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正文内容

湖东渔歌

陆丰政协网: www.lfszx.gov.cn 发布时间:2017-01-19 发布者: 字体: | |

陈石松

很早就听说湖东渔歌优美动听,但欠眼福耳缘,一直未能聆听清韵。终于,2007年8月上旬,我应中共湖东镇党委副书记赖豪同志邀请,为湖东渔歌队参加在中山坦洲举行的“广东省首届水上民歌大赛”宣传摄制工作。在此过程中,我深为湖东渔歌那浓厚的地方特色、朴素生动的语言技艺和清新悠扬的旋律所打动,闲时便与渔民们拉拉家常,谈谈湖东风土人情及渔歌创作发展概况,对湖东渔歌有了一点认识和了解。现仅将了解到的情况撰写于下,以兹存史。

湖东镇是陆丰市东南部的一个海滨城镇,现有人口9万多人,有16公里长的海岸线,湖东港属国家三级渔港。这里地灵人杰,资源丰富,是汕尾市新兴能源基地,又是一个民风古朴的渔镇,明清时期,湖东的渔业已较为繁荣。渔港的历史,决定了这里的文化积淀内容中与渔民生产、生活相关的文化颇为丰富。其中,渔歌更是湖东民俗艺术中的一朵奇葩。

湖东渔歌,是当地先时疍户千百年来在生产、生活中创造出来并通过世代口传,逐步丰富而形成具有独特风格的民歌,史称“疍歌”。疍户,俗称瓯船,是海陆丰的古老居民。他们操福佬话,世代以船为家,以捕鱼为生。建国后,疍户改称渔民,其民歌也就改称“渔歌”。“渔歌”由疍族渔民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创造出来,那么疍民何时在湖东沿海劳作生息?已难找到确凿记载。据《隋书·地理志》载:疍,本写作“蜒”,是百越族的一支,图腾崇拜为蛇,保持古百越风俗,与汉人不同;唐时,多散处于闽粤的滨海地带,以采珠捕鱼为生,逐渐成为水上人家。湖东人认为,至少在唐宋时期疍民已逐渐迁至湖东了。因从当地考古看,明代开始,湖东人丁已逐渐兴旺,汉族人渐多了。又据清李调元《南越笔记》载 :疍 民“……风俗好歌,儿女天机所触,虽未曾按诗书,也能白口唱和,自然合韵。”“蛋(疍)人喜歌,婚夕(结婚前夕),两个相合,男歌胜则牵女过舟也”。可见疍族渔歌在湖东已是源远流长。

流行于陆丰沿海渔区的渔歌,有深海渔歌和浅海渔歌之分。深海渔歌多在海上生产劳作时对唱,音调较高亢粗犷;浅海渔歌则多是渔家妇女在织网摆渡、操持家务和婚丧时唱,音调较优美婉转。湖东流传着许多浅海渔歌。湖东渔歌多为渔家女所唱,这有其历史原因:相传明万历十四年(公元1586年),有丁、关、唐三姓人家从福建一带迁徙到湖东从事渔捞,从此湖东汉族人参与疍族渔民出海捕捞。随着汉族人参与渔业生产的增多,俗随时变,疍民的生活方式开始改变。清雍正年间(1723—1735年),湖东已有部分疍族渔民移居陆上,改务农业,其后裔逐渐融合为汉族。依湖东当时习俗,每造一艘新船,就要在船中安上“船头公”(渔民奉祀的神袛),渔家女不能上船参与出海捕捞,以防对“船头公”不洁。即使是旧船,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船头要贴“木龙光彩”四字春联,其后,渔家女同样不能再上船了。因为渔家女不能从事捕捞,在家织网、补网、晒网时,触景生情,兴之所至,以渔歌代替语言,以大海为题材,用方言歌唱,表达对出海亲人的思念之情和美好生活的向往,世代传唱,因而传世的渔歌多属浅海渔歌。

据湖东渔民介绍,从前湖东人唱渔歌很普遍,渔民们从小便听父母唱,听大人们唱,调子都听得滚瓜烂熟了,到自己唱时,自己想到什么就唱什么,不需要编曲编词,全是即兴的自由填词。渔家姊妹们一边织网一边唱渔歌,出海打鱼的也哼着渔歌,情趣盎然。旧时渔歌表现形式简单,多用七字句,曲式简短,一般由二个乐句组成一曲。但渔歌内容广泛,有表现渔民们捕鱼劳作的搏斗精神的,如“头帆车起”歌:

头帆车起高映映,二帆车起船爱行,

大船细只齐出海,出海掠鱼拼头名。

有诉说旧社会受压迫剥削之苦的,如:“恶霸做人无心肝,欺侮渔民唔放宽,半夜三更来锄铲,出出煲茶唤大官。”有抒发在封建婚姻制度压迫下的痛苦及坚贞的爱情的,如泣如诉,如恋歌:“阿兄在东妹在西,父母管束唔敢来,心坚唔惊风涌大,夜夜梦兄到面前。”更有不少渔歌是反映疍民嫁、娶等风俗的,如渔家女出嫁前夕要唱《心憔歌》,向父母姐妹还功劳。迎娶时,娶方和嫁方要对歌:

渔歌对唱

你知乜个直溜溜,

你知乜个海底汆,

你知乜个赶风走,

你知乜个独条须?

我知枝桅直溜溜,

我知枚舵海底汆,

我知大帆赶风走,

我知锚索独条须。

媒人也要唱《媒人歌》:“打开雨伞遮新娘,遮你二人成双对,嫌钱嫌银论斗箱。”母亲叮咛女儿:“叮咛我仔去理家,叮咛我仔早早起,面盆滔水双手抳。”也有反映戏文内容的,如《陈三五娘》、《王双福》,此外还有撷采地方风物,罗织地方趣语等内容的,这些歌曲风趣丛生,表现了多姿多彩的渔家风情。

1946年,湖东成立“湖声剧社”,该剧社在排演戏曲的同时,以渔歌作为音乐素材,融合戏曲的锣鼓点,吸取戏曲的表演形式加以排练,发展而成为方言歌剧——渔歌剧,使渔歌进到一个新领域,发挥了更大的艺术魅力。解放战争时期,湖声剧社运用渔歌剧等形式进行宣传活动,揭露社会黑暗。

解放后,疍户一度改称“水上居民”,旋即改称“渔民”,社会地位、经济生活有了很大提高、改善,渔家女自编自唱新社会、新生活,出现了不少歌颂共产党英明领导的渔歌,其中有一曲,歌词为:

泪纷纷,渔家过去住破船,日来受影雨受泼,好得解放建新村。

喜苍苍,渔民今日住新房,鱼儿一生不离水,永远跟着共产党。

渔民翻身了,渔歌开始在大庭广众中飞扬,它的艺术价值,也越来越受到重视。1953年后,更有是时任教于陆丰龙山中学的林力中老师(碣石人),多次到湖东搜集和记录渔歌。1961年,他将在湖东、碣石、甲子等地搜集到的渔歌整理成册,定名为《陆丰渔歌》,内载渔歌30多首。20世纪六十年代初,又有文艺工作者及爱好者参加渔歌的改革创新,为湖东渔歌注入了新时代元素,出现了许多讴歌新生活题材的优秀作品,如《夸郎》、《渔歌对唱》等,湖东渔歌进入了全盛渔唱时期。

渔歌土壤的丰富,必然会产生著名的渔歌手。建国后,湖东最为著名的渔歌手徐笑(人称“吊丁”),其演唱代表作有《渔歌对唱》、《渔歌联唱》、《十二个月节季渔歌》、《夸郎》等。在渔歌蓬勃发展的同时,还成长了一批能够改编、执导渔歌的人才,如刘寅、刘庄琴、陈松生等,他们秉承传统,大胆开拓,对渔歌进行收集整理,编词编曲,其中《夸郎》经刘寅、刘庄琴整理歌词,于1964年5月31日在《汕头日报》发表,受到县内外文化艺术界的重视和好评。时《汕头日报》总编辑林山同志还为此撰文发表了《为了新民歌的发展说几句话》,赞扬了《夸郎》的艺术特色。

近几年来,湖东重新组建渔歌队,聘请当地老艺人和新秀陈春紫等人,加强渔歌编导,融合现代舞蹈艺术,以歌和舞的形式进行排练,使渔歌成为湖东文化艺术中的一个大亮点。排练后的渔歌,语言含蓄朴素,富有音乐感。在表现手法上多用比兴,生产气息和生活情趣浓厚,形象感人。其口吟艺术形式简单,有清唱、对唱和斗唱几种,常用“哎啰”、“咧哩”、“啦”等装饰音,结尾伴随螺号而终止,格调清新,旋律悠扬,娓娓动听。如陈松生编曲,陈春紫编导的表演唱《夸郎闹海歌》,是根据《夸郎》为蓝本整理改编的,通过一年海上生活的描绘,塑造了一群思想进步,勤劳勇敢,技术精湛的新时代渔民形象。2007年10月,湖东渔歌队代表汕尾地区参加在中山坦洲举行的“广东省首届水上民歌大赛中”,《渔歌对唱》、《夸郎闹海歌》二个表演唱,分别荣获金奖和铜奖,为汕尾市争得了荣誉。

湖东渔歌以其优美的旋律和焕发的时代精神,展现了它的文化艺术魅力,为湖东经济社会发展奏出了和谐音符。

QR:扫一扫手机浏览

扫一扫分享该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