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正文内容

记“三十六证”年代

陆丰政协网: www.lfszx.gov.cn 发布时间:2017-01-19 发布者: 字体: | |

凌弘

上了年纪的人都知道,我们国家在计划经济时期,曾有过购用食品、副食品、日常用品需要票(证)的年代,人们常说是“三十六证”年代,以形容票证之多,简言之是:物资紧缺年代。

回首当年,1953年,我们国家学习苏联的经验,说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规定私人不得经营粮食购销业务,由国营粮食部门统一经营粮食购销业务,对农民生产的粮食实行定口粮,定收购任务;对城镇工人、干部、居民等,实行粮食定量供应,每人月供应大米少则如小孩10至15斤,多则如重体力劳动者45斤不等。陆丰各机关、学校工作人员率先执行粮食定量供应,起初,原则上以每人天0.75市两至0.875市两逐月分配供应。1954年12月15日,陆丰各墟镇非农业人口开始全面实施凭证购粮,由县粮食局印发“陆丰县固定人口购粮证明”(后改用粮薄),在县内定点供应。1955年全县农业人口人均月口粮(原粮、主杂粮)15公斤,城镇人口人均月供粮(大米)19市斤。实行定量供应粮食后,机关干部下乡使用“临时饭票”,“临时饭票”限县内流通使用。流动人口初时饮食业未收粮票,以后因粮食紧张,饮食业也要收粮票。于是,1955年10月,国家统一印发了“流通粮票”,分全国、省两级两类粮票,面额有一两、半斤、一斤、五斤、十斤五种,这就是三十六证中的第一证(票)。

1954年9月15日,国家宣布实行“棉布统购统销”政策,城乡居民用布均实行计划供应,人们购衣服要交布票。从而,国家统一印发布票,面额分一寸、五寸、一尺、五尺、一丈等几种,这就是三十六证中的第二证(票)。1955年,县政府内设棉布统购统销办公室,负责布证的发放工作。陆丰第一次发放的布证定量是:国家干部每人年定量36市尺(折合12米),城镇居民年定量30市尺(折合10米),农业人口年定量24市尺(折合8米)。其后,由于棉布供应紧缺,布证定量减少。

在粮食实行统购统销后,1954年,食油正式列为国家统购统销商品。是年6月,全县油脂加工业收归油脂公司统一管理。1957年,撤销油脂公司,并入县粮食局。同年印发了食用油票,凭证购油。

大跃进时期,猪肉供应紧张,便开始实行猪肉供应证(票)。接着 , 食糖供应紧张,又实行食糖供应证(票)。后来,因为海产品出口多了,供应也紧张了,便有了鱼类供应证。期间,粮(按工种、年龄定量不等)、布(每人年一丈二尺),油(每人月由一斤降到四两)、肉(每人月由三斤降到一斤)、糖(每人月由一斤降到四两)、鱼(每人月由三斤降为半斤),这六项,是按人定量发票的,购买时常常排长龙,十分麻烦。

此外,因为副食品、日用品全面供不应求,从而先后便有了所谓“按需批条供应”的化肥证、磷肥证、鸡票、蛋票、香烟票、肥皂票、火柴票、胶鞋票、人字拖鞋票、煤炭票、煤油票、汽油票、木材票……,并出现许多“走后门、批条子”供应的。如自行车、洋参、高丽参、海马、冬虫草,甚至有米糠、米碎、绿豆、花生饼麸肥、油茶饼麸等等,五花八门的供应票证或批条子供应。

总的来说,物资紧张大概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60年前后三四年:第二阶段是七十年代十年左右。

因为大跃进、人民公社办公共食堂,一来因浮夸风吹大炮,放“粮食卫星”,说水稻亩产达到几万斤、十几万斤,错估形势,全面“放开肚皮吃饭”,大大吃了过头粮;二者因自然灾害,粮食大减产,加上实行“左”的政策,取消自留地,不准农户私自养猪、养三鸟(鸡鹅鸭)等,副食品大大减少。因而出现主食品和副食品十分紧张。据我所知,陆丰河田公社(现陆河县河田镇)黄沙坑村,当时死母猪肉,每斤卖13元。

记得1959年,陆丰曾有一段机关干部粮食(大米)定量每人月才15斤。那时,许多人吃不饱,甚至出现水肿病、“非正常死亡”。据悉,县委副书记王克敬,下乡到古寨大队与农民“三同”,因吃不饱患了水肿病;县委委员、粮食局长吴文荣,下乡到河田河东大队与农民“三同”,也因吃不饱患了水肿病。可见,当时党的干部是多么自觉执行政策,遵守纪律,不搞特殊化的呀!还记得,当年有位副部长事先知道买内衣要收布票的公文,而私自先到商店购了两件内衣自用,因而受到党纪处分,也可见,当年党的纪律是多么严明啊!

同时,因为副食品紧张,也出现一些笑话。因为当时对病号可予照顾,有凡患肺病每月可照顾二斤肉票、患肝病每月可照顾二斤白糖证等规定。据悉,有位教师自称胸痛,擅自在背部贴了一块膏药,希望医生在照X光检查时,胸部呈现阴影,而以患肺病给予证明,以得到照顾二斤肉票,事发后成了大笑话;也有的机关干部,自称肝部疼痛难堪,希望医生证明他患了肝病,以得到二斤白糖供应证,因骗不了医生,而损了名声。

后来,广大农村停办公共食堂,又采取实行恢复自留地,鼓励开荒种植五边地,允许副食品开放自由市场等措施,经过三四年调整恢复,从1964年开始,副食品生产多了,形势便开始好转。广汕公路上,经过陆丰县城的司机、乘客,常在陆城停下来,采购副食品回去,陆丰成了副食品市场形势大好的地方。

然而,好景不长。“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大力批判“三自一包”的资本主义路线,广泛搞减少或收回自留地,不准私人开荒,规定农户养鸡不准超过五只、鸭鹅不准超过三只,禁止开放自由市场,还搞什么“割资本主义尾巴”,使副食品生产大大减少,加上农业集体生产又搞不好,大概从1970年开始至改革开放前夕,物资紧张得很,而且延续十年左右,群众苦不堪言。据悉,有个怀孕的妇女,排队买鱼,站了半天,凭鱼证才买到三斤巴浪鱼,回到家就昏倒了,差点流产。

由于物资紧缺,样样要凭票证供应,定量又很少,所以,就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走后门、搞特殊化现象;也有你有权批猪肉,我有权批香烟之类的“以证换证”或偷卖票证、贩卖票证等歪门邪道出现。常听人们天真地说:一个人要生四个孩子才成,其中一个在粮食部门、一个在食品部门、一个在水产部门、一个在纱布部门,方可不愁吃穿用。

改革开放后,实行了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粮食生产上去了,农副产品发展了,广大农民已解决了温饱大问题,轻、重工业发展快速,商品品种齐全,出现了物资丰富,流通快捷,市场繁荣,要买什么,应有尽有的大好形势,这样就彻底告别了“三十六证”年代。现在,我们在党的领导下,正朝着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前进!

QR:扫一扫手机浏览

扫一扫分享该新闻