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正文内容

我们这样过年

陆丰政协网: www.lfszx.gov.cn 发布时间:2019-08-15 发布者:liang 字体: | |

林玉华

“年”的本义是谷物成熟。过年是中国第一大节,是团圆、喜庆、丰收之节,是辞旧迎新、充满希望和祈盼之节。几千年来,炎黄子孙过了一个又一个的“年”,即使在战乱年代也不曾废弃,即使远在异国他乡也忘不了过个“中国年”。如今这样的和平盛世,年更是越过越热闹,越过越有味。我们这个地方过年,既有传统风俗打底,又有新时代元素增色,可谓色香味俱全。

年 前 篇

旺囤、谢神、送神上天

腊月一开始,除了信教的人家,拜神人家就要择吉日“旺囤”“谢神”“送神上天”了。

 

旺囤

“旺囤”也叫“采囤”,就是大扫除。不过比起普通的大扫除,多了一份宗教式的讲究和庄严的仪式感。

一、要择吉日。一般选一个与主家人生肖不相冲的吉日。

二、要用清净的扫把除尘。以前都用带着青枝绿叶的竹子现扎成的扫把,叫做“旺囤扫”,大概是取竹子有正气,可以驱邪去晦气的寓意吧。现在一般用买来的长柄软扫把,方便多了。

三、要由家长持扫。也可以由女主人扫,但妇人来例假是不能持扫的,以避污秽不吉。即使现在的人知道这是迷信,也都依老规矩严格遵守着。有的村子避讳多,儿子即使成家生孩子了,老家长还要亲自去比划一下,给儿子家“旺囤”。除尘是与污秽、晦气、邪障之类的东西打交道,老人家怕孩子“薄面皮”,被邪气侵袭。这是父母对孩子一种朴实的爱护。

甲子人特别爱干净。“旺囤”要把家里每个角落每件家具都清洗干净,甚至外墙壁都要清洗。把整个房子翻个底朝天似的这么一番清洗、整理,去旧添新,把家里布置得漂漂亮亮,至少要花一周的时间。人手和体力不足的,以前是请亲戚帮忙,现在可以雇用临时工。随着社会发展步伐加快,每个家庭的年轻人出门在外的多了,在家的少了。“旺囤”时学校未放假,打工的、做生意的都还没能回家帮忙,甲子镇里大多数“空巢家庭”缺乏劳力“旺囤”,以中年妇女为主力的临时清洗工便应运而生了。有需要的就去雇用,价钱可以根据清洗的难易度以及与雇主关系的亲疏度有所加减,每日工价从50到200元不等。雇的人家花点钱,把整个家清洗整理得洁净舒服,受雇者赚了钱可以把自家的年过得更丰盛,可谓双赢。

经济一般的人家,人手缺乏怎么办?他们的对策是先在“旺囤”吉日用旺囤扫比划比划,完成一个仪式,具体的清洗整理工作等出门的年轻人回家再去完成。

 

谢神

整年许的愿,拜的神,在年尾必须全部敬谢,叫做“谢完年神”,除了各个人家各自谢,还有以村和宗族为单位的“公家谢”。谢神所需物品繁多,三牲粿品,香锭纸烛,不一而足。佛寺神庙东南西北各个角落都有,按旧俗必须谢每一个拜过的神,家乡的妇女即使出门跟儿女在外地生活,到年尾也必须赶回来完成这些任务,因为神明忽悠不得呀!

现在有人简化成“当天全谢”——当着天空把一整年敬拜许过愿的所有神明全部请来聚会,一次谢之。有人质疑,说这样不够诚心;有人便解释,神仙们也是与时俱进的,他们现在信息发达,交通方便,全部接受得到。不管怎么说,这个“当天全谢”让拜神的妇女们少跑了许多路,少受许多累,也是一种进步。

有人说,拜神是迷信活动,应该革除。这话没错,但是一个地方几千年的习俗和民间代代相传的信仰,哪有那么容易革除呢?拜神也不全是迷信,有的是有历史文化意义的,渗透着民族价值观和对生命对自然的敬畏心。比如我们沿海地区对妈祖的敬拜,在扬善惩恶、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增强团结等方面,就有重要的意义。

谢神最隆重的方式是“做戏”。这种节目农村比城镇多。以前每个大乡都会在年尾谢神期间“做戏谢神”。寒冬腊月围着大棉袄甚至棉被坐在戏台前看戏,看得打瞌睡又不愿意回家,成了许多70后美好的童年回忆,还有热腾腾香喷喷甜滋滋的姜薯汤,还有香脆的葵花籽,都是我们盼望谢神戏到来的诱因。如今即使做戏,而且加上音响和有科技含量的舞台背景,都吸引不了年轻人了。

甲子镇内戏台不多,还在使用的有三个:七圣娘庙前戏台、北门戏台和东湖妈祖戏台。请戏班来演戏,花费和接待等都是大事,要有一个宗族大佬们组成的理事会负责。

三甲地区接近汕头潮州,方言土话与潮汕话更接近,所演的戏自然以潮剧为主,也有从海丰一带请来的白字戏,而西秦戏和正字戏极少,因为看不懂,这是因为看戏的绝大多数是老年人,潮剧他们听得懂看得懂。有不少是潮剧迷,不但能观看,还能唱几句比划几下。谢神戏所演剧目几乎都是传统的,一般挑比较喜庆的剧目来演,如《八仙贺寿》《五女拜寿》《井边会》《薛仁贵回窑》《一门五进士》《凤求凰》《穆桂英挂帅》等等。近些年,也有请外省戏班来演黄梅戏的。但不管演什么戏,乡镇谢神戏再也没有以前那样的热闹景象了。

做戏谢神比较麻烦,放电影就比较方便且花费少。我们小时候最兴奋的是年尾到处有免费的电影看,虽然放的大多是“老爷”喜欢的潮剧古装片,但因为看电影有机会向大人要钱买点零食吃,那些寒风呼啸的露天影场便变成吸引力十足的地方。现在呢,每座神庙前放的电影并不是正宗的电影,而是影碟放的投影,没有人看,真正是放给神仙看的了。不过,五光十色的霓虹灯映射下,这里一块,那里一处,几乎每个社头的神庙前面都在放电影,给人年味渐浓的感觉,让人不由得期盼亲人团聚的美好日子快点到来。

 

送神上天

腊月廿四一大早,家庭主妇们就要起来忙了:换掉香炉的金花,撕掉旧春联、门神、神符和大大小小的“福”字,这些神物过了十二月廿四就失效啦,要在廿四这一天烧化。若是忘记烧,过了廿四就不能烧啦,要存放到明年的廿四一起烧化。

然后就是拜神。有意思的是,廿四这一天拜的神里,必不可少的是“灶王爷”。即使现在的房子没有传统的“灶”,也要找个合适的地方安“司命灶君”的神位以便敬拜。据说各路神仙要上天庭向玉皇大帝“述职”,汇报一年的工作,报告人间的善恶,因此,谢神物品除了惯常的三牲果品纸锭等,还有糖或糖制品,意思是“食甜甜,呾好话。”以求天帝多赐福寿。此外还有送神上天的工具——纸糊的或纸印的“马辆”。“马辆”图案依旧是古朴粗糙的,一个古人骑在一匹马上。这方面倒没人想到要更新换代,比如换成汽车、飞机、宇宙飞船之类。大概是印“马辆”的模子代代相传,保留古样有法力吧?又或者神仙们太老了,考驾证练开飞机什么的对于他们来说太难了。

与之呼应的是正月初五子时迎神落地坐位。后文再说。

 

 

办年、做粿、送年

办年

办年就是备办过年要用的年货,主要是食物。

有生活经验的都知道,过年期间渔船歇港,海鲜必须提前买,比如本港鳗鱼,有人冬节前就买了,不然涨价厉害有钱也没好货买。

甲子地区的物价没有政府调控,全凭供需灵活变动。春节前紧俏食材暴涨简直成了本地一俗。鳗鱼可以从平时每斤二三十元涨到一百多元,2017年春节前的大海虾竟然暴涨到每斤200元!时令的蔬菜也会趁机涨价,如菠菜在2016年春节前两天涨到每斤28元。

外地人会觉得匪夷所思,但民俗所需,再贵也要买。所以,许多人家早早就备好年货。鲜鱼、鲜虾、鱼丸、虾丸、墨鱼丸、牛肉丸、猪肉丸、鸭肉丸……冰箱冰柜塞得满满当当,心里才踏实。干货呢,海产品类的本港鱿鱼脯、墨鱼脯、章鱼脯、乖鱼脯是鱼脯类的“四大天王”,还有甲东海特产——紫菜。这些年货其实自家用的少,送人的多。香菇、红枣、薏米、豆枝、粉丝、菜脯丝,也是一般家庭少不了的年货。临过年还要记得去买几样有吉祥寓意的斋菜——飞龙菜(菠菜)、豆腐(炸成豆干,土话音同“官”)和萝卜(做成“菜头丸”,寓意团圆、当“头儿”),以备初一早吃斋菜,博个好意头。甲子新村人还要另加一项——韭菜,寓意长长久久。而更多的人选择粉丝。所有这些食物都要保存好,在生活实践中,人们创造了许多本地特有的保鲜法,不过,自从有了冰箱冰柜,妈妈再也不用担心过年没有鲜货吃了。

所备年货还包括送礼和招待客人用的烟、酒、茶叶、糖果饼干坚果以及甲子特有的刀豆脯、酸甜梅、南姜橄榄等“梅料”。

“办年”的概念范围随着经济发展,不断在扩大,除了吃的,还有穿的用的。

过年衫裤,以前是很看重的,特别是小孩,即使很穷,修改旧衣服当作过年衫裤也聊胜于无,兄弟姐妹们共享一套新衣服的也不少见。我妈妈小时候,外公给孩子做了一身新衣裳,从大年初一到初五,五个女儿从大到小每人穿一天新衣服,也很高兴。现在就没什么要紧了,因为随时都可以买新衣服,但年前还是有购衣热潮。

踏入腊月,甲子镇内主要街道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服装店就会熙熙攘攘,生意好的店铺,店主忙得连吃饭都没时间。全家人,每人至少要买一套新衣服。亲友之间在这个时间段经常会寒暄的一句话是“囡仔过年衫裤买未?”小孩的新年衣服鞋袜是每个家庭摆在第一位的,第二位是老人,最后才是主家的男人女人。如果经济比较紧,不买过年衣服的也是大人,孩子和老人是省不得的。经济好买高档点,经济不好买便宜点,反正有新衣服过年,就好。近五年来,店铺的生意没有以前那么好了——网购衣服越来越普及。于是,年前有一种新现象,就是家家户户快递包裹越来越多,小镇的快递员越来越多。

快递的物品五花八门,由开始的衣物,扩展到食物、用品。网购的方便快捷和性价比高,把年前备办年货的热潮鼓动得越发汹涌澎湃。再吝啬的人,到过年都会变慷慨。每逢年底办年货,人们经常说的一句话是:“磨亘年,食好穿雅过好年。”是啊,辛苦劳作一整年,过年了,休息娱乐,吃好穿好玩好,不是应该的吗?平日里可以将就用的电视机、电冰箱、微波炉、电磁炉、抽油烟机,换了吧!新产品更省电更智能。已经过时的摆设装饰品,换!这套沙发椅旧了,换!这套茶具小家子气了,换!手机呢,平时不舍得换,过年了,就舍得换了。

“有钱没钱,剃个头过年”,腊月中旬开始,从最简陋的剃头铺到门面清洁的理发店到豪华高档的美容美发店,大大小小的店全部进入全年最忙时段。三甲习俗,除了特殊情况,男女老少都要理发过年。近几年,过年前去美容店修整修整保养保养,去美甲店做个漂亮的指甲,成了甲子女人的新时尚。这显示着生活水平提到一个新高度。

衡量生活水平的另一个指标是年花市场。年花可以说是年货里最不实用的了,但买年花可以说是“办年”活动里最有雅趣的。农村人家买得较少,乡里有足够的庭院房前屋后种花养草。镇里大多数家庭会买年花,寄寓对平安吉祥富贵的祈望。最流行的是金桔树和发财树,其他比较热卖的有绿宝、报年红、杜鹃、菊花、兰花、百合、水仙、红掌、步步高、火炬花等,都是有美好象征意义的花卉。

 

做粿

三甲地区过年习俗繁多而独特,信天主教基督教的人家除外,拜神人家年俗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是“做粿敬神拜祖公”。

做粿,可以说是最累人的年活,以前是作为家庭一件重要的事来对待的。现在变化大咯,许多人家不自己做了,改成买,这样就简便悠闲了!美中不足的是,买的不如自己做的好吃,所以还是有很多人做粿,特别是乡村人家。

做的什么粿呢?必不可少的是酒角龟、角酥仔。也有人做甜粿,代替酒角龟,因为做酒角龟比较难比较麻烦。是啊,单单把所需材料和过程写出来,都觉得很繁琐。

先说这个粿名吧,推究其寓意,“酒”其实是“久”,“角”土话是“恰到好处”的意思,“龟”呢,在中华传统文化里寓意吉祥长寿。这种粿现在是圆形的,但早先有点像“龟”字,潮汕地区还有这种粿印,做出来的粿就是“龟”字形的。潮汕鼠麴粿也是这个形状。陆丰大安、东海一带的“龟仔粿”还大致保留着原始的龟形。但不管是圆是“龟”,素馅还是加肉馅,酒角龟都寄寓着人们对长寿、团圆、甜蜜、恰恰好的美好期望。

粿皮原料以糯米为主,掺入粳米和面粉,三种的比例以7:2:1为佳。粿馅有绿豆沙、炒芝麻碎末、炒花生碎末,这三种豆类寓意分别是“历祖历代”(土话“绿”“历”同音)、节节高、发财生贵子。当然还有必不可少的糖,揉进粿皮的是红糖,做馅的是白糖,甜上加甜甜醉人!

其实备料还是比较容易的,考功夫的是制作过程。

浸米、沥干、碾粉,好了,现在在传统柴草灶上把火生起来,趁铁鼎里的水还没烧开,拿个大龙盆或大瓷钵,倒入六成米粉,用冷水和成一个一个的“大饼”。水开了,把生米粉做的大米饼放进去煮,咕噜咕噜,煮到粿饼熟了,浮到水面上了,用大漏勺捞起来,沥干水分,倒入揉粿的大盆,趁热加入剩下的生米粉和红糖——嗯,等等,漏说了一个细节——红糖必须先用细筛筛过,不能带大颗粒,否则揉出的粿皮会变成丑八怪,有时甚至会“反砂粒”。也可以用赤砂糖。生米粉里面加10%的面粉,是为了使口感柔软。放久了也不发硬不变韧。揉粿是关键,一定要掌握好热度、加糖的时机、揉的力度和均匀度。

好,大冬天里揉出一身汗,终于揉出一大团甜度合适,软硬合适的好粿皮了,现在可以坐下来做粿啦。抓一块,沾点干米粉,掌心相对,迅速转动,挲成丸,十指配合,捏转成窄口碗状,舀两勺馅,又十指转动,瞬时把“碗口”收合,掐掉粿皮蒂,把粿放进粿印,从中心向四周一圈圈按圆按匀,翻过来,粿面上有“寿”有“福”有“春”,篆体老字,仿佛有神奇的法力,这个粿就不仅仅是可以吃的食物了,它还寄托着美好的期望和祝福。

可以蒸粿啦!垫粿的材料对粿的味道也大有影响,最好的是山内来的“秋尼叶”,粿蒸熟后带着树叶的清香,滋味特别好,还不容易腻。垫粿也有小讲究,长而宽阔的叶子,要剪成两半,大小搭配成圆形,又要比粿多出一两厘米的一圈,以防糯米蒸熟了向四周延展与相邻的粿粘连在一起难以分离。和粿底面接触的叶面上抹上一点豆油水,蒸熟后,粿的垫叶就容易揭开了。近几年,垫叶难以买到,有商家制作了圆纸垫,便宜,方便,唯一缺点是没味道,带着深山树叶清香的酒角龟味,渐渐地只能在记忆中回味了。

蒸粿最理想的器具是大铁鼎,架上两层炊筛,每次可以蒸二十多个,很快。从水蒸气冒出算起蒸15到20分钟就可以揭开盖子了,如果看到粿面冒着浅棕色的小气孔,就说明蒸得刚刚好。火要旺要匀,蒸粿的水量,揭盖的时间,都要把握好。

奶奶妈妈当家那时候,做粿时有不少禁忌,比如小孩不能乱说话,不能伸出手指数粿,头炊粿要敬神,人不能先吃等等。现在禁忌几乎都没有了,变化的关键在于经济和闲暇时间,做粿少了严肃紧张和吝啬气,多了宽松乐趣和阔绰大方。只要你爱吃,随便吃。孩子爱玩,让他玩,还可以作为实践教材呢。多好!

粿蒸熟了,要修剪粿垫叶,圆周边缘留半厘米左右就可以。一个一个排放在浅箶上,浅箶再放到小孩、猫和老鼠们不易接触的地方,除夕那天拜神祭祖,酒角龟作为“年粿一姐”隆重出场。那是粿做得漂亮的女人最光荣的时刻——在供桌上,免不了比评一下谁家的粿好看,能干的女人可以收获许多赞美。像我妈,我三姑姐,都是做粿的好手,做粿那天,她们就像穆桂英一样排兵布阵,容光焕发。祭祖拜神那几天心情也会很爽,脚步轻快,双目有神,仿佛年轻了十岁。你看,做粿能够给她们带来这么多正能量,每年她们要做粿,我都是非常支持的,而且会帮忙,会不吝赞美,让她们假意谦虚真心骄傲着,真好。

酒角龟的吃法呢?最有年代滋味的是,把冻得硬梆梆的酒角龟架在铁火钳上,小心翼翼地伸入只有隐隐火芽的灶膛里——烤!不一会,散出甜甜的焦香味,就可以收回火钳,翻另一面,再烤!两面微焦,外脆香,里软糯甜香。在寒冷的、物质匮乏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你想想,那该是一种什么样的享受?现在的中年人,回忆起来还意味无穷啊!不过,如法制作,可能很多人不爱吃了,如今的吃法更讲究。蒸软了吃,软糯香甜不上火;煎了吃,酥皮喷香,但易引体内热气爆发;还可以切成四小块,沾蛋液煎了吃,嘿,那个香啊!这种时候,觉得做粿累点也是值得的。将来假如我家那位或孩儿们想吃,我还是愿意自己动手做粿的。

另一个年粿主角是角酥仔,也叫“油锥仔”。这个比较容易制作,但很费时间。面粉加8%左右的植物油,再加雪碧或可乐或米酒水,揉成油面团,擀小块薄面皮,放在专门的器具“鸽酥仔合”上,加上馅,合紧,抽掉多余的面皮,一个小巧玲珑有规则锁边花纹的“鸽酥仔”就做好了。更讲究的是不用合口器,而是用手捏粿口“锁花边”。如果有人愿意花时间和耐心做手工角酥仔给你吃,你一定要慢慢品尝啊!

做角酥仔很有趣,一家老小都可以参与。分工合作,说说笑笑,就不觉得烦慢了。揉面需要耐心,要揉匀揉透了做出来的粿儿才容易炸,炸得好,这粿就好看又好吃。擀面皮的,用力要匀。“合粿”是关键,要注意馅的份量,不能太多,免得撑破皮,以致炸粿时绽开粿皮,造成油锅都是馅炸焦的黑点点,沾到好的粿皮上,毁了满油锅的角酥仔。炸粿更考验功夫,就不详说了,我还想留着以后做师傅呢。

角酥仔是油炸粿品,酥脆香甜,非常抢嘴,但千万不能贪吃——太容易上火啦!角酥仔一晾凉就装入无毒透明的塑料袋,密封,可以较长时间保持香脆。

做粿虽然麻烦,不过,这也是传承文化呀!所以,虽然有点烦,我们还是喜欢着传承着。

 

送年

送年货,是必不可少的人情往来方式。所送物品,依各家经济条件和关系深浅而各不相同。从青菜萝卜到高档烟酒都有,几乎都是吃的东西。“三块粿来四块粿去”,互赠年货,密切亲友来往,增强感情,也是过年本义之一。

 

 

过 年 篇

除夕

贴春联

除夕一大早,要贴春联。如果在外地过年或出外旅游,就在十二月廿四“送神上天”后贴好春联。

三甲地区的春联,多是印刷品,对联内容非常之俗,不外乎迎春接福财丁兴旺平安顺利行好运之类。有自拟联句请人书写者,有请人拟联自己书写者,也有自拟自写者,这些在三甲地区占极少数,多的是现买者。一入腊月,甲子有限的几间书店便挂满了各式对联和中国结大福字等过年挂饰,十二月二十开始,各条街巷忽然冒出大大小小的春联摊点,有临时移动式的,有在原来店铺另加搭卖的,到处是红红的过年热盼。

还有善书法者,在书画店代写春联,尺寸、联句可以由买家提供,价钱比买现成的印制春联贵三至十倍,以书写者的级别而定。

相比之下,碣石的春联大多是手写的,印刷的少,显出碣石在书法上的优良传统和文化底蕴。不过,春联无非寄托美好的祝福和期盼,内容雅俗,字体美丑,手写或印刷,都无所谓,只要是中国字,中国年,就好啦!

 

祭拜祖宗

除夕,除夕,顾名思义,拜祖时间在傍晚,不过现在乡村里拜祖时间提前到中午,这是因为离开乡里到城镇住的人越来越多,早点拜好,可以早点回家“围炉”逛街玩耍。所以,从上午开始就得准备拜祖宗的食物。三甲地区“祭如在”观念根深蒂固,传统力量强大,拜祖宗得像办宴席一样做出各式菜肴。最传统和有地方特色的一道菜是“猪脚墨斗鸡”,少不了的是猪、鸡、鱼的各种制品。牛肉、羊肉极少出现,狗肉是绝对不能出现的。做好的熟菜盛在圆瓯里,瓯数必须是偶数,多少依这个家族的“房头”数而定,最少的拜两瓯,最多的拜八瓯。男丁少的家庭,如果要拜几处祖宗,就要准备二十多瓯。“瓯”是主菜,还要配以修成尖锥状的白米饭,酒角龟和油锥仔,还要配备筷子,香、锭、鞭炮。有的还要倒上几杯酒敬老祖宗。若是祖宗里有食斋的,要另做斋菜敬奉。总之,一切如在世一样,恭恭敬敬,一丝不苟,不敢马虎。

准备好拜祖的所有物品后就以各种合适的方式去拜。从中午开始,从甲子镇通往四乡六里的各条道路上都有载着“篮饭”,穿得漂漂亮亮的人,住在城镇里的许多人老家在农村,祖宗都在乡下呢。那些破旧简陋的村巷迎来一年中最热闹的时光。来来往往都是拜祖宗的人,挑的、提的,都是祭祖的物品。祠堂、祖公厝里香烟弥漫,祭祖的食物和纸锭把八仙桌堆得满满当当。同宗的亲人厝内,年轻一辈,很多都互不认识,趁此机会,聚在一起互相认识,聊聊天,说说笑笑,有人还可以在这个场合找到朋友或商机。

小孩子们在旷埕上玩耍,不时发出嘻嘻哈哈的笑声。祠堂的建筑结构、木雕、石雕、灰雕、油漆、彩绘、对联、书法等等都是民间艺术的活课堂,有文化有见识有兴趣的家长会趁机引导孩子去认识去观赏。有些祠堂前面有水井,井台或铺水泥或铺石板,有的井沿竟还嵌砌着贝壳,已经磨得灰白的贝壳默默地对望着井边一架刀豆几丛良蕉花。几只老母鸡悠闲地在菠菜和茼蒿间觅食。香烟弥漫,鞭炮噼噼啪啪炸响,人们跑到井边,探头一望,井水青黑,能看出倒影。大人连忙抱走探头探脑的小孩,佯装生气地警告他们不要到井边去。淘气的小孩就抓了石子瓦片抛到井里去,上了年纪的人就真生气了,板起脸呵斥他们,说:“这口井,甜水井。要宝惜。”那是最朴素的教育。

除夕的拜祖仪式是最讲究的。全家老少依辈分高低排列持香跪拜,家中主妇小声祷告,由长及幼,从身体安康到生意兴隆工作顺利到添丁进财到儿孙考中理想的学校读书聪明面面俱到滴水不漏,待祷告完毕,方可起身上香。上香也有规矩,要先敬门神,然后才是祖宗。一炷香不能让它烧完,要在烧剩下一小半时“献锭”,烧化纸锭,然后放鞭炮。现在市区禁放鞭炮,这个程序就简省了,不过在乡村里还大多保留着,属于我们的除夕味道,除了丰盛的食物香味,还有刺鼻但让人兴奋的硫磺硝烟味。

 

“围炉”、守夜

围炉是一个让人不禁心生温暖的词。一家老小,团团圆圆,围坐在暖烘烘的炉边,在寒风呼啸的大年夜,吃啊,喝啊,笑啊,闹啊;酒香、菜香、炉火香、亲情香,浓浓地氤氲出盛世人情之美。当然,平常百姓家大多没有火炉,围着大圆桌吃团圆饭就是啦。俗话说,“勤俭五月节,富贵廿九夜”,年夜饭是一年里面最丰盛的,我们小时候最期盼的就是吃年夜饭了,平时很馋但吃不到的美食,这一顿尽可以放开大吃。而今生活水平高了,老人们常说,日日像过年啊!天天有好东西吃,也很少会被什么食物馋到了,年夜饭在口腹之欲的吸引力方面大大降低,不过家人团聚的意义却是大大增长了。

除夕夜最后一个有意义的节目是守夜,守到放开门炮,迎春接财。

 

大年初一

放开门炮

我国许多地区有放鞭炮迎新年的习俗,甲子地区放开门炮尤其重视和讲究,一、要在子时头放,才能抢到头彩和大财喜。所以,每年十一点到十一点半春晚的节目是看不成的,此起彼伏接连不断噼里啪啦噼里啪啦轰然共鸣来个鞭炮大合唱,空气中旋即传来浓烈的鞭炮味。二、放完开门炮不能关门,否则挡住了财喜福气。这可出现了矛盾,现在人们的防盗意识强,不关门,就得整晚有人醒着守夜。三、鞭炮屑不能扫掉,最快也要等到大年初一傍晚才可以清扫。满地的红红鞭炮屑可是财喜的象征啊!

 

半夜拜祖宗

很多村庄要在半夜拜祖宗,初一早的祭拜非常独特:宗族要统一择吉时,要拜素菜。不在村子里住的人,也要半夜三更回去拜祖宗,不方便的就在村里等着拜完才回家。

 

食斋菜

初一一整天不能吃荤,要吃素,至少也要在早餐吃素,以示祈福的诚心。吃的素菜都有吉祥的寓意。每一家必备素菜有:菠菜、豆腐干、粉丝、菜头丸,甲子新村人还要吃韭菜。这些菜名取其谐音或形状寓意健壮、升官、长命、团圆、长久等。都是对新年的美好祈愿。

 

守财、拜年、祈福

甲子地区旧俗,大年初一不出门拜年,要守在家里,叫做“守财”。现在没那么严格遵守了,但走亲串友拜年还是比较少。即使拜年,也限于给自家父母祖父母拜年。和北方的拜年民俗大不相同的是,我们这里儿孙向长辈拜年只是说一句新年身体健康之类的吉祥话,奉上一个大红包就行了,不用行跪拜礼。

大年初一这一天,大多数人到周边的庵寺神庙拜神拜佛祈福。

 

人客往来

从正月初二到正月十六,是人客往来的高峰期。现在出门工作的人越来越多,高峰期就缩成初二到初五。

初二是女婿节,旧时女儿是不能一起去娘家做客的——正月十六“走仔节”之前,出嫁的女儿不可以回娘家做客。现在打破这种不合情理的禁忌了,别说是初二,初一回娘家也可以的。做客的女婿,要准备礼物和红包孝敬岳父母,而岳父家要准备好各式食物,让女婿女儿外孙们吃好喝好。

初三至初七四天,是走亲串友的高峰期。亲友往来,热闹非常。亲友团像在“巡回演出”,匆匆忙忙从舅家到姨家到姑妈家,少则五六人,多则十多几十人,扶老携幼,一大群人,热闹得很。做客的礼物可以是烟、酒、茶、饮料、糖果饼干、蜜饯梅料,还有年粿,而不可缺少的是柑(大桔),最少四个,寓意新年大吉。主人家不能把客人的柑全收下,收一半,添一半,或原封不动让客人拿回去,叫做“大吉来大吉返”,大家都大吉大利。曾有传闻,某人吝啬,年前买了四个柑,整个春节走亲串友,这四个“大桔”跟着他旅游了所有亲友家,最后回家,已经累得皱皮,主人终于舍得吃掉。现在当然没有这种人了——那都是贫穷惹的祸啊。

 

 

吃喝

过年期间招待亲友,就是喝茶、吃“梅料”、嗑瓜子。甲子人嗜茶,“人客来了三杯冲”,功夫茶是必须的。喝的茶,越来越多样了,铁观音、大红袍、正山小种、普洱是主要的几类。过年的茶是这家人最好的茶,即使平时不爱喝茶的人家,也要准备好茶叶招待客人。不过,过年期间的茶又是最体现不出应有价值的,因为每天总是喝茶,再加上吃零食影响了味觉,好茶也喝不出滋味了。当然,对于老茶客来说,影响不大,碰上几个同好之人,还是可以论论茶道的。此等雅人是绝不会边喝茶边吃零食的。

“梅料”呢,不是单指梅制品,而是以甲子特产“酸甜梅”为主的各式小零食的统称,狭义的指青果制品,广义的包括干果糖果饼干。过年期间,甲子人家客厅茶桌上会摆着一个精美的有四至八个小格子的梅料盘,有盖子,以防尘防蝇虫。客人来了,就会揭开盖子请人品尝各式“梅料”。梅料品种丰富,依各人喜好随意搭配。甲子本地产的梅料有:干制酸甜梅、汤浸酥青竹梅、酸甜刀豆脯、杨桃饯、柚皮胶、蜜饯橄榄、甘草橄榄、咸干橄榄、咸桔子等等,还有潮汕特产老香黄、柑饼。干果类梅料除了传统的瓜子,新宠开心果、杏仁、碧根果、夏威夷果等也不罕见了,有了网购以后更加方便。春节期间,家家户户都备有这一类东西,作为说话聊天的助兴小吃,若是自家做得一手好梅料,还会收到很多赞美。

街头的烧烤摊暴增,把原本就拥挤的街道搞得更加密实,连空气也因为烧烤味而愈发热乎了稠密了。烟味油焦味的另一主要来源是甲子特有的“咸饼糖葱”煎摊。咸饼糖葱制作并不复杂:咸面薄饼用猪油煎熟,配上特制的孔状的白糖块(叫做糖葱),两片饼皮夹一块糖葱,吃起来甜咸脆香,风味独特,又因为只在过年几天才有,更因为包含着童年与家乡的回忆,所以生意特别好。做得好吃的咸饼糖葱摊位前面经常排长队。有人会问啦——既然这么受欢迎,为什么不发展成日常的特色食品?甚至可以申请专利啊!但这么多年了,就只有过年才有,平时就是不做不卖,似乎有某种神秘的规条在约束着。咸饼糖葱印证了“物以稀为贵”。哈,我就是要在过年才隆重出场惊艳你的味蕾,另外那三百多天就吊着你让你思而不得。对,咸饼糖葱就是个调皮而有点刁蛮的魅力女孩。

有人喜欢甲子的甜食,过年最吸引游子的当属姜薯汤。二十多年前,我发表在《汕尾报》上的《甲子风味小吃二题》,其一是名扬四海的鱼丸汤,另一个就是姜薯汤。可能只有甲子人才创造出这种吃法吧?摘引一段文字,外地的朋友就大约了解这姜薯汤的特点了——“甲子的姜薯汤比别处特别之处,可总结为四字:脆、滑、甜、爽。最突出的是这个“脆”字,怎么个“脆”法呢?——先煮开红糖水,然后用甲子特有的薯刨儿把去皮备用的姜薯迅速搓下锅,薄如蝉翼的姜薯片儿落水即熟。用勺搅几搅,捞上碗,添上糖水,滴上几滴杏仁露,即可。”

另一个甲子甜食明星是“反沙芋”。“反沙”就是香芋条外面裹上一层粉状的白糖。要成功做出反沙芋,并不容易。芋头要又粉又香,芋条要切得大小均匀,炸要炸得熟透;最关键的是反糖沙时,锅要干净,不能有残油,水要根据糖量下得刚刚好,火候也要掌握好。否则,容易出现两种情况:一是白糖没反成沙,成了半透明的糖浆,还发硬,不好吃;一种是糖倒是有点沙样了,可是芋是芋糖是糖,不能做到芋糖合一。做得好的反沙芋,入口沙甜,咬之酥脆,嚼之:酥、面、香、甜。确实是人间美味!反沙芋要趁热吃,放久了,糖沙融化,就不好吃了,所以这种小吃经常是家庭自制。我家都喜欢吃这个,每年初二在妈妈家做客,大餐前必有几盘反沙芋,姐妹几个都会做。爸爸年前就会先准备好几个大香芋。

此外,绿豆汤、白果汤、马仔酥、糯米糍、糯米焖也各自拥有大批粉丝。

还有一个富有甲子特色的菜色在过年期间颇受欢迎,那就是煎蚝烙。瀛江入海处盛产牡蛎,鲜蚝的吃法丰富,比较家常的做法是涮、沏、炒、煎。煎蚝烙可与鱼丸汤齐名。最理想的原料是拇指大的白肚蚝,太大个的蚝不易熟。蚝洗净,与薯粉、蛋液、葱头拌匀,平底锅猪油烧热,蚝蛋浆液下锅,摊平,“滋滋”冒香,翻面,又“滋滋”冒香,表面金黄,起锅!配一小碟白糖,蘸点白糖,外酥里嫩,鲜甜滋味令人吞舌。

外婆的村子以开蚝、卖蚝出名,母亲年轻时总是去溪里打蚝,也曾经撬出蚝珠,那时候野生蚝珠没有像现在这么稀罕,卖不了好价钱,好多留着自家用。我小时候就吃掉了母亲出嫁前攒下的十来颗蚝珠。现在,江水水质下降,蚝几近绝产,甲子市场卖的蚝,几乎都是从外地运来的。那种正宗本港蚝的鲜甜滋味,只能在回忆中追寻了。

近几年甲子的酒楼餐馆新推出“膏烧蚝”“炒蚝珠”两种菜色,前者用大个蚝,后者用小个蚝,各有特色。烧烤摊烤生蚝呢?极少。除了熟吃,还可以生腌成咸蚝仔。这东西风味独特,一般人不喜欢,但喜欢的人就不是一般的喜欢了。像我爷爷,不管主食是干饭、稀饭还是番薯,总会在开饭前叫一声:“老猴华,咸蚝来!”他老人家在世时,我外婆的家乡还有蚝产业,每年过年前总会送来三五小罐腌制好的咸蚝,而奶奶总会回赠合适的物品,“三块粿来四块粿去”,人情味浓浓的。用小玻璃罐装着的家制咸蚝,是亲家感情的纽带之一呢。

说到咸蚝,当然要说说甲子的生腌海产品。咸虾姑、咸腌蟹、咸厚壳虾以及各种咸蚌。尽管饮食专家和医生一再告诫:细菌多,易致病,尤其容易引发肠胃疾病。但家乡人冥顽不灵,就好这一口,病了也要吃。外地人看到了会觉得不可思议——滑滑腻腻,生冷且有海腥味,怎么吃得下口?还吃得那么陶醉!喜欢的人说,鲜滑爽口解腻呀!要的就是美死人的这口海味!咸腌的红心虾姑和红仁蟹价钱很贵哩,一般人还吃不起。对于喜欢这一口的游子来说,过年回家吃上正宗的咸腌虾蟹,是必须的,再贵也要买。自家会腌的,年前的备货里当然就要把这些鲜货列入清单并买来腌好了。

作为以吃为主要内容的春节,可以说是吃的大总汇。近几年来,“鸭肉汤”也成为甲子风味的另一个特色菜,而且登上高档酒楼的菜单。不过老甲子知道要吃鲜美原味的鸭肉汤,得去街内某个不起眼的小店甚或某个街角的小吃摊。本地番鸭肉剁小块,加干金针、洋葱丝、葱头、红椒丝等煮熟勾芡,口感厚实,鸭肉鲜嫩中带着配料的清香,不油不腻,会让人不知不觉吃多了。

煏鱿鱼脯?闻到香味了吧?嘿嘿,假如你胆固醇偏高,对不起,把口水吞回去吧!本港鱿鱼脯最经典最有魅力的吃法,是用酒精炉小火“煏”,煏到鱿鱼表面微黄,发出香味,就可以了。趁热用手撕成丝丝缕缕,慢慢咀嚼,细细品味。鲜、甜、松软、不粘牙——嗯!这就是正宗的本港鱿鱼脯了。可干吃可下酒可配茶,煏鱿鱼丝,让“三高”者嗅香兴叹啊!

鱼脯类四大天王之首鱿鱼脯除了“煏”,还可以煮一下撕丝吃,切成丝炒成鱿鱼丝蛋也是易做好吃高营养的,此外,它甘做配角,干鱿鱼丝是甲子大名鼎鼎的“琐粥”不可或缺的配料,没有它,就没有甲子锁粥特有的鲜甜滋味了。

四大天王的老二是墨斗脯。细分有两种:干的叫“墨斗脯”,半干半湿的叫“墨斗钱”,各有各的吃法。墨斗脯宜熬煮,除夕夜围炉的主菜之一“猪脚墨斗鸡”,就是用墨斗脯、猪脚和整鸡熬成的。那种厚醇肉香,吃一顿,想一年。墨斗钱可熬也可炒,胶、弹、香而不浓腻,是墨斗鱼最有甲子特色的吃法。

老三章鱼脯,俗话叫“象鱼头”,八爪章鱼一般不鲜吃,而是剖开晒成鱼干。章鱼脯只能拿来熬,熬汤最佳搭档是排骨和香菇。

老四乖鱼脯,做法多样,熬炖焖煮炒炊,比较普遍的吃法是,和三层肉一起熬菜头丝,高压锅煮熟后撕肉块炒青蒜仔和荷兰豆荚。还有人用炸过油的乖鱼脯块和香芋条做鸭肉火锅。而我至今怀念的是儿时在番薯鼎上放在番薯上炊熟的,吃番薯配乖鱼脯,人间美味啊!

三甲地区的鱼脯种类繁多,迪仔、龙舌、风筝比、拿哥、哥狮、巴浪、划仔等比较薄比较小的鱼都是制鱼干的好料,甚至“丝绽”这种水分特别多的鱼,也可以制成鱼干。三甲习俗,过年渔船回港,年前年后一个月没有本港鲜鱼,以前家家户户要准备鱼干或者腌咸鱼,现在虽然有冻鲜鱼,但还是有许多人在年前备下各种鱼脯——毕竟那种来自海洋的鲜味在冻鱼里是找不到的,聪明勤劳又好吃的海边人,用阳光和海风把本港鱼的鲜味锁在干鱼脯里。

过年各项美食里最有家乡风味的是“七样菜”。习俗的起源据说是为了庆祝“人”的生日。据汉朝东方朔的《占书》所言:岁后八日为“一曰鸡,二曰犬,三曰豕,四曰羊,五曰牛,六曰马,七曰人,八曰谷”。正月初七是人日,要吃“七样菜”。七样时令菜蔬一般是厚合、蒜仔、芥蓝、卷心菜、真珠菜、香菜、大菜芯,其中厚合菜必不可少,妇女吃七样菜,说是“食了厚合菜,做人合人意,得到众人爱”;因厚合另名“百合”,又有“百合百合,百事好合”的意思,体现了中国的“和合”的文化观念。可说是七样菜的灵魂的是“真珠菜”,菜名寓意吉祥,菜味清香别致,可以说,一想到七样菜,就是真珠菜领着其他各种菜的味道。旧俗,七样菜经常和着重新蒸软的酒角龟粿吃,甜香爽口,吃多了也不怕腻。如今,人们在七样菜中加入鱿鱼丝、翅脯、虾仁、五花卤肉等佐料,使七样菜更加美味诱人。有外出打工者,为了在初七这天吃上心心念念了几年的正宗甲子七样菜,竟然向公司请假延期回去上班。而对于这样的吃货,甲子人民是不会鄙视的,人们只会觉得自豪!

“无食不成节”,过年更是各种吃的盛会,关于吃的还有好多可以说,为了避免拉仇恨,我们还是说说活动吧!

 

活动

过年的活动,按人气指数,最独特最值得骄傲的是舞英歌,最有文化味道的是猜灯谜、象棋赛、书画展。

逛街,不如叫“挤热”,因为人太多了!甲子面积不足1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接近二十万,再加上甲西甲东惠来的人也要来镇上凑凑热闹,能不挤吗?人那么多,街道又那么窄,人挤人,车堵车,本来是最不适宜逛街的,但大家就是要上街挤挤,才感觉这年没白过。真是有意思!

拜神求签是拜神家庭的大事,初五子时求的签叫做“落马签”,当然不是贪官落马的落马,是神仙们骑上天的马,骑回来了,落马就神座。“落马签”据说最灵,最易求得好签,也许是神们从天庭汇报工作度假之后回来上班第一天,精神饱满,心情大好吧?所以,许多人就在初四夜晚到神庙庵寺去熬夜求签。甲子的龙尾王爷庙位于闹市中心,交通极为不便,但香火旺得匪夷所思,求签的人多得排到庙前阔埕,阔埕挤满了,排到各条巷道。王爷公、佛祖、八仙公、观音娘、本村伯公(福德老爷),都有灵签可求。有的人家不止求一个神仙,两位三位神仙赐的灵签互相参照着,到正月十五便照解签所教“吓老爷”(许愿)。正月所求的签涵盖了家庭的各个方面,必须把要求的签名用墨笔写在专制的“签诗头”上。“签诗头”用红联纸折叠而成,外形像请柬,竖行排列,先写上家门坐向,再依序写上家门签、灶君签、岁君签(按长幼顺序)、求财签,工作、谋事、生意等这一年计划要做的事也可以附在后面求。

求签是一种民俗文化,如果剔除其迷信成分也不失为一种有趣的活动,神庙庵寺大多修在风景优美之地,里面的塑像、雕刻、彩绘、建筑艺术,都值得欣赏。解签诗也挺有意思,每条签对应一个历史典故或一出古戏,解签涉及文学、哲学、心理学,有人单靠正月解签便可赚下一年生活费,真是厉害!签诗解得好的先生,博学,善观言察色,明世道人心,能言又善道,钱赚得轻轻松松,高手在民间啊!

甲子“舞英歌”,中断过几年,自从2005年9月在汕尾市举办的“泛珠三角民间艺术节”比赛中,甲子英歌舞荣获“金杯奖”之后,地方政府重视起来,这种有几百年历史的群体性文娱体育活动得到很好的传承和发扬——

2007年5月,甲子英歌舞入选广东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0年9月,甲子英歌舞参加“第八届中国民间艺术节暨第九届中国云冈文化节艺术展演”,荣获金奖;

2011年6月,甲子英歌舞入选国务院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现在三甲地区有两支英歌舞队:甲子元高英歌舞队和甲西濠头英歌舞队。

舞英歌深受欢迎,尤其是对于出门在外回家过年的人来说,亲眼观看英歌舞表演是最有诱惑力的了。宏大的阵势,五彩斑斓的古装武侠脸谱服饰,铿锵有力、雄壮粗犷的队形舞步,让人热血沸腾的“呵——嘿!呵——嘿!”的吆喝声,魔术棒一样的两支英歌槌,一敲一片“qiào!qiào!Qiàoqiào!Qiàoqiàoqiào!”——整齐的带着古老英雄气的声波冲击!视觉听觉的震撼力直直冲击到灵魂深处,激得埋藏极深的那份野性和活力冒出来,激得你也想尽情舞动生命,去创造去淋漓尽致地活!那种感觉,又岂是看视频能得到的?

而且,老辈人说,正月看英歌,能够驱邪避祸。神奇!

文化活动平时不多,但过年期间会举办一些高品质的文体活动。甲子文化站牵头,民间文化人士和热心乡贤协助,举办的猜灯谜、象棋赛、书画展和乒乓球比赛等文娱体育活动得到三甲人民的喜爱,参与人数多,影响大,反响好。值得点赞!其中书画展影响力最大,2017年春节的三甲书画展在新建成的“甲子文化艺术中心”举行,吸引了本地和外地的参观者,反响很好。这大大提升了甲子地区的文化形象。希望这些充满正能量的文化体育活动作为三甲地区的新民俗保持下去,越办越好,而且,不仅仅在过年期间出现。

新农村建设中文化建设是重点和难点,春节期间可以搞一些趣味体育比赛,就算最简单的拔河比赛也好!

传统民俗,精华与糟粕并存,新时代的我们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标准,去粗存精,用文明驱除迷信,以创新代替守旧,把我们的春节过得更加有趣味有意义!

QR:扫一扫手机浏览

扫一扫分享该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