兰、总务郑学龄和我及余立夫共六人回前线找在陈少岐联队大队工作的党员马声达,争取陈少岐武装抗日。

这次学校能顺利撤退到后方上课,主要是有党的领导。党员中有在东江抗日游击队作过战的老师,他们对行军有经验,队伍以班为单位组编,有党员学生骨干作用,有组织有纪律地活动,整个过程没有一个人掉队。所以这次学生迁移是党领导下对学生的锻炼和教育。

五、建校和护校

日军撤退后,学校迁回。这间中学原来就校舍简陋,图书缺乏,国民党政府也没有拨款建设购置,日军占领期间又遭破坏,学校的门窗被日军拆得稀里巴烂。为了修补教室门窗,学校决定组织学生演话剧,义演筹款。学校采用向政府官员殷商富户送票和自由购票相结合的办法。龙山中学又在群众中的威信很高,义演筹款得到广泛的支持,演出时有一千多人观看,所以取得很大成绩。

但期间也发生事故,演出时,有一个国民兵团第四中队的班长强冲入场看霸王戏,新龙山乡公所把他抓起来,交给观剧的县政府军事科长,结果这个班长受到惩罚。这事发生后,在地方反动势力煽动下,第二天,第四中队有20多人穿便衣,散布在马街头的街边巷尾,寻衅打学生,一年级有个学生王献长路过,竟被他们殴打受伤。学校得知消息,校长梁荫源和教师陈颂明(县委委员)即到县政府找县长张化如交涉。新龙山乡公所领导学生组织起来护校,并计划组织小分队,上街保护学生安全。学校对学生非常关心爱护,向学生讲明,这事由校方向县政府和团管区交涉,一定会保障学生安全,劝学生正常上课,张化如接受学校的要求,对第四中队肇事人员进行惩罚,把全中队调往甲子驻防,更命令不准回县城,经过一周的交涉处理,事件平息。从这件事的经过和解决,显示在党的领导下,全校师生团结一致,领导关怀学生,学生遵守纪律,所以能取得斗争的胜利。

六、党的组织建设

在中共陆丰县委直接领导下,经过1940年上半年的工作,党员教师和同学关系密切,掌握了学生的政治思想情况,增设简师班,地下党输送一些青年党员就读,开始在学生中发展党员,建立学生支部,一般是一个班建一个支部,支部人数不能多,只有二三人,个别班如秋二班党员多,就建立五六个支部,这样是为了保密和有利活动。

从1940年下半年至1941年上半年,是学生党员大发展的一年,得简师班有王镜清(王文)、朱耀庭(朱重);秋三班有余复群、陈伯强;秋二班有余立夫、郑光雨(郑剑)、叶文楷(叶虹)、蓝鸿年(江水)赵德全、陈英魁、吴炳霖、陈万鉴、王献芝(王钊)、王复材;春一班有薛启民、莫强(莫扬)。

党采用边发展党员,边培训,边建立支部,当时派我为支部指导员,专门负责轮训党员,凡是新党员都经过一周左右学习党的基本知识,简师班和初中班的学生党员都参加,分期学习。1940年寒假期间,县委在葫峰开设党训班,龙山中学也派一批学生党员参加。

支部建立后,过组织生活很严格,一周一次生活会,内容是谈自己学习,学生的思想动态,怎样团结同学等情况,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强调遵守保密纪律。有不好表现的,就要在会上作自我批评,有什么事都向组织汇报,而且学习认真努力,除学课本外,还学习社会发展史、哲学、党的建设等。当时每个党员都是一条心为党的工作而奋斗,党叫干什么就干什么,从不讲价钱。日军入侵时学校迁移过程就是党员觉悟高的集中表现。党员随校迁移或有任务留下,都服从组织安排。学校迁回东海后,县委派才十六岁的党员学生莫强上紫金蓝塘送信通知校长梁荫源回来主持复课,小莫年纪小,要走山路,又不懂客家话,困难不少,但他在党的利益高于一切的信念鼓舞下,克服困难,终于完成任务。

七、长期坚持,为党培育干部

1941年,国民党第二次反共高潮波及陆丰,当年张化如弃职,吴今任县长,龙山中学党组织的斗争转变策略和方式,部分暴露的党员师生先后撤出,先是教师林鹏江、韩玲、麦英等,随后,梁荫源校长、陈颂明老师和我也相继撤出,加上第一届简师班党员学生王瑞、王镜清毕业后往南塘、八万任教,海丰籍学生回县。原来全校二三十名党员,至此减少了许多。党的主要任务是坚守阵地,通过张化如任命梁任飞为校长,又安排党员潘思奇任教师,和原来党员教师陈雅清、吴慧兰等共同坚持,未暴露的学生有的转入第二届简师班,秋二班的党员继续读三年级,所以1942年粱任飞离开,新县长吴今派袁卓明任校长,校名也改为陆丰县一中,但党员学生仍继续活动,年年相传,一直坚持至1949年全县解放。

龙山中学不但长期保存党的阵地,而且许多党员为全县党的发展和抗日及解放战争作了重大贡献,有的为党的事业献身。如朱耀庭同志,1945年参加东江纵队第六支队,日本投降后,他任改编后六支队的党务委员会委员,当年12月22日,他单独从海丰山区下平原联系部队,夜宿陶河屿仔村,被来围乡的国民党一八六师打伤,在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声中,被敌人杀害。陈伯强同志,1945年冬任陆丰县委宣传委员,1947年参加海陆丰人民自卫队,当年12月,他所在队伍宿可塘东坑口村,被敌军包围,突围时牺牲。王镜清同志,日本投降后任海丰县委书记,随东纵北撤,两广纵队南下后,任广西白色地委委员兼地委办公室主任,于1953年病逝。

龙山中学的党员学生毕业后,分布县内各地成为建立和发展党组织的骨干,如1940年以前,只有东海、大安、甲子有党的组织,l941年下半年简师班和秋三班毕业的党员在各地开展工作。河口、碣石、南塘等地都建立了党的组织,一些原有的党组织由于增加新鲜血液,也有所发展。

1940年和1941年,国民党开始刮起反共逆流,党善于审时度势,在龙山中学发展组织,建立阵地,促进教学,推动革命形势,校长教师,辛勤传输革命思想和文化知识,学生努力学习,树立革命理想,很多成为摧毁三座大山的勇将,建设新中国的栋梁,在陆丰历史上写了光辉的一页。现在党正领导全国人民奔向小康社会,祝愿龙山中学师生,发扬革命传统,努力前进!

龙山中学,我永远怀念您!

QR:扫一扫手机浏览

扫一扫分享该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